劉艷麗 郭京裕
目前,各地精準扶貧普遍崇尚“合作社+貧困戶”模式,通過政府搭橋,給予合作社資金補助和各種便利,建立起以種植、養殖為主的農業合作社。以合作社為平臺,或吸納貧困戶就業,或讓貧困戶參股,或幫貧困戶營銷,讓貧困戶增收,實現脫貧致富。這種模式好操作,成規模,見效快,看得見,成為亮點。不過,實際效果和持續性可能與規劃的愿景有偏差,需要實事求是、客觀評價,認真總結,不斷完善。
從合作社的類型看,按照與貧困戶的經濟緊密程度可分為三類:一是股份型。其特征是有實力和信譽的企業(專業戶等)為主體,吸納社員入股,按約定分紅。其核心是“分紅”,貧困戶等社員或以資金入股,或以土地入股,或以實物入股。二是鏈條型。其特征是以龍頭企業帶動,實行訂單式農業,形成產銷一體化產業鏈。其核心是“價格優待”,企業作技術指導、供種子和資料、包銷售,承諾價格優待。這類合作社包括養牛養羊、養鴨養雞合作社,果茶、蔬菜合作社等。三是分散型。其特征是帶頭人聯合社員,形成規模優勢,統一對外,避免惡性競價。其核心是“避免競價”,通常由經紀人組織。從三類合作社看,前兩類對貧困戶有幫扶作用,政府通過扶持有實力的企業、龍頭企業,再由企業惠及貧困戶。
從扶貧成效看,股份型合作社,一方面,讓貧困戶有了穩定的收入來源。按照合約,合作社每年給社員分紅,為了保障貧困戶權益,有的鄉鎮政府還“規定”了年最低分紅比率。例如,貧困戶把政府補貼購買的扶貧羊、扶貧牛轉讓給合作社,或將政府補貼建設的蔬菜大棚轉讓給合作社,委托合作社全權管理運營,貧困戶不用學技術、不用操心、不用出力,只在家坐等分錢。另一方面,貧困戶可獲得勞務收入。政府規定接受財政補助的合作社在招收務工人員時,要優先考慮貧困戶。如果有股份的貧困戶又被聘請務工,可獲得分紅、勞務兩份收入。鏈條型合作社,這類合作社相當于龍頭企業,在政府扶持下建立自己的農產品原料基地,組織農產品流通或加工。例如,養豬、養羊、養雞、養鴨合作社(或定點養殖),合作社統一供苗、供料,統一收購。再如蔬菜合作社,菜農按照要求的品種、數量和時間種植,合作社約定價格區間,統一收購。相當于村民給合作社(龍頭企業)提供了生產原材料的場所、勞務,掙了個場地費和辛苦錢。以上兩種合作社扶貧類型,貧困戶或拿著分紅收入,或以高于市場價格獲取收入,臉上露出了增收的喜悅,紛紛贊美扶貧好政策。
由此可見,“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在精準扶貧中發揮了積極作用,但也存在可持續的問題。“合作社+貧困戶”模式普遍被譽為“造血式”扶貧,是授之以漁。
這種模式的關鍵在合作社,政府實際把“漁”授予合作社,而非貧困戶,“漁”在合作社手里,而不在貧困戶手里,凸顯了這一模式的脆弱性。按照市場原則,合作社是逐利的,也只有盈利才能生存和助人。如果無利可圖,它通常是不會吸納貧困戶的。在精準扶貧中,合作社與貧困戶的關系實際是政府通過對合作社的扶持建立起來的。這會給可持續帶來兩個問題:一是利益鏈的維持。政府給予合作社財政補助、稅費優惠、審批便利、榮譽等,鼓勵合作社承擔扶貧義務,吸納或救助貧困戶。說得狹隘一點,就是利益交換,政府(部門)與合作社各取所需,如果政府終止對合作社扶持,合作社對貧困戶的扶持自然就會中斷。而在吸納貧困戶就業方面,合作社招聘的大多是有一定技能、吃苦能干的人員,一般不會招聘老弱病殘、懶散等更需就業的人,除非政府定向為這些人購買工作崗位。從中可以看出,貧困戶受益的程度、時間與合作社受益于政府的扶持水平、時間直接相關。二是盈利鏈的維持。合作社對貧困戶的經濟扶持是以自己盈利為基礎的,通常合作社從政府的獲益大于或等于合作社對貧困戶的付出。如果因為市場、災害等原因出現虧損,合作社就自然無法繼續扶持或兌現承諾。目前,扶貧類養殖、種植等項目都是市場開放型的、競爭型的,不是政府定價型的、壟斷型的,今年可能賺大錢,明后年未必能持續,協議規定的不低于8%或10%比率分紅、或按照高于市場價格收購,就有可能兌現不了。
總之,要正確看待“合作社+貧困戶”的扶貧模式,關注和重視其不可持續的方面,對癥下藥,積極采取有效措施,讓這種模式在精準扶貧中作出更大的貢獻。
(作者單位:山東省沂水縣財政局)
責任編輯: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