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黃仁宇在其著作《萬歷十五年》中,以大歷史的視野俯瞰晚明歷史,將微觀敘述和宏觀分析的方法相結合,以當時著名歷史人物和事件為切入點,運用大歷史觀的方法考察晚明時期政治運行機制、禮儀典章制度、傳統文化對國家管理的影響,追溯中國現代化面臨問題的歷史根源。并指出中國傳統社會停滯不前的原因是用道德代替法律,國家缺乏數目字管理。
關鍵詞:大歷史視野;黃仁宇;《萬歷十五年》
一
意大利人克羅齊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歷史學家根據現存的史料,發揮其巨大的能動性和創造力來解釋歷史,而歷史學家的水平越高,則揭示的歷史意義就越深刻。對于晚明時期的歷史,黃仁宇在其著作《萬歷十五年》(三聯書店2006年第二版)中運用大歷史觀的方法,依據大量原始史料,采用紀傳體的鋪敘方式,進行了獨到的敘述和解讀,試圖揭示在萬歷時代就已經埋下了明朝覆滅的種子。
在歷史研究的過程中,新方法、新視野不斷推陳出新。黃仁宇的《萬歷十五年》之所以備受推崇,其原因之一就是運用大歷史觀的方法審視和解讀晚明歷史。《萬歷十五年》以1587年平凡的一天為開端,勾勒出事件與人物的前因后果,從制度和技術的視野,深刻剖析晚明衰落停滯的原因,并以此為基點,對中國現代化過程中的問題進行探討,以說明民國時期面臨的現代化問題可以追溯到晚明時代。黃仁宇指出他的“大歷史”觀點是“從技術的角度看歷史,從制度的層面解釋歷史。”他認為“傳統社會的中國,是以無形的軟約束,不憑借技術手段的、不能量化的道德來整合整個國家與社會。這種方式就是儒家所主張的禮治或德治。”黃仁宇認為中國只有走出以意識形態至上為特點的禮治,依靠技術的法治才是中國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二
全書正文分為七章,以6個主要人物為主線進行敘述和討論。其中第一章至第四章以萬歷皇帝、申時行、張居正等人物為主,探討了皇帝的生活與國家政治的關聯、中央的典章制度、文官集團的運行機制與傳統思想文化的關系等問題。第五至第七章以地方官員海瑞、戚繼光、李贄為主,探討了地方官員與中央官員之間的互動關系,黃仁宇從細微之處著手,以敘事為主,分析為輔,將微觀和宏觀結合,闡釋其大歷史的觀點。
黃仁宇在第一章以敘事的方式展現出萬歷皇帝的另一面,他認為皇帝是一種制度,皇帝的行為必須符合傳統道德。萬歷皇帝在立儲問題上遭到文官集團的反對,理由是立幼不符合倫理道德。作為文官集團,“他們要把他納入他們所設置的規范,而不讓他的個性自由發展。”萬歷皇帝即對政治失去興趣,成為歷史上怠政皇帝的代表。曾官至內閣首輔的張居正因改革觸及文官集團的利益,陷入孤立的地位。海瑞因極端恪守道德,并以嚴格的道德標準要求文官集團中的每個人,甚至是皇帝,導致官運多舛。申時行和戚繼光則采取不與文官集團直接對抗的折中方式,最終也難免被罷官。思想家李贄意欲在思想領域追求個性自由,但他所處的是個政治和思想緊密結合的時代,所以無法沖破傳統道德的束縛。
以上人物均以悲劇收場,黃仁宇認為造成這種結果并非個人的原因能夠解釋。他從明朝的文官制度、禮儀體系、倫理道德、財政制度、軍事制度、傳統文化發等方面試圖揭示,從天子到平民無不成為時代的犧牲品是由于當時的制度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明王朝在最應該變革的時候,卻因為文官集團的束縛,傳統社會的凝固錯過了這樣一個機遇,這直接導致了明朝國祚的終結。
三
對文官集團的考察上,黃仁宇在大歷史的視野下以細微之事反映其宏大的歷史關照。他認為文官集團從明朝開國到萬歷年間,經過兩百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穩固的模式,具有“陰”和“陽”的雙重性格。文官集團的這套運行機制在維持國家基本平衡時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從其消極的意義來說,這套機制趨于僵化使國家在面對國內外變局時不能做出及時的應對。在一個以農業經濟為基礎的龐大國家里,雖然有法律和道德同時在發揮作用,但在最基層的農村里,依然依靠道德維持自身的穩定。宗族、和家族勢力會抑制各種離經叛道的行為,加之儒家思想數千年的侵染,個人很難發揮自己的創造性。從這種氛圍中走出的科舉士子依然如此,只求自保的同時希望王朝維持穩定,遏制了社會的創造力,國家止步不前直至留后于世界發展潮流。
作者認為明朝的文官集團以及文官制度對整個國家的發展起到了嚴重的阻礙作用,文官集團之所以形成“陽”和“陰”的雙重性格,根源在于經濟和思想。明朝俸祿微薄,傳統道德又對他們提出嚴格要求,造成精神與物質的分離。“陰”和“陽”的距離原來越遠,很難找到大家都同意的折中辦法,文官之間的沖突就不可避免。由于文官集團有其共同的思想,所以文官之間的沖突是少數和多數的沖突,例如張居正和文官集團之間,海瑞和文官集團之間的沖突。文官集團雖然有助于國家的穩定,但整個國家缺乏向上的動力。長此以往,文官集團對國家機器的運行百害而無一利。
黃仁宇指出明代社會不是按照那些公開宣稱的正式規范運行的,冠冕堂皇的道德法令只是表面文章,而他所描繪的文官集團運行的機制有其默認的規則在里面,但沒能對它的形成機制進行分析追究。一個社會的組織和運行,是上中下層共同互動的結果,而《萬歷十五年》只是著眼于上層人物,忽視了占全國絕大多數普通民眾。全書的精彩之處在于黃仁宇運用縝密的歷史思維將分散的點連接成一個面,為讀者展現了明末上層社會發展狀況,用“大”歷史觀的方法分析了明朝變革遭遇到的強大阻力和存在的多方面困境。說明了如果不從根本上改變這種制度,所有的局部變革只會遭致強力的反抗和抵制,失敗就在所難免。
參考文獻
[1] 黃仁宇.萬歷十五年[M].北京:三聯書店,2006.
[2] 黃仁宇.中國大歷史[M].北京:三聯書店,2015.
[3] 貝奈戴托·克羅齊.歷史學的理論和實際[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4] 文波.試評黃仁宇的大歷史觀與《萬歷十五年》[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2004(1):22.
作者簡介:
王虎(1991-),男,甘肅人,碩士研究生,西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研究方向為:中國近現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