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明
【摘要】本文以丹徒區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發展為對象,針對當前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投入力度不斷加強,思考在建設管理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分析。
【關鍵詞】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管理;淺析
引言:
農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農田水利是農業的命脈,是農業發展的物質基礎。加強小型農田水利建設,做好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的建設管理工作,確保其安全運行,對發展農業和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1、近年小型農田水利建設投入概況
自“十二五”以來,丹徒區積極策應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要求,緊緊圍繞省、市、區“十三五”和水利現代化規劃確定的工作目標,全面推動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可持續發展水利轉變,水利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能力得到明顯提高,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水利基礎支撐和保障。特別是自2011年黨中央1號文件以來,全區加大對小型農田水利工程投入力度,先后實施了兩輪中央財政小型農田水利工程重點縣項目,總投資達2.5億元。
2、現階段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近幾年,丹徒區隨著農田水利工程投入逐年加大,在項目建設與管理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
2.1工程規劃與實施脫節。
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實施,一般按照《農田水利規劃》組織實施,但由于規劃常常較粗放,項目投入依靠區鎮兩級財政承擔,鎮級配套資金不能及時到位,在工程具體實施和管護過程中,部分鄉鎮對自身應該承建的項目,經常因鎮財政資金緊張無法落實,從而擱淺,因此,往往實際投入與實際需求相差甚遠,往往已經列入規劃實施的項目,因缺乏資金,需要先行照顧貧困地區,打亂了規劃實施的順序。
2.2 管理粗放,建設標準參差不齊。
當前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的實施部門有水利部門、農業開發部門、國土部門、鄉鎮政府、村委會等,實施部門的多樣化,造成了水利設施建設標準不同、管理模式不同、監督體制不同。如水利部門實施的項目,多參照水利基本建設規范要求,實施人員專業技術素質相對高一些,工程質量要求上就偏高一些。鎮、村實施的項目多為自籌建設,施工標準多憑經驗要求,缺乏專業技術人員的指導把關,工程質量很難保證。
2.3 工程實施矛盾較大,進度緩慢
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多建于老百姓田間地頭、村前屋后,多數缺乏進場道路,實施過程中涉及群眾切身利益,造成矛盾較大,導致建設進度緩慢甚至長期拖延,對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都造成不好的影響。加上,一些施工隊伍不規范,監管制度不健全,施工期間存在著一定的質量問題,使建設進度深受影響。
2.4 管理權責不明,農民參與程度低
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完工投入使用后,多交給村委會自行管理,沒有專門成立水利工程管理養護和安全運行的部門,因此當水利設施出現老化、損毀等現象時,因缺乏人員和經費,不能及時進行維修和改造處理,造成在使用過程中,工程使用壽命達不到原設計標準。農民群眾只參與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的使用,對工程是否損壞并未與其自身的利益聯系起來,對工程運行狀況不聞不問。
3、強化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管理措施
3.1 加強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的規劃統籌
首先應建立綜合的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管理機構,縣級人民政府應建立綜合的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管理機構,由縣(區)人民政府負責農業的分管領導牽頭,水利、開發、財政、國土等涉農、涉水部門為成員單位成立領導小組,全面統籌整個區域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規劃。其次,將整個區域的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統一扎口,形成整合,集中投資,解決多頭投資、規劃無序、責任主體缺位等問題。再次是對統籌系統的小型農田水利工程規劃貫切執行到位,規劃一經批準,明確將各部門的任務列入考評機制內容,保證規劃的嚴肅性、規范性。
3.2 加強對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的監管力度
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具有較強的地域性質,因而不能以偏蓋全的按一個模式或經驗進行水利建設和監督管理,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建立和健全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監管體制十分必要。
一是利用現有行業規范文件,制定一套符合地方工程特點的可操作的管理機制,嚴格按照建設管理程序,提高建設管理水平。二是充分利用好現有規章制度,嚴格考核各參建單位的職責。三是建立一支業務能力強的監管隊伍,形成健全的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監督管理體制。四是注重事前溝通,減少過程矛盾。五是形成有效協調機制,整合投資,提高資金利用效率。六是勇于創新,堅持民主決策、群眾參與的原則。
3.3 以改革為動力,全面加強農田水利設施管理和維護
加強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管護體制機制建設,對培育和提高農民群眾自主管理意識和水平,明晰小型農田水利工程設施所有權,建立現代高效的管理和運行機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大力推進農田水利設施產權制度改革和創新運行管護機制工作
小型農田水利設施要按照“分級管理、分級負責”,“誰投資、誰建設,誰受益、誰管護”,“公益性和準公益性設施由公共財政負擔”的原則,分別明確市、鎮、村的管護責任。通過農田水利設施產權制度改革和創新運行管護機制工作,進一步明晰工程產權,落實工程管護主體、管護責任和管護經費,探索工程管理模式,確保農村小型水利設施真正“管得好、長受益”。通過農村灌溉(排澇)服務模式創新推廣工作,建立起小型農田水利設施管護領導小組和辦公室,負責指導整個區域小型農田水利設施的管護工作。各鄉鎮成立相應管護機構,負責本轄區內跨村小型農田水利設施的管護工作,并檢查指導各村小型農田水利設施的日常管護工作。村成立村級小型農田水利設施管護協會或農民用水協會,具體負責本村農田水利設施的管護工作。
(2)全面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工作
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工作是深入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和“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新時期治水方針,圍繞保障糧食安全和水安全,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農業用水需求管理,堅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以完善農田水利工程體系為基礎,以創新體制機制為動力,逐步建立農業灌溉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制度,提高農業用水效率,促進率先實現水利農業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