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治世
摘 要:隨著當前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也得到了不斷的提升,尤其我國東南沿海等省市的經濟開始迅速發展,而西南、西北等地區的經濟發展卻較為滯后。這些地區缺乏便利的交通和大型的企業,地區居民生活較為貧困,那么根據相關的數據調查分析顯示,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地區環境有著緊密的聯系,因此我國政府要加強對環境保護問題的重視度,積極完善相關的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那么本文就對區域經濟不平衡發展與環境狀況的關系進行深入的分析和探究。
關鍵詞:區域經濟;不平衡發展;環境狀況
環境狀況對于區域經濟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其讓我國經濟發展呈現階梯狀的變化趨勢,良好的交通條件和發達的工業基礎,就是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結合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現狀,發現沿海地區擁有將近七成的工業基礎,而內陸區域只有三成的工業基礎[1]。那么我國東西部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主要原因就是由于區域環境狀況引發的,西部地區土地沙化嚴重、水資源短缺等,這些都是導致西部地區貧困的重要原因,因此,要想促進我國區域經濟的平衡發展,就要采取相應的環境保護策略,建立相應的生態補償機制。
1環境因素對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制約
1.1環境惡化是導致貧困的重要原因
人口、貧困和生態環境這三個因素之間就是相互影響的,這會讓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陷入到一個循環當中,隨著西部人口的不斷增多,人均耕地面積就會減少,當耕地無法負擔眾多人口的時候,就會出現貧困難題[2]。那么西部地區為了緩解貧問題,當地居民由于受到靠山吃山理念的影響,就會出現亂砍樹木的情況,從而更加嚴重的損害當地的自然生態自然環境。西部地區為了更好的生存發展,就會將更多的林地變為農耕用地,嚴重影響當地的林地環境,引發水土流失等問題,甚至導致風沙、旱災等惡劣環境問題,最終影響地區的糧食產量,形成一個連續的惡性循環。
1.2惡劣的環境影響當地居民的健康
我國西部地區蘊藏著大量的自然資源,所以在對這些自然資源開采過程中,很多企業由于沒有建立長遠的發展眼光,只注重追求眼前的經濟效益,卻忽視了對于生態環境的治理。本身西部地區由于經濟發展較為落后,導致其對于工業廢棄物的處理能力會相對較低,從而導致西部地區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硫含量嚴重超標,嚴重影響當地居民的健康狀況[3]。比如我國黃河流域的內蒙古烏海地區的廢水污染較為嚴重,渭河、北洛河等河流中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廢水污染問題,陜西、甘肅、內蒙古登多地區企業在礦山開采過程中,由于缺乏對于當地環境保護的重視,導致當地的生態環境污染問題教為嚴重。而企業直接將這些廢棄物排到河流中,就會直接影響到當地居民的農業生產,更影響居民的健康生活,從來制約我國西部地區得經濟發展,加劇我國地區經濟的不平衡狀態。
2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措施
2.1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地區經濟的發展無法離開良好的生態環境,因此,我國西部地區在實現自身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要加強對于生態環境的保護力度,端正自身的思想持,秉持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堅決不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發展才是硬道理,這才是解決人民基本生存問題的有效措施,那么生態環境作為經濟發展的前提,也是人民賴以生存的基礎條件,所以為了實現我國區域經濟的平衡發展,就要在西部地區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4]。可持續發展就是實現經濟增長和環境保護的有效協調,西部地區要加強落實退耕還林政策,讓沙漠地區出現更多的青山綠水,同時,還要不斷加強對于水資源的管理力度,保證水資源的合理利用。在此基礎上加快轉變西部地區經濟增長方式,改變原本粗放型的生產模式,實現生態技術的改革創新,積極推廣農業灌溉技術、土壤改良技術,加快建立低投入、低消耗、高產出的集約型經濟增長形式。
2.2建立完善的環境保護法規
地區生態環境的保護離不開法律法規的支持,完善的法律法規可以有效約束污染企業的行為,但由于當前我國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還不夠完善,在很多生態保護方面還存在著較大的漏洞與空白。也正是因為如此很多企業就利用漏洞,大肆污染生態環境,要想有效保護我國西部地區的神態環境,就要制定一個完善的環境保護法規,明確各個化工、石油、煤炭企業的環保責任。同時,政府相關部門要不斷加強對污染企業的監管力度,一旦發現污染環境問題的出現,就要對污染企業進行嚴格處罰,政府部門要積極承擔環保技術開發、環境質量和污染問題清除等責任,積極落實可持續發展政策的內容和精神[5]。政府部門要加強對于生態管理的責任,最大限度的平衡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這兩者之間的關系,改變變過去直接提供環保物資、直接投資環境治理工作的職能特點,積極鼓勵動員外資、私人企業和社會資金參與到環境保護工作中來。
結語:
總而言之,當前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較為顯著,而環境狀況是一個導致西部地區經濟貧困的重要原因,在這樣的背景下,為了能夠平衡東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就要積極采取可持續發展的環境保護策略,轉變西部地區經濟增長方式,這樣才能夠實現西部地區生態環境的好轉。
參考文獻
[1] 易之煦.我國區域經濟不平衡的解決策略探討[J].商場現代化,2014(30):130.
[2] 劉安國.不平衡發展條件下區域經濟與環境福利雙重不平等假說——基于中國省際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12(01):138-147.
[3] 王方君.德國區域經濟平衡政策的作用及啟示[J].消費導刊,2010(03):55.
[4] 對中國區域經濟平衡發展的理性思考[J].中國鄉鎮企業,2008(06):19-21.
[5] 宋衍濤.對中國區域經濟平衡發展的理性思考[J].理論導刊,2007(10):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