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宗偉
摘 要:依據我國礦產資源開發引發的礦山地質環境類型特征,在分析總結以往礦山地質環境調查工作基礎上,結合當前形勢下國家對地質調查工作的需求,對今后礦山地質環境調查工作進行了深入探討。初步提出了全國礦山地質環境調查工作的思路、目標和任務,分析了調查工作部署依據,提出了部署設想,為推進全國礦山地質環境調查,加強礦產資源基地地質環境保護,加快礦山地質環境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提供依據。
關鍵詞:礦山;地質環境;地質調查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對礦產資源的需求與消耗會逐漸加大,因此,也為我國礦山開采企業帶來更大的發展機會。礦山企業不斷應用新的開采技術進行礦山開采,加快礦山開采進度。但卻忽視了礦山的環境保護和治理,從而引發和加劇了各種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其原因是對礦山地質環境沒有進行保護與治理,造成地質環境發生變化,企業對礦山的地質勘探不及時造成的。因此,加快地質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工作,對礦業企業安全生產及地質環境保護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1 礦山環境地質調查技術研究現狀
在國外一些發達的國家中對于采礦的申請與開發需要經過一些列復雜的過程,但是即使這個過程多么的復雜,有關礦山環境的問題卻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因此,在對礦山環境進行調查與保護的時候需要引入新的技術。比如:并行計算機、小波變化、微觀物質和光柵顯示分析以及全球衛星定位系統等技術。這些技術為礦山環境地質調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具有一定的技術保障,為數據的獲取與分析處理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在我國對于采礦的申請與開發需要經過各級政府以及礦山企業的申請與審批才可進行。最初的礦山環境研究主要起始于20世紀后期,當時政府部門已經注意到礦產資源如果沒有合理的進行開采,那么會帶來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傳統的礦山環境地質調查技術只是針對大部分礦產資源的開采進行簡單的工作,沒有詳細的進行調查研究。而具體的礦山環境調查技術主要是在最近幾年才起步的,由于技術的需求,需要對礦山區域制定統一的規定制度來限制礦山的隨意開采,這種制度的創立促使我國的礦山環境地質調查工作得以興起。
2 以往礦山地質環境調查工作基礎
2.1 全國礦山地質環境摸底調查
為了進一步摸清全國礦山地質環境底數,中國地質調查局于2013 年完成了新一輪以省為單元全國礦山地質環境摸底調查,調查礦山數量超過11萬座。通過新一輪全國性的礦山地質環境摸底調查,全面系統地摸清了全國礦山地質環境問題類型、分布及其危害,更新了全國礦山地質環境數據庫,并與上一輪全國摸底調查 數據進行了對比。本輪調查成果為編制“十三五”全國礦產資源規劃和全國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區劃奠定了基礎。
2.2 典型礦區礦山地質環境調查示范
完成了晉陜蒙能源基地神東煤炭開采區、吉林遼源煤礦區、陜西潼關金礦區、小秦嶺金礦區、黑龍江雙鴨山煤炭礦區、河北邯邢煤炭礦區共 6 個典型礦區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調查。通過開展典型礦區礦山地質環境調查示范,探索了區域礦山地質環境調查工作的技術路線、工作方法和成果表達與應用。
2.3 國家級礦山地質環境監測示范區建設
開展了湖南冷水江、湖北大冶、河南焦作、河北承德武烈河流域共 4 個國家級礦山地質環境監測示范區建設工作。通過推進礦山地質環境監測示范區建設,總結了監測技術方法、手段、工作程序以及數據分析和評估方法,探索了礦山地質環境監測的關鍵技術方法,為全面開展全國礦山地質環境監測積累而經驗,為最終建立健全全國礦山地質環境監測體系奠定基礎。
2.4 全國礦山地質環境信息平臺建設
開發了全國礦山環境地質信息系統平臺軟件,建立了一個集數據錄入、數據存儲、數據查詢、數據處理、統計分析、打印輸出、圖形顯示等功能的信息系統平臺,實現了礦山地質環境調查數據管理的標準化、規范化、高效化,實現了調查數據應用的多樣化、快速化、準確化,提高了國土資源大調查的信息化技術水平,提升了為政府管理部門進行礦山地質環境管理提供數據支撐的能力。
3 礦山環境地質研究的展望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明顯提高,同時對環境的質量也有提高,因此,這對礦山地質環境保護的要求也進一步提高。新時期加強礦山環境地質的研究,倡導綠色開采,建設友好生態的礦山開采就顯得十分有必要。需要加強下列幾個方面的研究:
3.1 礦山環境地質問題的形成問題
對于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的形成機理研究主要是在不同的開采方式、礦產類型、地質環境下,對礦產資源開發的礦山環境問題的類型、影響因素和控制措施進行分析,并進行典型礦山地質環境演變的分析。例如,山地礦山泥石流形成機理以及防治、金屬礦山廢棄物礦場土地復墾農作物種植安全等問題;進一步構建礦產資源勘探、開采、閉坑各個階段礦山環境地質問題的模型,全面掌握需要開采的礦山地質情況,為礦山的環境保護提供有效的依據。
3.2 礦山環境地質問題評價指標
科學合理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的評價指標有助于保證環境的良性發展,因此,礦山環境地質問題的評價需要建立一個科學合理的礦山環境地質問題的評價指標,其中最為關鍵的是制定礦山地質問題的評價指標,同時建立起一個涉及到多指標、多層次的綜合性的評價模型,涵蓋不同類型的礦產環境地質問題評價模型,逐漸形成一個為礦山地質環境監督、管理、預警全方位的技術支持平臺。
3.3 實行礦山地質環境動態監測
為可以有效觀察礦山地質環境下的礦山在地質作用下的變化情況,可選擇具有典型性的礦區或礦山進行地質環境的動態監測,比如不同礦產類型、不同地質環境、不同開采方式的礦區等等。采用遙感解譯、實地調查、污染監控、GPS 監測等方法手段,研究礦產資源勘探、開發和閉坑活動的不同階段礦山環境地質問題的類型、危害及變化規律、形成機理,為科學預測和保護礦山地質環境提供理論依據。
4 結 語
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和治理,是一項長期的工作,需要我國有關部門通過長期的監控與管理以及有效的引導,促進礦山地質環境的恢復。另外,還要通過對有關人才的培養以及技術開發,促進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的實施。通過多方面的共同努力,為我國綠色礦業生產打下基礎,促進我國礦產資源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補建偉,孫自永,周愛國,等.我國礦山地質環境承載力研究現狀[J].中國礦業,2016,25(1):61-68.
[2] 張宗祜 .創新能源開發與地質環境關系新認識研發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新技術——評《能源開發與地質環境互饋效應研究》 [J].南水北調與水利科技,2011,12(01):133~134.
[3] 曹興民,丁堅平,等 .淺析貴州畢節地區煤礦礦井水的資源化與綜合利用 [J].能源與環境,2010,03(02):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