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遲

劉阿姨又和兒子吵了一嘴,此刻心里非常不爽,睡意全無。
12年前,她和老伴同時退休了,想著從此過上了自由自在的幸福生活,他倆樂得開始計劃先國內后國外的旅游行程。
還沒成行,兒媳年底生了個女兒,他們得幫助兒子照顧孫女。
六年的艱辛繁瑣不敢回頭看。孫女上小學五年來,老兩口天天接孩子放學,買菜、煮飯、搞衛生,年復一年,不但操盡了心,而且在孩子的教育上,還與兒子的想法相去甚遠,常常發生爭論。
比如那次吧。孫女二年級時,學校召開家長代表委員會,征求有關學生午餐的意見,兒子把在家里的做法提出來了:“我們家從來不給孩子吃雞肉,因為雞肉里激素太多。”這種說法兒媳是始作俑者,她曾經從一份權威報紙上看到過有關報道;現實中也可能因為不良養殖、售賣,存在一些隱患,具體的實際情況到底如何,至今也沒有誰下過定論。雞肉營養之豐富無人不知,小孩子們更是喜歡那鮮美的味道,孫女就特別愛吃雞腿雞翅。過去家里不做她還可以在學校解解饞,可會議之后,學校午餐再未提供過雞肉菜肴。學校的午餐是由校外具有資質、又經過嚴格審查的飲食機構當日統一制作,并派密封保鮮車送來的。作為家長,從健康和安全的角度考慮不讓自己的孩子吃,別人無權干涉,可把它作為意見正式提出并且在全校實施,合適嗎?是不是過于自我中心了!
不僅這事,像上學開車送(學校很近,走路十多分鐘),在家自己不會倒水喝(學校是飲水機),自己不會到小區門外的文具店買橡皮,不會洗碗洗內衣,沒乘過公交車……完全不像是一個12歲孩子的生活經歷和能力。劉阿姨每每對兒子提起:“你小時候我們這樣教育你了嗎?一年級你就會打醬油醋;你女兒比你聰明,可你怎么就不讓她做呢?人要學習的,僅僅是書本上的知識嗎?”兒子就一句話:“她哪里有時間做這些。”
的確,孩子放學一進門,直奔書桌,低著頭寫寫寫直到吃晚飯。寫得她手指磨起了繭子,還常常說脖子疼。晚飯后還要繼續寫,再彈一個多小時鋼琴,洗漱后上床,最快也要10點半了。
孩子學得辛苦,成績也不錯,英語常免考,數學作業常免做,只是語文的閱讀能力方面不太理想。其實她小小年紀已經擁有滿滿兩大書柜的中外名著,遺憾的是閱讀時間太少。當然,在學校因為她熱心幫助同學解疑,愛勞動(與在家不同)還當選了中隊長。
兒媳工作地點比較遠,早上六點多出門,每晚差不多七點鐘后到家。她一進門,不管孩子是上廁所還是寫作業,話題永遠是“牛吃草問題做的怎樣了?”“英語口授課準備了嗎?”“抓緊完成明天樂課力的作業啊!”“應該做學而思習題了,快點吧!”“明天要考跳繩,你練習了嗎?”
這樣的學習環境無形中給孩子加大了壓力,聽孩子說,區里監測考的前晚,她躺在床上兩點鐘左右才睡覺,而且她班里的同學也是差不多失眠大半夜。劉阿姨心下吃驚:這才是小學生啊,小升初如何?中考如何?高考又如何?雖然劉阿姨心里不以為然,但是婆媳之間關系微妙,她輕易不和兒媳言來語往。不但如此,就是自己的兒子,只要涉及孫女教育問題,她和老伴也只是執行者。
不過,從2018年起,教改內容中增加了提升語文教學的考試比重,加強了中國古典詩文教育。這一來,孫女有點不適應了。劉阿姨曾經建議兒子,把孩子的雙休日課外輔導減半,騰出些時間讓孩子自由閱讀和活動。因為同樣是語數英三門課程,每門上一個輔導班不就可以了嗎?但他們不同意,理由是當下上海每個小學生都一樣參加多種課外輔導、學琴或者其他特長,我們不拼就要落后。
也是,孩子拼,父母拼,老人也跟著拼。過去孩子小,老兩口雙休日就休息了,那時他們常四處轉轉看看,甚至來一次短途旅游。孫女三年級以后就不行了,周五一放學,來不及吃晚飯就要趕去上鋼琴課。雙休日,兒子兒媳帶著孩子跑東跑西上各種輔導班,沒時間做午、晚飯,老兩口就要做好等他們下了課回來吃,然后三個人再趕到另一個輔導班。有時下午課與晚上的課連著上,這樣他們常常趕不回來吃晚飯,中間來電話講一下,老兩口才可以少做一頓。
從孫女生下來,年復一年他們已經明顯精力不濟,難的是兩代人教育觀念已經完全隨著時代的變化而改變了。這不,今天又為孫女閱讀課外書起了爭吵。
周日或者假期有一點時間的話,孫女也喜歡看課外書,不過她常常看的是《哈利波特》《女巫》《幾米》,還有什么《怪男孩》之類,飯桌上她常常和爺爺奶奶討論的是魔幻話題,后者卻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而早上劉阿姨買了蓬蒿菜,問孫女知道相關的兩句古詩嗎?她卻只能搖頭。劉阿姨認為不是說這些書不能看,但那些經典的流傳長遠的讀物,才能滋養人一輩子,也應該涉獵甚至重點閱讀吧?可是劉阿姨想不到,那些魔幻讀物竟然是學校布置的。
今天下午孫女放學后,本該兒子從單位趕回來接她,再送她去上鋼琴課,結果單位有事情他一時走不開,來電話讓老兩口打車送孩子去。路途不近,他們三人早早吃好飯就出發了。因為事先沒有預訂,小區門外的大街上車來車往,每見滴滴駛來他們就揚手攔車,但20分鐘后沒有一部停下來。幸好時間上留有余地,他們當機立斷跑到馬路對面的公交站。車子來得很順,車上人也不多,輔導班上他們是早到的,孫女非常開心。下課后8點多,孩子喊著乘公交,雖然返程車不是原來的路線,但沒費周折他們找到了公交站。車上人更少了,劉阿姨和老伴并排坐在一起。孫女拿著車票,很自豪的樣子,順路看著窗外街景,偶爾和奶奶聊聊天,一路喜笑顏開。131路公交站就在小區旁邊。因為中途換乘,回到家已經九點多了。這下兒子又不高興了:“這么晚,怎么不打車?”
打不到啊。地鐵站也沒找到。
她想不通:平時教育孩子要綠色出行,今天情況允許,明天又是周六不上學,讓孩子乘乘公交是好事啊!
可兒子說太慢了,沒時間。
在他嘴里,永遠是沒時間。一個孩子從小養大,靠的就是時間啊。一棵樹苗長大也是一樣,急不得的,不能拔苗助長。
所以她常常想,從各個角度看,自家兩代人教育觀念的沖突,僅僅是表象的,實質上應該是由社會巨變附帶而來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