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海敏
摘 要:山東樂陵是“中國金絲小棗之鄉”,棗文化和栽培歷史達3000多年。境內現擁有棗樹2500多萬株,千年以上的古棗樹3800多棵,面積達50萬畝,是世界上最大的千年棗林,年產干棗量占中國棗產量的1/10。我市推廣棗樹綜合管理技術體系多年,效益突出,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改善了生態環境,打造了具有樂陵地方特色的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新模式。
1 農作技術
1.1 調節營養分配
一是花期環剝。對進入結果期的壯樹進行環剝,以盛花期效果最好。笫1次于主干主干地面20-30cm,進行連年環剝的棗樹,應選在上一年剝口上方5cm處。以后每隔5cm剝1道,寬度因樹而定。一般為0.3-0.5cm環剝能暫時切斷有機養分下運通路,使葉片制造的養分集中于開花坐果,可提高坐果率;二是棗頭摘心。一般在棗頭生長到一定節數后進行。一般棗頭可留2-6個,二次枝摘心,摘過心后營養集中到下面的果實,不易落果,可提高坐果率。三是花期放蜂。棗樹花是蟲媒花,蜜蜂是最好的傳粉媒介。棗林放蜂能提高坐果率,可增產20%以上。四是花期噴水。花期如遇干旱氣溫,易造成“焦花”影響坐果;在盛花期早晚噴清水,增加空氣濕度可改善小氣候,提高相對濕度,有利于花粉發芽,減少“焦花”,可提在坐果率10%以上。五是噴肥。萌芽前噴30-50倍尿素,萌芽后噴300倍尿素。花期可每隔5-10d噴1次300倍尿素+300倍硼砂或800倍硫酸鉀復合肥。六是噴植物生長調節劑。棗樹花期噴1次濃度為10-15mg/L的赤霉素水溶液,可為棗花提供外源激素,克服空氣干燥和低溫對坐果的不利影響,使其坐果穩定。
1.2 整形修剪
棗樹是極喜光的樹種之一。合理的修剪可以調整棗樹 生長和結果的關系,培養牢固健壯的樹體骨架,合理配置主側枝和枝組。改善樹冠各部分的光照條件,調節樹體生長和 結果的矛盾,維持生長和結果的平衡關系。以促進幼樹結果,延長幼樹結果年限。更新復壯結果枝組,改善樹冠的通風透光條件,促進花芽分化,提高坐果率。一是短截,對棗頭延長枝短截,刺激主芽萌發形成新棗頭,擴大樹冠短截棗頭時,剪口下的第1個二次枝必須疏除,否則主芽一般不萌發。二是疏枝,疏除過密枝、交叉枝、重疊枝、病蟲枝和干枯枝,改善通風透光條件,增強樹勢。三是縮剪,對多年生的細弱枝、冗長技、下垂枝回縮修剪,抬高枝條角度,以增強樹勢。
1.3病蟲害防治
在果實生長發過程中,許多病蟲會造成落花、落果。通常造成落花、落果的病害是棗銹病。在多雨高溫的年份易造成棗銹病大發生。此病可造成棗樹提前落葉,果實因營養不良提前落果而影響產量。防治方法:在雨季來臨前噴粉銹寧200倍液,每6-10d噴1次,連噴3-4次,可有效防治。秋季落葉集中燒毀,以消滅病原。小棗的主要蟲害是食心蟲,可噴10%高效氯氰菊酯,每隔6-7d噴1次,可與保葉、保果藥劑同時噴。在冬季可進行樹干涂白,保護皮層,防止凍害,以提高小棗的產量和質量。
2 土肥水管理技術
棗樹是多年生木本植物,營養不良是其落花落果的主要原因之一。加強土肥水管理,提高樹體營養水平,對提高坐果率極為重要。土壤是棗樹生長的基礎。早春和入伏用鍬深翻地30 cm左右,切斷表土根,刺激萌發新根,促進根系向下生長,以增強抗早能力;同時清除了根蘗雜草、疏松了土壤,有利保墑并使雨水滲入土中。通過深翻地,可提高產量15%左右。在采果后施優質有機 肥50-80 kg/株、氮碘鉀復合肥1-2 kg/株,在棗樹生長期進行3次追肥。萌芽前施尿素0.5-1.0kg/株,促進萌芽。開花前施氮磷鉀復合肥1-1.5 kg/株,并澆水。幼苗膨大期施硫酸鉀復合肥0.5-1kg/株,促使幼苗膨大,減少生理落果。棗耐旱,但過分干旱會引起落果和果實發育不良。根據棗樹的發育特點,一般在3個時期澆水:發芽前結合追肥澆水,使開花良好,促進根系和新梢的生長;開花期澆水,增加空氣濕度,有利于授粉受精,提高坐果率;幼果期結合追肥澆水,可防果實蔞蔫,促進果實幼采發育,提高坐果豐。
3 災害防控技術
棗樹避災抗災、防災減災是一項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在棗樹生產中,應當采取“以防為主,防抗結合,綜合治理”的防災減災方針,做到避災抗災兼顧,防災減災并舉,把防減自然災害與人為災害結合起來,通過采取政策保障,綜合運用以工程措施和栽培措施相結合的技術保障體系,構建可持續防災減災長效機制,最大限度地減少棗樹生產因災損失。
3.1建立科學的災害防御體系:一是建立災害監測和預警系統。充分借助現代科學技術,如電子信息技術、地理信息系統、衛星遙感技術等,把衛星資料、自動氣象站等資料與短期氣候預測、中期預報和中尺度數值預報相結合,科學地綜合分析,對自然災害和生物災害進行實時動態監測和準確及時的災害預警,為相關部門和棗農提供防災減災氣象信息及病蟲害最佳防治時機,給棗樹生產組織抗災自救爭取更多的時間和空間。二是建立防災減災信息服務體系。完善以現代通信技術為基礎的全方位防災減災信息專業服務網絡系統,利用電視、電臺、網站、咨詢電話、手機短信、電子顯示屏等多種渠道,與棗農建立互動式的信息服務體系,及時發布防災減災信息,為防災減災爭取時間。三是建立防災減災應急預案。切實規范預警、響應、處置程序和辦法,增強可操作性,為防災減災提供有力的組織保障,做好棗樹重大災害的預防、應急處置和災后生產恢復工作。四是建立人工防災技術體系。提高水利設施的防汛抗旱能力和抵御洪澇災害能力;建立健全棗樹病害防疫體系,杜絕有害生物入侵和擴散。運用先進的科學技術,積極開展人工增雨和人工防雹等人工影響天氣作業,最大限度地避免和減輕災害對棗樹生產和人民生活造成的損失。
3.2.建立合理的抗災體系:綜合各種技術對不同地區不同氣候背景下的棗樹品種進行篩選,選擇抗病、抗逆能力強、抗打擊能力強、自身恢復能力強的棗樹品種,根據其不同生育期,分別對其抗災抗病能力進行系統測定,確定抗災棗樹品種的各種生理指標和特性,從而篩選出適合當地氣候條件的多抗性優良品種,提高棗樹的綜合抗災能力。
3.3.建立完善的減災技術體系:根據受災情況和各地實際,制訂科學合理的技術方案,科學評估災害對棗樹生長發育的影響,分類采取相應補救措施,盡快恢復長勢。針對災后病蟲害可能重發的趨勢,及時噴灑保護劑和殺蟲殺菌劑,最大限度降低災后病蟲害損失。同時組織專家和技術人員深入災區,多形式、多層次開展技術培訓,幫助農民解決災后重建和棗樹生產中的技術難題,提高災后棗農恢復生產的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