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大學生的獵奇心理使他們對經濟有了更高的要求,而對于一些來自普通收入家庭、經濟能力不高的學生在嘗到物質生活帶來的短暫快樂后,他們的超前消費就需要各種貸款來滿足了。在這個過程中,也引發了一系列問題,校園貸帶來的不止是高利息,很多學生沒有經濟能力償還,甚至被威脅做出一些沖動對的舉動。目前,加快大學生校園貸的治理已經被各個高校重視起來,也成為解決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的重要方法。從本質上來講,大學生參與校園貸是為了獲得更多的金錢,因此在治理過程中,要把提高大學生的個人素質放在首位,政府要聯合高校發揮其監督作用,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
關鍵詞:校園貸;大學生素質;價值觀
引言
近年來,隨著大學生消費需求的不斷增長,而他們沒有足夠的經濟能力,一部分大學生給通過借助外來的經濟滿足自己的需求,無形擴大了對校園貸的需求。社會也擴大了貸款對象,為大學生提供了更多的貸款機構,隨著校園貸方式的不斷變化,大學生的生活也在一段時間里得到了滿足,但是,隨之帶來的一系列消極影響也對大學生的學習生活造成影響。特別是近年來,大學生校園貸的一些“裸貸”視頻被曝光,嚴重影響著大學生的正常生活。
1 校園貸對高校大學生學習、生活的影響
(1)校園貸可能滋生學生惡習。對于剛步入大學的學生來講,一部分學生脫離父母的管制,認為自己已經成年可以隨性生活,但他們暫止很難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很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加之父母不在身邊監督他們,而大學環境是輕松的,一部分家庭條件比較貧困的學生在家里無法得到經濟滿足。而校園貸的方式也比較簡單,只需要學生提供自己的基本信息、身份證信息、學生證件等證明就可以輕松貸款,大學生受這種條件的誘惑慢慢走近了校園貸,長此以往,學生們很容易養成了過度消費且超前享受的行為,這對各人發展是非常不利的。
(2)校園貸會嚴重危害大學生的身心健康。校園貸作為貸款方式的一種,但是它的利潤是非常高的,甚至達到了普通貸款利潤的百分之七十。而大學生沒有固定的收入,他們也償還不起這種貸款。一般情況下,大學生還不起貸款時,放貸的一方會采取激烈的措施,威脅這些學生并對學生的父母進行討債,從而引起一系列不安全的問題,影響著大學生的正常生活,給他們的心靈留下巨大的陰影,同時不利于校園秩序的正常維持。
(3)大學生校園貸會導致大學生學習效率低。陷入校園貸風波的大學生為了還貸款,無心學習,且部分學生會想盡辦法利于課堂時間逃課去做兼職,從而導致學業荒廢。
2 高校大學生參與校園貸的原因分析
(1)高校大學生自制力差,暫未樹立正確的金錢觀。一些大學生沒有正確的消費觀,攀比心、虛榮心導致其在物質享受中不斷迷失自己。
(2)社會監督體系在監管與處罰上不夠健全。政府對放貸方的監管審查不夠嚴格,對校園貸貸款公司的審核和監督、考評等方面還存在漏洞,在發現不法公司后處罰力度也不夠。
(3)高校管理不到位,校園貸肆無忌憚的“走”進了校園。高校對大學生管理的缺失也是造成高校校園貸增長的原因。校園內曾經在諸多公共場所(如教室、公共衛生間門口、寢室過道)出現校園貸的小廣告,甚至出現相關的工作人員進校進行宣傳和辦理。
3 解決高校校園貸事件的對策
(1)大學生要建立正確的消費觀,提高自己的防范意識。首先,高校要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讓他們從心理上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克制自己的欲望,要理智消費。其次,高校應加強相關知識的教育與宣傳,讓學生充分了解校園貸的相關套路,提高自身防范意識,避免落入校園貸的陷井。
(2)高校要加強對大學的相關教育和管理。高校應轉變不出事就是好管理的管理思維,認識到高校的責任不僅僅是傳道受業,更要育人。高校在日常管理中需要對學生進行校園貸的風險和危害的專項教育,增強學生防范意識,能夠認識到校園貸的實質,使大學盡可能避免盲目的借貸行為。在高校日常管理中,一方面,高校要從點滴做起,對于那些粘貼在校園內的校園貸廣告要及時的清除,對從事校園貸推廣活動的相關學術與人員要及時的阻止;另一方面,嚴格落實《關于加強校園不良網絡借貸風險防范和教育引導工作的通知》,建立校園不良網絡借貸日常監測機制和實時預警機制。同時,還要建立校園不良網絡借貸應對處置機制,對于那些已經產生借貸行為的大學生要及時的跟蹤和幫助,使其能夠及早的脫離校園貸,回歸到正常的學習和生活之中。
(3)政府要起到監督的責任,做好監督工作。首先,政府部門應該承擔監督責任,加強監管,為大學生創造一個更好的社會環境。政府部門要做好責任分配,設立專門的監管點。其次,金融管理部門要對相關的借貸單位進行檢查,通過提高檢查力度來有效控制校園貸的發生。
4 結束語
校園貸對于大學生的影響是巨大的,大學生要提高自己的防范意識,建立正確的消費觀,同時相關部門齊心協力共同對校園貸進行管制。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辦公廳、中國銀監會辦公廳.關于加強校園不良網絡借貸風險防范和教育引導工作的通知N.人民日報,2016.
[2]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建立完善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制度,加快推進社會誠信建設的指導意見[N].人民日報,2016.
[3] 吳興富.和諧校園構建論[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6(3).
作者簡介:
王琳(1989-),女,四川南充人,西華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