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服務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現代服務業興旺發達程度是衡量和體現一個地區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河南作為迅速崛起中部省份,現代服務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但在產業結構、市場化水平以及管理體制等方面存在較多不足。河南必須以新的發展思路,以生產性服務業為主導,實現一二產業和服務業的協調發展,加快推進產業結構升級、實現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才是河南服務業快速發展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現代服務業;產業互動;集群發展
在國民經濟結構中,服務業是服務業的比重越來越高。尤其是現代服務業在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河南地處中原,優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資源稟賦,發展現代服務業是河南省優化調整產業結構的一個有效途徑。通過發展現代服務業,促進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的融合發展,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對河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1 河南省現代服務業發展現狀
1.1服務業增速快和,行業占比持續上升
自2012年以來,河南省服務業平均增長速度高達9.48%,高于河南省國民經濟平均增長速度。行業增加值也不斷擴大,從2012年的9017.63億元,上升到2017年的19198.68億元,五年增加了一倍多。服務業在河南省國民經濟三次產業中所占的比例越來越高,呈現持續上升的勢頭,由2012年的33.7%,上升到2017年的42.7%,提高了9個百分點。
1.2服務業結構轉型加快
2012年以來,河南省現代服務業持續快速發展,服務業內部結構調整也出現了積極變化,服務業結構轉換與升級趨勢已經顯現。一是作為河南省服務業發展主導的交通運輸倉儲業、批發零售和住宿餐飲業等商品流通性服務業規模不斷擴大,但比重開始出現下降趨勢,至 2017 年,上述三大行業占整個服務業增加值的比重為 37.21%。二是,生產性服務業和社會服務業為主體的現代服務業已出現快速發展勢頭。上升幅度比較顯著的是信息和軟件技術服務業、金融業、商務服務業、教育文化等行業,2017 年其增加值占整個服務業比重達到 38.1%。
1.3現代服務業發展勢頭強勁
2012-2017年,河南省現代服務業發展勢頭強勁。服務業投資額由2012年的8863.23億元,上升到2017年的22335.07億元。投資增速遠大于當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速(見表2)。服務業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22.5%,占全社會投資比重達到47.2%;服務業市場主體達到306.6萬戶,占全省市場主體的85.8%。
1.4規?;奂l展成為主導
河南省“十三五”現代服務業發展規劃出臺以后,以因地制宜引導服務業集聚集群發展,提升服務業“兩區”發展水平,壯大服務業專業園區,打造具有較強輻射帶動作用的服務業集聚區為目標,實現現代服務業集聚發展成為河南省現代服務業發展的主導。2018年6月29日,河南省政府公布了2017年度產業集聚區、服務業“兩區”考核評價結果,其中31個服務業“兩區”獲獎,各獎勵300萬元。據有關部門統計,河南省現代服務業“兩區”內企業增加值已接近全省服務業增加值的30%。
2 河南省現代服務業發展的優勢
2.1人口優勢
2017年末全省總人口10852.85萬人,常住人口9559.13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4794.86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50.16%,比上年末提高1.66個百分點。65歲以上人口9470.8萬人。河南省龐大的人口為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提供了先決條件:一是龐大的人口意味著龐大的勞動力,可以為河南省的現代服務業提供充足的人力資源。二是龐大的人口意味著龐大的消費市場和消費能力,可以為河南省的現代服務業提供充足的消費動力。
2.2區位優勢
河南地處中原,自古以來“居天下之中”,當前,在的國家經濟發展格局中,河南具有承東啟西、聯南通北的區位優勢。國家在河南實施五大國家戰略,中國(河南)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國(鄭州)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河南省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等戰略平臺功能不斷拓展,米字形高速鐵路網等重大基礎設施日益完善,服務業政策體系和營商環境持續完善和優化。
2.3文化旅游資源優勢
歷史上河南長期居于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擁有洛陽、開封、安陽鄭州四大古都,文物古跡眾多,文化資源豐富。擁有龍門石窟等5大世界文化遺產,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89 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61處,歷史文化名城8座,歷史文化名鎮(村)22 個,歷史文化名人 50384 個,數量均居全國前列。河南地處山地向平原的過度地帶,獨特的地理位置使河南省風光秀麗、景色優美。2017 年,全年共接待海內外游客66511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4.1%。其中,入境游客307.32萬人次,增長4.5%。旅游總收入6751億元,增長17.1%。年末4A級以上景區159處,星級酒店532個,旅行社1199家。豐富的文化旅游資源必將有利于發展文化旅游等現代服務業。
3 河南省現代服務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3.1外部發展環境嚴峻,發展能力較弱
當前,世界經濟處于深度調整期,國內經濟面臨較大下行壓力,服務業發展外部環境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國內外的經濟發展實踐表明,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是建立在工業化較為發達的基礎上的,現代服務業大規模的發展出現在工業化中期向工業化后期轉換,以及工業化后期?,F階段河南省經濟發展水平基本處于工業化中期向工業化后期演進階段,傳統產業比重大,資源導向型產業特征突出,產業創新動力相對不足;第三產業規模小,比重低,傳統服務業占比高,現代服務業不足。一方面難以應對多變的國內外環境,另一方面嚴重制約現代服務業的發展。
3.2體制改革滯后,應對區域競爭能力較弱
在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增加,國際經濟政治形勢多變背景下,各省紛紛把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擺上重要位置,市場、資本、人才、技術等領域的競爭壓力加大。在壓力面前,河南省應對能力明顯較弱。具體表現在服務領域市場準入方式轉變遲緩,服務業監管體制改革明顯落后。從具體行業領域看,在金融、物流、專業服務、互聯網、文化創意等具有跨界性、綜合性、混業性特征的服務業領域,缺乏統一的監管部門,只要業務涉及不同部門和不同地區,都面臨多頭監管、交叉監管的情況,嚴重地影響著現代服務業的創新發展。
3.3內部制約因素較多,政策優勢釋放緩慢
長期以來,服務業與一二產業相比,在享受的稅收優惠、財政支持等方面政策體系不完善,支持力度小,遠遠滿足不了現代服務業發展的需要。在各級政府為了應對政績考核,在制定規劃和政策時,往往偏重于投資見效快,大項目多的制造業。國家雖然在河南實施了多項國家級戰略,但國家政府圍繞國家戰略發展現代服務業的動力遠低于發展制造業,政策優勢發揮緩慢。
3.4創新能力、高端人才缺乏,服務業有效供給能力不足。
現代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及結構升級主要依賴知識、創新、信息、管理、品牌等新型要素或無形資產以及高素質人力資源的投入。河南省現代服務業的發展,特別是在人力資源方面,金融、研發、創意、管理咨詢、會計法律等知識和技術密集型服務行業,面臨中高層經營、管理、專業技術人才的缺乏,嚴重制約了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創新能力、高端人才、龍頭企業和知名品牌缺乏,服務業有效供給能力不足。
4 加快河南省現代服務業發展的對策
4.1夯實經濟基礎,加大現代服務業發展動力
加快推進工業化進程和產業升級,構建新型工業化和現代服務業良性互動發展的格局。制造業的快速發展以及對服務業中間需求劇增,必然帶動以生產性服務業為主體的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如果沒有制造業的繁榮和快速發展,現代服務業就會失去發展的物質基礎。
4.2加快制度創新,完善現代服務業發展制度環境
為實現服務業公開、透明、公平競爭原則,應著力促進服務業監管體制和市場準入制度改革與創新。根據不同服務業發展特點和要求,建立包括經濟性規制、社會性規制及安全性規制的監管體系,最大限度地減少行政性審批,重點加強合規性監管和執法力度。深化服務領域國有企業的改革,加快轉變企業經營機制,理順內部管理體制和管理關系,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加快事業單位改革,促進公共服務與市場化服務并行發展。
4.3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優化現代服務業發展的政策環境
現代服務業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政策支持,這在國外現代服務業的發展中已經得到驗證。因此,政府要本著落實各項國家戰略的高度,完善稅收優惠、財政支持等方面的制度化建設,為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改革地方各級政府的績效考核機制,把發展現代服務業作為重要的考核指標,引領政府部門在制定規劃和招商引資中,向服務業傾斜,從而促進現代服務業的快速發展。
4.4加快人才培養和高端人力資本積累,提升現代服務業的創新能力
加快教育改革和結構調整,大力發展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多渠道融資開設高等工程和工商管理教育。加強對農民工的職業技術培訓力度,支持用人單位建立固定的勞務培訓基地。通過一系列的政策調整和優惠措施的頒布,吸引國內外、省內外優秀的服務業人才來河南省發展。政府要不斷增加人力資源投資,積極培養引進復合型、國際型的服務業高端管理人才,使現代服務業發展由主要依靠物質要素投入轉向重視知識、信息、創新等要素的投入,創新管理理念、經營方式和組織形式,重視商業模式的運作、服務效率的提升和品牌優勢的建設。
基金項目:本文是河南省政府決策研究招標課題《河南省現代服務業發展現狀與對策》(項目編號:2017D002)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 郭再欣.河南省現代服務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6(30):48-50.
[2] 鄒坦永.河南省現代服務業結構特征及優化研究[J].河南商業高等??茖W校學報,2015(8):43-46.
[3] 吳希宇.河南省現代服務業發展現狀評價及發展策略研究[J] .山東紡織經濟理.2016(3):10-12.
[4] 徐安德.現代服務業性質及其相關問題的研究綜述[J].經濟研究導刊.2015(11):37-39.
作者簡介:
劉金榮,男,1970.05出生,河南省遂平縣人。黃淮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主要從事農村經濟和農村社會發展、教育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