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向明
【摘要】我國河流眾多,水能資源十分豐富。為了充分開發水能資源和解決由水引起的自然災害,水利工程由此興起,隨著水利工程的大規模的建設,在它為環境和社會帶來巨大效益的同時也引發了一系列問題。本文分別對現階段水利工程對環境和社會的不利及有利影響進行了分條闡述。
【關鍵詞】水利工程;環境影響;社會影響
前言:
水利工程是關乎國計民生的重大工程,為了更大化的開發水能資源和防治自然災害,興修水利勢在必行。可同時應該正確面對由水利工程所引起一系列環境問題和社會問題。因此明確的清楚水利工程對環境和社會的利弊影響,才能從全局出發,權衡利弊,統籌兼顧的興修水利工程。
1、修建水利工程的不利影響
1.1對環境的不利影響
1.1.1水文環境
在天然河道上修建水利工程,改變了天然河道的河流狀況,可能會導致季節性斷流或增加局部河段淤積;水庫蓄水后會引起水庫周邊地下水位的升高,導致土地鹽堿化,地下水位的抬高還會引起土地的浸沒和沼澤化等,而且最初幾年里水庫滲漏會非常劇烈對含水層影響較大時間較長;再有相比原河道水面面積增大,增加了蒸發量,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降水量;還有水庫蓄水后,水文結構發生變化,水庫下泄水可能對下游農作物產生冷侵害,使魚類產卵期延遲。此外,水庫攔蓄徑流、泥沙、營養鹽類,又會造成這些物質的入海通量減少,會影響河口的成陸作用,甚至造成海浪侵蝕陸地。
1.1.2誘發地質災害
在水利工程建設施工期可能引起局部水土流失。工程開挖裸露面對植被環境有不同程度的破壞,棄土、棄渣如沒有妥善處理也會引起水土流失,嚴重的,甚至會引起山體滑坡和塌方;水庫蓄水后可能會誘使壩區、水庫庫盆或近岸范圍內發生地震,但絕大多數的地震震級小于里氏5級,屬于弱震或微震,約占總數的80%以上。目前世界上已記錄到的最大的水庫誘發地震為6.5級,1967年12月發生在印度的柯依納水庫。
1.1.3對水質的影響
水庫蓄水導致水流流速緩慢或動水變成靜水影響水體的自凈能力,進而導致水質惡化,常常會引起浮游植物的增生,嚴重的會引起水華的爆發,致使庫水溶解氧量降低,出現明顯的季節和晝夜變化,魚類出現“冒頭”現象,甚至缺氧死亡,而且溶解氧的垂直分布不均勻,不利于漂浮性卵的孵化;并且不利于污染物的擴散,積聚大量的污染物進一步使水質惡化。
1.1.4對水生及陸生生物的影響
興建大壩會對水生生物特別是洄游性魚類產生直接的影響,并導致一些魚類產卵場的消失。大壩阻隔使生物環境片段化,影響水生生物遷移交流,導致種群遺傳多樣性下降。建壩還會使一些適應急流中生活的魚類失去部分生活環境;個別分布區域狹窄,對環境條件要求苛刻的種類甚至消失,進而降低水生生物的多樣性。水利工程建設時會大面積的破壞林地,草叢,農田等,導致大量的陸生動物的棲息地被破壞,打破原有的生態平衡,致使一些陸生動物被迫遷徙。
1.2對社會的不利影響
1.2.1經濟投入大,耗時長,移民搬遷問題突出
水利工程一般施工規模較大,影響范圍達數十平方公里到上百平方公里,施工周期較長,施工時間長達幾年到十幾年,施工人數和施工機械較多,經濟投入較大。再有修建大型的水利工程多數要進行移民搬遷并且移民一定程度上帶有非自愿性和強制性。此外,移民還面臨著對陌生環境、語言、文化、風俗習慣、生活方式的適應過程,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如:三峽工程全部竣工后,庫水淹沒區將涉及湖北、重慶等20個區市縣,最終動遷移民113萬。如此大規模的水利工程移民,實屬罕見,那么移民的安置問題、生活、教育、就業問題、社會穩定問題等將是政府必須大力解決的問題。
1.2.2風景名勝,文化古跡被淹及土地被占用
修建水庫用于蓄水,水庫蓄水會淹沒大量的耕地和森林;還會淹沒風景名勝和那些比較珍貴、罕見的文化古跡,如涪陵白鶴梁、云陽張飛廟、奉節白帝城等。這些古跡中蘊含著古代豐富的文化、歷史等等,具有深刻的文化價值和深遠的歷史開發價值。因此,在水利工程的建設中要對重要的古跡進行防護、遷移、仿制并進行錄像保存。
1.2.3可能誘發疾病
水利工程的建設改變了局部的水生環境,使原來的水體系統遭到破壞,最初的陸地變為濕地或沼澤這有可能孳生大量的蚊蟲,而蚊蟲會引發瘧疾病并傳播其他疾病。如丹江口、新安江水庫原有陸地變成了濕地,利于蚊蟲孳生,曾流行過瘧疾病。
2、修建水利工程的有利影響
2.1對環境的有利影響
2.1.1改善局部生態環境
水庫周邊形成的人工濕地,可以使周圍陸地性氣候得以改善,無霜期延長,溫差縮小,降低了最高氣溫,增加了濕度。有關研究表明,水面上空空氣的透明度比成片的房屋群高8%~10%;水面上空紫外線輻射比陸地高30%;水庫或水域上的氣溫在炎熱季節要降低4~5攝氏度,相對濕度提高10%~15%。同時水力發電代替火力發電,減少了溫室氣體的排放量,降低溫室效應,凈化了空氣。
2.1.2改善水庫庫區水體及下游河道冰情并具有一定凈化作用
具有調節能力的水庫,因儲有夏、秋季的溫暖洪水,庫面封凍比天然情況減輕。建庫后下游河道不再流冰,下游遠處冰情也有所減輕。水庫還有利于重金屬的沉降,減少了河流水體中重金屬的含量同時還可以稀釋河流中污染物的濃度,對河流水有著凈化作用。
2.2對社會的有利影響
2.2.1防洪減災和灌溉效益
近30年來,美國密西西比河流域由于洪水引起的直接損失達幾千億美元,在美國共計有40%以上的城市和1400萬hm2的土地均遭受洪水的威脅;近100多年中,我國洪水災情最為慘重的有1860年、1870年、1931年、1935年、1954年、1998年等六次特大洪水,每次洪災都造成人民生命財產的巨大損失。但大中型水電站可以調節河川徑流,控制水位,有效的保護生態環境,減少水災損失,保障庫區周圍經濟的發展和下游地區的安全。例如,1998年長江、松花江發生近百年一遇洪水,當年大中型電站水庫調洪的直接減災效益高達1000億元。水庫還使的灌溉面積大大增加,并使農作物產量大幅度提高。有關研究表明,干旱和半干旱地區水澆地的糧食收成比沒有灌溉的至少提高2倍;氣候較濕潤地區,灌溉后的收成可提高一半。
2.2.2發電和供水
水能資源開發通過水電樞紐向庫區周圍用戶和異地用戶提供電力,為工業生產和社會公眾提供了寶貴的電力能源,同時相比火力發電方式它又是環保的。以三峽工程為例:它的裝機容量為1820萬KW,年發電量847億kwh。其發電量可用于創工農業產值5080億元/年。其裝機容量相當于7座260萬KW的火電站,可減少火電裝機1820萬KW,可減少煤礦5000萬t及相應的鐵路運輸。與火電相比,每年可減少污染物排放:CO2 1億t,SO2 100萬t,CO 1萬t,NO 3 7萬t,以及大量廢水、廢渣。而且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城市規模的日益擴大,城市需水量不斷增加,當地水資源滿足不了用水需求,特別是大城市的工業和附近的農業地區。而水庫改善了城市供水,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質量。
2.2.3航運及旅游
水能資源開發過程中,完善一些航運設施,方便河流的航運,增加運輸量,增加運輸收入,降低運輸成本,從而滿足航運交通的需求,促進地區經濟增長。如浙江省新安江原為山溪性河流,灘多流急,船行筏運十分困難,即使豐水期船運噸位也只有30t,枯水期僅能通行四五噸級的木船。水庫建成后,上下游航運條件都得到很大改善。上游客運貨運航線由1條增加到54條,其中干線9條,平均年貨運量增加13倍以上,年客運量達二三百萬人次,增長100倍,木排、竹筏流放運輸暢通,運輸費用大為減少。同時水能資源開發可能形成獨特的風景,例如壩區的湖光山色、深林瀑布、人文景觀,從而形成一種旅游資源。比如新安江水庫區的“千島湖”。
總結:
以上詳細的分條闡述了水利工程對環境和社會的影響,從全局來看利大于弊。但在建設水利工程時仍需要注重對環境的保護,必須科學規劃、科學施工,并嚴格水電開發環評程序、監督工程項目實施,還要加強減水河段生態用水保障的監管;同樣重要的要注意文物的保護及妥善解決移民安置問題。以實現水利工程與生態環境和社會環境的持續、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水能資源開發生態補償機制研究》編寫組編 . 水能資源開發生態補償機制研究 [M] . 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0.11.
[2]呂植主編 . 水壩與生態 [M] .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12.
[3]楊永江,王春元 . 中國水戰略:以水電開發為先導 [M] . 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1.10.
[4]姜弘道主編 . 水利概論 [M] . 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