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海
【摘要】水利工程施工現場及生產過程管理,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由于受機械設備運行狀況、物料自身的安全特性及其儲存和使用情況、多工種交叉作業、作業環境的變化情況、自然災害等諸多因素影響,使得工程施工的整個過程中潛在的危險因素很多,極易引發安全事故,危險源辨識是安全管理的一項基礎工作,也是評價風險、制定控制措施、實施運行、監視測量的重要依據,文中通過介紹危險源的基本概念和分類,危險源辨識、評價方法,探討最適合自身行業的危險源辨識方法,為控制措施的制定提供參考。
【關鍵詞】水利工程;施工;危險源辨識;控制
引言
水利施工企業都對該標準進行了貫徹,建立和實施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這是實現事故預防的有效手段。而危險源又是導致事故發生的根源,所以控制危險源是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的核心,對危險源進行識別和風險評價又是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有效運行的基礎。
1、什么是危險源
在GB/T28001-2001中,對危險源1的定義為:可能導致傷害或疾病、財產損失、工作環境破壞或這些情況組合的根源或狀態。根據這個定義可以看出,由于危險源的存在,就存在導致事故發生的可能性,這是造成任何傷害的根源。由危險源造成的傷害,可以是人員的傷害或疾病的發生、任何財產損失或工作環境的破壞等。一般來說,一起事故的發生往往是兩類危險源共同作用的結果。根源危險源是事故發生的能量主體,決定事故后果的嚴重程度,這類危險源包括動能、勢能、熱能、電能、化學能和機械能等,能量的載體可以是行駛的汽車、高空存放的物體、支立的腳手架、正在吊裝的物體等;這類危險源是導致事故發生的主體,并決定事故后果的嚴重程度。狀態危險源是造成事故的必要條件,決定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在正常情況下,客觀存在的能量、能量的載體以及危險物質受到約束條件的限制,處于受控狀態,因此不會發生事故,而-一旦這些約束條件失效,將導致事故的性,這些可能導致能量或危險物質約束條件或限制措施失效的因素稱為第二類危險源。因此識別危險源存在,首要任務是識別根源危險源,在此基礎上再識別狀態危險源。第二類危險源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因素:一是人的不安全行為;二是物的不安全狀態;三是環境的不安全因素。這些因素都可以造成第--類危險能量的意外釋放,造成人員傷亡或財產損失等事故的發生。這類危險源是系統從安全狀態向危險狀態轉化的必要條件,是系統能量意外釋放的觸發原因。
2、如何去辨識危險源
規范》標準中明確“危險源辨識就是GB/T28001-2001明只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識別危險源的存在并確定其特性的過程”。從這個定義可以看出,對危險源的辨識應從兩個方面開展活動:第一是識別危險源的存在,第二是對已識別的危險源確定危險源特性,這是危險源辨識過程中必須予以落實的兩項活動。識別和確定危險源的存在是防止出現事故的基礎,而確定危險源特性則是防止出現事故的根本。只有確定了危險源特性并進-一步理解和分析危險源,將危險源的特征予以表述,才能針對這些特征制定必要的約束條件,對已存在的危險源實施控制,從而防止事故的發生。(1)要明確辨識的范圍在水利施工過程中,在危險源辯識的界定范圍應包括進入L作場所的所有人員、設施、活動以及工作環境等幾方面。(2)根源危險源的辨!,還應根據GB18218-2000《重大危險源辨?》國家標準另率識是否存在重大危險源。(3)辨識過程中應結合三種時態和三種狀態:過去、現在、將來、正常、異常和緊急狀態。(4)辨識中對于危險源的表述,有些施工項目的危險源表述為:物體打擊、機械傷害、火災、觸電,這種表述沒有反映出危險源的源,僅是事故類別,用事故類別來表述危險源顯然是不確切的,而且又合并了同類項,沒有考慮不同場所、位置、設備,活動。正確的表述方法應該如下所示:
3、應對措施
3.1正確認識危險源
危險源的來源不外乎三種情況:一是項目所在地的客觀環境中存在的,如滑坡體、滾石、有毒有害氣體等;二是施工單位帶入現場的,如火工品、危險化學品、機械設備、電等;三是施工過程中產生的,如高邊坡、深基坑等。所有的危險源都有自己固定的位置,且具有生命周期,隨著施工階段、作業內容和要求、使用的機械設備、作業環境的變化而動態變化著。
3.2正確選用標準規范
項目部油庫中的柴油,根據《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辨識》(GB18218-2009)汽油臨界值200t、乙醇臨界值500t,柴油未列入此標準,因此不作為重大危險源的辯識內容考慮。而在《水利水電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導則》(SL721-2015)中,50t柴油即為重大危險源,這是由于水利水電工程的特殊性決定的。選用標準規范時,既要符合國家標準,還得考慮行業特點,更要結合自身管理水平。目前《水利水電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導則》界定了水利水電工程施工重大危險源考慮的因素和范圍,共分10大類35小類,每一小類都進行了量化,對照標準,可直接進行識別,此種方法與施工實際緊密結合,可操作性很強,達到量化標準的為重大危險源,達不到量化標準的可確定為一般危險源。
3.3加強危險源辨識管理
危險源辨識應立足于項目,項目總工組織現場各職能部門管理人員、班組長及有經驗的作業人員參加,針對工程的類型、特點、規模以及自身的管理水平等情況,依據現行適用的法規、標準,辨識出工程各施工階段、主要部位潛在的危險源;參考類似項目危險源清單時,要結合本項目實際進行增減、調整、完善;采用“五新”技術施工時,應聘請有經驗的業內專家指導,充分結合現場實際,從人、機、料、法、環、管等六個方面進行系統辨識。此外,項目部有新開作業面、工序交叉作業時,及時對危險源進行補充識別和評價,確保辨識結果有效利用。
3.4加強宣傳教育
對辨識出的危險源特別是重大危險源,項目部首先應明確危險源的各級監管責任人和監管要求,嚴格落實分級監控措施,其次是對作業人員進行崗位危險源及其控制措施宣傳培訓,同時在危險性較大作業現場設置明顯的安全警示標志和警示牌,提醒人們危險源的存在,提高施工人員的安全意識。
3.5采取工程措施控制危險源
工程技術部門可采用專項安全施工方案、工法、作業指導書和安全技術措施等對危險源加以控制。專項安全施工方案可包括:基坑支護與降水工程、土石方開挖工程、模板工程及支撐體系、起重吊裝及安裝拆卸工程、腳手架工程、拆除與爆破工程、臨時用電工程、圍堰工程等。在方案的要求下,還可以編制具體的安全操作規程、安全作業指導書等,通過安全技術交底來落實,并實行旁站監督。
3.6編制應急預案,定期組織培訓演練,不斷補充修訂完善
針對識別出的重大危險源編制應急救援預案,經評審后發布實施;落實應急人員、裝備和物資,定期檢查、維護、保養,確保應急設備裝置處于良好狀態;組織員工進行應急培訓和演練,提高員工應對和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
3.7動態辨識、評價、更新危險源清單
水利工程施工項目從進場準備、施工生產直到竣工交付的全過程,危險源也會隨著施工工期、施工順序、施工工種、施工工序以及外部條件(法律法規的變化,社會、相關方對項目部要求的變化)的變化而變化。各項目部的辨識人員要勤于觀察,認真分析外部條件的變化以及施工現場的各種設施、設備、工藝及流程,找出在各項活動或生產作業過程中人、物、環境等方面不安全因素,并對其產生的不良后果進行分析和風險評價,及時采取控制措施,有效控制危險源。
結束語
水利工程施工不是模式化的重復生產,施工現場人多面廣,因為施工環境和施工工藝及人員、機械的變化,致使危險源在一個項目中不同的作業活動或環境中存在不同,這給風險控制的嚴密性和科學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項目管理人員要分析其中的危險源產生機理,注重危險源辨識方法的選用,更需要把危險源表述清楚,通過正確的危險性評價手段,制訂有效措施予以控制,加強現場的日常安全巡查與檢查,才能在實際工作中起到積極有效的作用,達到安全生產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王軍.公路施工現場危險源辯識及控制管理[J].工程機械與維修,2008(08):106-107.
[2]羅毅莎,李志剛.湖北石膏嶺礦危險源辯識與風險評價[J].采礦技術,2009,9(03):44-46.
[3]步余寶.淺析施工企業職業健康安全危險源辯識與風險評價[J].建筑管理現代化,2008(05):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