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淑貞

很多年過七十的老人都步履蹣跚、行動遲緩,一般認為是上了年紀的一種正常現象。但近年來的醫學研究表明,這種現象是源于一種病——肌少癥。
肌少癥于1989年被醫學界命名,是指人在老化過程中出現肌量減少和肌肉功能逐步喪失,導致體力活動障礙及多個系統的綜合征。專家指出,許多行動遲緩的老年人一直以來都被肌少癥困擾著,因為大家對此知之甚少,而把它當成一種自然現象,所以也很少有人會去治療了。
肌肉的衰弱會嚴重影響老年人的健康與生活質量。中華醫學會骨質疏松和骨礦鹽疾病分會2016年發布的《肌少癥共識》指出:肌少癥是老年人生理功能逐漸減退的重要原因和表現之一,會增加老年人的住院率及醫療花費。雖然肌少癥目前還沒有被列入國際疾病分類編碼,但近年來該病越來越受到醫學界的重視。
肌少癥由多因素導致。首先,人的年齡變大,骨骼肌質量、肌肉力量會逐漸下降,這是一個自然趨勢。但每個人的狀況并不一樣,青壯年時期經常鍛煉,肌肉儲備良好的人,年老時肌肉減少的速度會相對緩慢一些。另外,如果不適當運動,短時間內肌肉就會大量流失。有研究表明,臥床一周,下肢肌肉就會流失5%左右。其次,營養沒跟上。很多老人因為患有糖尿病、高血壓、血脂異常等基礎病和慢性病,吃得過于清淡,長期營養不足影響到了肌肉代謝。如果人體內長期存在慢性炎癥,這種炎癥狀態使得機體分解代謝增強,同時也會加速肌肉的分解及消耗。
需要提醒的是,肌少癥并不是到了老年才出現。調查顯示,一般人從40歲起就會出現肌肉流失,比鈣流失還早,只是這種流失悄無聲息,讓人意識不到。
肌肉的質量及功能是維持人軀體功能、保障個人生活品質的關鍵儲備。肌少癥會對老人的健康和生活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如果老人出現走路變慢、有嚴重疲勞感、體重下降等情況,尤其是伴不明原因的心情低落、興趣減退、厭食時,一定要引起重視,最好到康復科做一個綜合評估。對肌少癥的診斷有三條標準:一是肌肉數量減少,二是肌肉力量下降,三是軀體功能下降。只要滿足第一條以及第二、三條中的任何一條,即可診斷為肌少癥。
與很多疾病一樣,肌少癥也是可以預防的。肌肉量的減少和功能下降雖說是自然趨勢,但可以通過體能訓練、飲食調整和藥物治療來緩解。肌少癥在活動量不夠和久坐生活方式的老年人中比較常見,因此適當的運動,特別是抗阻運動,如拉彈力繩、玩握力器、負重運動等,對肌肉是非常有益的鍛煉。
飲食預防肌少癥的主要內容是強調蛋白質和維生素D的攝取。蛋白質攝取不足是肌少癥的主要誘因之一。在能提供充足的熱量、微量營養素的基礎上,保證優質蛋白的足量攝入至關重要。動物蛋白又要優于植物蛋白,那么對于老年族群,蛋白質的攝入量要放到第一位,要多吃牛肉、豆制品等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