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陳陳 馮承東 高中光
【摘要】水利生態墻設計,包括墻體、生態護坡、以及蓄水池組成,生態護坡由植被層、灌溉通道、綠化層、耐腐蝕層、碎石層、砂石層、混凝土層組成;植被層的內部設置有灌溉通道,灌溉通道上方安裝有蓄水池,且蓄水池與灌溉通道之間通過出水管連接,蓄水池通過出水管放水能夠為綠化物提供水源;綠化層植被由磚塊鋪設而成,使得其表面形成一個護坡,提高了生態墻的穩定性。
【關鍵詞】水利生態墻;設計
一、背景技術
盱眙縣地處淮河下游,多丘陵;東北低、多平原;呈階梯狀傾斜,高差懸殊220多米。淮河流經境內,有低山、丘崗、平原、河湖圩區等多種地貌;水土流失較為嚴重,導致水土流失的原因有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自然原因主要是由地貌、氣候、土壤、植被等因素造成的。人為原因主要指地表土壤加速破壞和移動的不合理的生產建設活動,以及其他人為活動等,隨著水利工程技術的不斷改進,水利生態墻已成為水利工程技術中防止水土流失的有效手段,但現有的水利生態墻擋土由于其處于的地理位置不同往往需要更強擋土結構,才能夠有效的防止水土流失,同時現有的水利生態墻景觀效果差或者是所栽種的生態植物由于得不到較好的灌溉容易死去。
二、技術方案
水利生態墻,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是:蓄水池通過出水管放水能夠為綠化物提供水源;綠化層植被由磚塊鋪設而成,使得其表面形成一個護坡,提高了生態墻的穩定性。
本設計提供如下技術方案:水利生態墻,包括植被層,所述植被層上種植有綠化物,且綠化物的根部穿過植被層與植被保護柱連接,所述植被層的內部設置有灌溉通道,所述灌溉通道上方安裝有蓄水池,且蓄水池與灌溉通道之間通過出水管連接,所述植被層的內側鋪有綠化層,且綠化層上設置有植被磚塊,所述植被磚塊的上方固定有上固定塊和上固定槽,所述植被磚塊的下方固定有下固定塊和下固定槽,所述植被磚塊的兩側分別固定有左固定槽和右固定塊,且植被磚塊與植被磚塊之間通過固定塊和固定槽的連接固定,所述綠化層由外向內依次設置有耐腐蝕層、碎石層、砂墊層和混凝土層,且混凝土層與墻體內壁固定連接。
優選的,所述上固定塊、右固定塊和下固定塊分別與下固定槽、左固定槽和上固定槽間隙配合連接。
優選的,所述墻體下方設置有塊石基體。
優選的,所述植被磚塊外壁上設置有攀爬口。
三、有益效果
采用墻體為混泥土結構,且墻壁頂部設有蓄水池,從而使得墻體結構更加牢固,而且蓄水池通過出水管放水能夠為綠化物提供水源;綠化層植被由磚塊鋪設而成,使得其表面形成一個護坡,提高了生態墻的穩定性;通過攀爬口的安裝,不僅可以將蓄水池的水灌溉到綠化層的植被中,而且植被根系通過攀爬口將各個植被磚塊牢牢固定在一起,從而保護了該生態墻的穩定性。
四、附圖說明
五、具體實施方式
結合附圖,對本設計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水利生態墻,包括植被層10,植被層10上種植有綠化物12,且綠化物12的根部穿過植被層10與植被保護柱1連接,植被層10的內部設置有灌溉通道11,灌溉通道11上方安裝有蓄水池4,且蓄水池4與灌溉通道11之間通過出水管3連接,植被層10的內側鋪有綠化層13,且綠化層13上設置有植被磚塊2,植被磚塊2的上方固定有上固定塊15和上固定槽16,植被磚塊2的下方固定有下固定塊20和下固定槽19,植被磚塊2的兩側分別固定有左固定槽18和右固定塊17,且植被磚塊2與植被磚塊2之間通過固定塊和固定槽的連接固定,綠化層13由外向內依次設置有耐腐蝕層6、碎石層7、砂墊層8和混凝土層9,且混凝土層9與墻體5內壁固定連接,上固定塊15、右固定塊17和下固定塊20分別與下固定槽19、左固定槽18和上固定槽16間隙配合連接,墻體5下方設置有塊石基體14,植被磚塊2外壁上設置有攀爬口21。
工作原理:使用時,蓄水池4通過出水管3將收集到的水資源放入到灌溉通道11,灌溉通道11的水通過攀爬口21進入到綠化物根系中,對綠化物進行灌溉,同時綠化物的根系通過攀爬口21將各個植被磚塊2牢牢緊固在一起,提高了給生態墻的穩定性,在混凝土層9、砂墊層8、碎石層7、耐腐蝕層6等多重保護下,使得該生態墻更加牢固。
六、結論
通過對盱眙縣十里營街道的試點,該項設計對水土保持、生態環境、高效農業的綜合治理具有創新構思。具有實用性和可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