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偉大的時代呼喚偉大的現實主義文學,這種說法把文學放置到了從屬的地位。事實上,從文學誕生之日起,
“現實”就不只是文學表達的對象,而是內在于文學之中。偵察現實、思考現實、書寫現實,既是時代和公眾對文學的期待,也成為文學自覺的追求與承擔。但長期以來,人們對“現實”的理解和闡釋,是模糊的、含混的。在某一類話語體系中,甚至認為一切被當代人書寫的,都是現實的。盡管這話不無道理,卻也把“現實”延展成了沒有邊界的概念。問題是,人們對事物的認知,正在于邊界感的確立而不是瓦解。邊界瓦解,看上去無限開闊,其實很可能是徹底的遮蔽。另一方面,既然落筆即現實,眼前或當下的雞零狗碎、庸常人生,也便天然地具備了現實品質。以上兩種,都是對現實尤其是對現實主義文學的誤認乃至傷害。如何厘清“現實”,如何從對現實景觀的淺近陳述,進入深邃的經驗、情感和思維結構,并從中獲得一種現實視野、現實精神,豐富現實主義文學的表達路徑,是我們這個時代作家們的當務之急。鑒于此,我們先后邀請了三位文學大家,梁鴻鷹、白燁、阿來,從各自的角度,闡發他們的獨到見解。相信三位老師的文章,不僅對普通讀者,對作家和批評家,都有著深刻的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