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弘揚 李嫵祎 霍小舟 徐文彬
摘 要:我國高校的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入校的學生素質各不相同,新生入學適應性問題也隨之而來,比如新生對于新學校環境的適應能力不足、對于新學業的學習壓力無法適應、對于人際交往的心理壓力以及自我管理欠缺等等問題。為了提高高校新生適應能力、解決新生適應性困難,筆者從高校新生心理狀態出發,通過多角度剖析探究出有針對性的心理輔導策略。
關鍵詞:高校新生;適應性困難;心理輔導
在我國,高校是學生通過重重考試和激烈競爭才得以進入的,是人生的轉折點,也是提升個人素質和培育人才的重要搖籃。高校生活對于每個新生的影響也是各有不同,有的學生可以很快的適應到新環境當中,而有的學生卻無法迅速完成角色轉換,出現了適應性困難,進而影響了他們整個大學階段的學習生活和個人能力的培養。因此,為了幫助新生盡快適應新環境,本文從心理輔導層面探究解決新生適應性困難的策略,進而幫助新生提高適應能力,也為開展新生入學教育提供參考。
1高校新生適應性困難因素分析
一些高效新生之所以存在適應困難主要是受到地域差異、家庭教育、個人心理素質等方面的影響,其中,新生的心理狀態的調整尤為重要,因此,筆者重點從新生的心理狀況和普遍性問題出發,歸納出了三個高校新生適應性困難因素。
1.1欠缺自理能力
高校通常都是需要住校的,有一大部分新生在高校之前都成長在比較穩定的生活環境當中,在父母的陪伴下和幫助下生活,從未曾獨自生活過,因而,不少新生都不同程度的出現了自理能力不足的問題。新生的初次離家、初次獨立,由于缺少了家人的監督和管教,一些不良習慣也立馬顯現,進而造成了生活上的障礙和新生情緒上的波動,同時,新生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足,也容易導致一些心理問題的產生。
1.2學習壓力加大
高校教學和高中教學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模式,教學方式的突然轉變,讓許多新生都產生了心理不適應。部分新生對于新的教學就可能會出現畏難情緒甚至是膽怯退縮的心理。特別是對于教育基礎薄弱的生源地的新生來說,學習基礎可能有所落后,所面臨的學習壓力也會較其他學生更加的大,當他們在學習當中無法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沒有有取得相應的學習效果時,必然會出現心理落差的學習適應性困難。
1.3人際交往困難
在我國,包括高中教育之前的所有教育階段,基本都是應試教育為主,學生的升學壓力和考試壓力導致學生對于人際交往欠缺經驗。而高校生活中,人際交往是一個必不可少的內容。在高校,學生之間、師生之間都是通過人際交往來熟悉彼此認識彼此,但是,一些新生在入學后仍然局限在高中同學、朋友的聯系,沒有積極的投入到新的社交圈、朋友圈的建立當中,也有有個別的新生沉迷于網絡游戲,平時悶頭不語,不愿意和人交流,這些情形都使得新生在無形當中鎖閉了自己的心理,也增加了孤獨感。
2針對高校新生適應性困難問題的心理輔導策略探究
高校新生在面對種種問題時的心理波動是比較大的、不穩定的,也是需要一段時間來進行調節的,而心理輔導正好可以幫助學生穩定情緒、縮短適應期。針對高校新生適應困難,筆者提出了如下心理輔導策略:
2.1對新生進行心理測評篩查
新生心理測評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輔導工作的重要內容,通過心理測評可以把握新生的心理動態,篩查出新生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根據設置相應的問題來測試新生對于高校生活學習的適應程度,分析新生可能存在哪方面的困難,當某項適應性困難突出時,教師應當及時約談學生,幫助學生進行有目的的心理輔導。當出現比較群體性的適應困難時,學校應及時開展團體輔導和心理健康教育宣傳活動,幫助新生們解決難題。
2.2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入學教育內容當中
大多高校針對新生都有一次入學教育課程,在入學教育課上可以幫助學生答疑解惑,幫助他們盡快適應環境、樹立新的人生規劃和目標。也有一些高校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了入學教育,但流于形式實效不大,也沒有針對新生適應性困難因素進行重點輔導。為了更好的發揮心理輔導的作用,幫助學生解決實際性的困難,學校可以針對普遍性的人際交往適應性困難、學習不適應、生活不適應等問題納入到入學教育的必講內容,并注重培養新生樂觀向上的積極情緒,幫助新生建立良好心態來應對高校生活。
2.3定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
由于新生的心理狀態處于不穩定期和多變期,在剛開學的階段,學校可以定期開展內容豐富、形式靈活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來幫助新生調整心理狀態。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主題可以根據新生需求來確定。比如以緩解學習壓力為主題、以如何與人相處加強人際交往為主題、以生活實踐互助為主題等等,還可以請有關方面的心理專家來進行專題講座,幫助新生對新環境作出主動的心理調適。
總之,高校是國家孕育培養人才的重要搖籃,高校新生對于新環境的適應性問題很可能影響到他們今后的學習生活,高校應通過加強心理輔導和心理健康教育來幫助新生盡快適應新環境,以便他們更好的成長。
參考文獻
[1] 范韶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16,34(2),94-97.
[2] 郭春明.當前我國大學生新生適應性教育的主要問題及策略研究[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38(3),32-34.
通訊作者:徐文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