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芳 宋艷秋
摘 要:行業專題資料在地理國情普查工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本文介紹了湖南省行業專題資料分析利用的側重點和地理國情普查成果內容,在此基礎上,闡述了地理國情普查成果在宏觀決策、地理國情監測、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減災防災、生態文明建設等領域的應用構想。
關鍵詞:地理國情普查;行業專題資料;成果應用
1、專題資料分析與利用
由于湖南省各部門數據在格式、尺度、時效、管理模式、數字化程度等均有不同,導致收集的資料存在著時點不統一、內容不統一和格式不統一等的差異,因此,確定3項專題資料利用的原則:一是優先利用原則,即優先利用時效性好、準確性高、由直接管理部門提供和數字化的數據;二是差異比對原則,即不同級別部門提供數據內容不統一時,應進行比對分析,對差異項進行標識和重點核實;三是外業為準原則,即對時效性差的數據應重點外業核查,當外業核查時發現數據發生變化,以外業核查為準。具體分析利用情況如下:
1.1現有專題資料的利用
1)基礎控制資料用于多源衛星遙感影像的正射糾正、野外更新采集及檢查處理等。
2)衛星遙感影像可用于地表覆蓋分類要素和地理國情要素實體的采集,以及部分屬性數據的獲取。
3)省級基礎測繪的DLG數據是地理國情要素數據、地表覆蓋分類數據基礎數據,可作為圖形要素的參考及屬性數據的補充。
4)省級基礎測繪的DEM數據是正射影像糾正和多尺度數字高程模型數據生產的基礎數據,主要用于遙感影像的正射糾正處理、精細化DEM生產。
1.2行業專業資料的收集利用
1)發改、經信、商務部門數據。主要為主體功能區規劃、產業集聚區規劃、產業基地、工業園區分布范圍、規模以及加油站數據等相關資料,用于采集主體功能區、開發區、保稅區范圍及名稱、面積、類型、等級等屬性的賦值。
2)國土資源部門數據:第二次土地調查數據,可以作為地表覆蓋分類和地理國情基本要素數據的參考數據,利用它可以對地表覆蓋數據的分類進行輔助判別,以減少外業的工作量;城鎮地籍數據,利用控制點資料,進行坐標轉換,疊加正射影像數據,用于地表覆蓋分類要素提取的參考資料[1]。
3)交通部門資料。交通運輸的道路及其附屬設施數據,主要有等級公路、隧道、渡口、特大型橋梁、高速公路出入口的空間位置及相關屬性,鐵路的編碼、名稱、起點、終點、類型、建成時間等相關屬性,通用機場、運輸機場的空間位置及基本屬性信息,長途汽車站(樞紐)、三等以上火車站的空間位置及基本屬性信息。
4)水利部門資料。水利普查成果等資料,可作為地理國情信息普查中水體、水工設施信息獲取的重要輔助資料,提高普查結果精度。水利部門的流域單元邊界數據及流域單元名稱,河流空間分布數據及相關屬性信息,湖泊空間分布數據及相關屬性信息,水庫、塘壩屬性;水電站、水閘、堤防名稱及編碼、級別屬性;取水口、地表水源地、入河湖排污口的空間分布數據及相關屬性信息;水文站和水位站空間分布數據,為地理國情普查數據采集及統計分析提供數據來源。
5)農業部門數據。農業普查成果含行政村、鄉鎮和農業用地普查數據及相關元數據、農牧場空間范圍信息等資料,用于采集國有農場、牧場范圍及名稱、等級、類型、面積等屬性的賦值;
6)林業部門數據。林業調查成果、公益林、森林覆蓋、平原綠化、森林公園、國有林場、濕地、自然保護區、荒漠化和沙化監測等相關資料,用于采集國有林場范圍及名稱、等級、類型、面積等屬性的賦值。林業專題數據可作為地表覆蓋類型中林地各級類別采集的依據,以及林業相關城鎮功能單元屬性信息采集的數據源。
7)環境保護部門資料。主要有自然保護區名錄,所有城市及建制鎮的污水處理廠、生活垃圾處理廠(場)、危險廢物處置廠的空間位置等信息,用于重要地理要素屬性信息采集的依據。
8)教育、衛生部門數據。主要為各類學校、醫療機構的屬性數據,用于重要地理要素屬性信息采集的依據。
9)住房建設部門資料。主要為風景名勝區、自然文化遺產的名稱、面積,城市(縣城)和村鎮建設的統計范圍及相關成果資料,可作為重要地理要素的參考數據源。
10)民政部門資料。市、縣、鄉三級行政區劃界線的專題資料及地名資料,國家和社會組織舉辦的社會福利機構的相關資料。
11)文廣、旅游部門數據。主要為旅游區、風景區、名勝古跡、休閑娛樂等數據,可作為重要地理要素的參考數據源。
12)其他數據。主要包括統計部門和公安部門提供的經濟統計數據和人口統計數據,可作為后期地理國情綜合統計分析數據源。
2、地理國情普查成果
通過對省轄域概況、地理區域特征、地形地貌特征、交通網絡、江河湖泊分布、土地利用與土地覆蓋、城市布局和城市發展變化、環境與生態狀況、生產力空間布局等基本狀況調查,查清了地形地貌、植被覆蓋、水域、荒漠與裸露地等自然地理要素的類別、位置、范圍和面積,查清了交通網絡、城鄉建設、重大設施等人文地理要素,劃分了地理國情統計分析的基本地理單元,對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以及經濟社會發展指標進行了空間化、綜合性統計、分析、評價,形成了反映各類地理環境要素的分布與關系,及其發展變化規律的普查數據、地圖和研究報告等。
地理國情普查成果主要歸為報告、數據庫、信息系統和國情圖集四大類:
1)報告成果:主要是對整體普查工作的概括性總結。
2)數據庫成果:把地理國情普查的各方面信息匯總分類入庫,建立省級統計分析數據庫和專題地理單元數據庫等
3)信息系統成果:建立省級地理國情信息管理系統,對地理國情普查初期成果的深度開發運用,并結合現有的一些平臺,進一步完善我省的地理國情監測和地理國情信息的發布與服務。
4)國情圖集:把地理國情普查形成的圖件文檔整理,形成一套完整的地理國情普查圖集成果[2]。
3、地理國情普查成果的應用
3.1宏觀決策應用
系統掌握權威、客觀、準確的地理國情信息,是制定和實施國家發展戰略與規劃、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和各類資源配置的重要依據。地理國情普查作為建國以來首次對地理空間要素的完整調查,其內容涵蓋了社會發展和資源環境的方方面面,其普查統計分析就是將地理國情普查要素與經濟社會信息相融合,科學揭示社會、經濟、環境、資源的空間分布規律,準確判斷發展趨勢,這對于服務科學決策、加強科學管理具有重要意義。
3.2服務地理國情監測
長期以來,由于體制、機制、技術上的限制,我國并沒有系統的開展統一的地理國情監測,多頭開展和多部門共同參與地理國情監測帶來數據重復采集、監測標準不統一和監測結果主觀性等問題,無法滿宏觀決策和公共服務對地理國情的真實需求,因此準確規范的基礎數據顯得尤為重要。地理國情普查的一個主要目的就是利用其精確普查的地表三維數據和各種要素集為地理國情監測系統提供規范完整的基礎性數據[3],有利于建立統一的地理國情監測體系和權威發布平臺,為下一步開展常態化的土地利用、生態環境、能源礦產評估、水資源、自然災害等地理國情監測打下夯實的基礎。
3.3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
信息消費代表著未來的消費方向,系統分析和深入研究地理國情普查獲取的海量數據,開發地理信息產品,建設并完善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如天地圖網站),進而促進信息消費質量的提高,更好的利用于智能交通、智能水務、智慧物流、智慧城市、智慧國土。
3.4防災減災應用
近些年,全球各地極端災害頻發,人類正面臨著“復巢之下無完卵”的險境,防災減災是關系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頭等大事。湖南歷來屬自然災害多發之地,災害發生頻率高,種類多,災情嚴重,可以根據公共預警可能發生的地點以及范圍,精確匹配疊加所需的地理國情要素數據,構建成一個以公共預警為主題的監測體系和監測預警網絡系統,預防和應對自然災害、事故災害、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減少突發公共事件可能造成的損失。同時,可以根據災害、事故發生的位置和范圍,通過使用地理國情普查數據庫中已有的房屋建筑、道路、水工設施等國情要素與災后破壞情況影像的現狀進行比對,從而快速評估,并制定可行且高效的救災方案,開展救災指揮調度。
3.5生態文明建設應用
生態文明建設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趨勢,黨的十八大獨立成章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要求“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通過開展地理國情普查,能夠準確掌握地形地貌、地表覆蓋、境界等地理要素的現狀及變化信息,可以監督各類資源、生態建設和保護規劃的實施情況,重大生態工程建設項目、生態保護措施的落實情況等,為構建全省生態安全戰略格局和強化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提供有效的技術指導。
結束語
地理國情普查作為一項全面的地理空間大調查,工作作業范圍廣、涉及部門多、成果豐富,服務于國家發展的方方面面,經濟建設的各行各業。在當前形勢下,地理國情普查的成果轉化與應用推廣,對于測繪工作者來說既是挑戰更是機遇。我們應當以地理國情普查為契機,突破傳統測繪的局限性,逐漸豐富其內容覆蓋的廣度與深度,融合不同領域專業知識,面向政府部門、專業機構、社會公眾的不同需求,創新地理信息產品,提供多樣化的應用成果和技術服務,實現測繪與地理信息事業的轉型升級。
參考文獻
[1] 張海中,池淑文.地理國情普查中專題資料的應用[J].江西測繪,2014(100)2:57-58
[2] 第一次全國地理國情普查實施方案[Z].國務院第一次全國國情普查領導小組,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