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首席時政觀察員
■ 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并強調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隨著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的召開,綠水青山將日益與金山銀山“合而為一”,成為新時代下中國經濟實現更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標尺和鮮明符號。
★生態環境部2019年將開展新一輪機動式、點穴式環保督察。在總結第一輪督察工作的基礎上,推進督察法規建設,將環保督察納入法制化、規范化軌道。
★生態環境部日前印發通知,要求堅決遏制固體廢物非法轉移和傾倒,進一步加強危險廢物全過程監管。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顯示,2013年至2017年,審結環境民事案件48.7萬件,依法審理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件1.1萬件。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推動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首次明確提出中國生態環保處于關鍵期、攻堅期、窗口期的重要論斷,把生態環境保護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升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這次會議標志著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正式確立,也吹響了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面指引美麗中國建設的沖鋒號角。
【本文重要信源】
1.新華網: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引領“美麗中國”建設;2.人民日報: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重要講話系列評論;3.黃承梁: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有力思想武器
建設美麗中國是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題中之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文明建設正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已進入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攻堅期,也到了有條件有能力解決生態環境突出問題的窗口期?!鞍呀鉀Q突出生態環境問題作為民生優先領域”“重點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回應了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卑呀鉀Q突出生態環境問題作為民生優先領域,要打幾場標志性的污染防治攻堅戰。
打好大仗。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是重中之重。必須以空氣質量明顯改善為剛性要求,突出加強工業、燃煤、機動車“三大污染源”治理。水污染治理要以“治根”為主,堅決打好城市黑臭水體治理、渤海綜合治理、長江保護修復、水源地保護、農業農村污染治理等“五大戰役”。提高城鎮污水收集處理能力。推動補齊城鎮和工業園區環境基礎設施短板,提升近岸海域水環境質量,推進水生態環境修復,保障飲用水水源安全,還給老百姓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的景象。
打好硬仗。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是急中之急。要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計劃,以農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為主攻方向,整合各種資源,強化各種舉措,重點加快治理農村垃圾污水,推進“廁所革命”,穩步有序推進農村人居環境突出問題治理,打造美麗鄉村,再造鄉村價值。
打好苦仗。土壤污染防治是難中之難。以農用地和建設用地為重點,明確監管的重點污染物、行業和區域,對耕地和污染地塊提出更嚴格管控措施。推進工業、農業、生活源全防全控。嚴防礦產資源開發、涉重金屬行業、工業廢物處理和企業拆除活動污染土壤。嚴厲打擊危險廢物破壞環境違法行為,有效防范風險,堅決守住農產品質量和人居環境安全底線。強化地方政府土壤污染防治責任、落實排污企業主體責任、構建多方參與的土壤環境治理體系等措施。通過建立終身責任追究機制,落實政府、企業責任。
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要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的思想,強化水資源水污染水生態統籌,采取治理、監管、關停等綜合手段,一地一策差異化地加快改善環境質量。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要進一步嚴格產業準入,收嚴收緊重點行業產業準入標準、水耗能耗和環保排放標準,真正以環境論英雄、以能耗論英雄、以畝產論英雄。要保持戰略定力,不被矛盾困難嚇倒,不為短期陣痛困擾,按照既定時間表、路線圖,一個戰役接著一個戰役打,一個堡壘接著一個堡壘攻,形成攻堅合力。確保取得突破性進展。
【決策看點】
●近日,浙江省安吉縣、陜西省延安市、河北省塞罕壩林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克蘇市、山西省右玉縣5家全國生態建設典型共同簽署“堅持綠色發展 建設生態文明”右玉綠色宣言。五地表示,要厚植綠水青山不懈怠,不斷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水平,攜手倡導、自覺踐行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讓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美好。

歷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
“生態環境是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系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把生態環境提升到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政治高度,說明生態文明建設在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的地位發生了根本和歷史性的變化,表明黨的執政理念和執政方式已進入新的境界。
領導干部要真正成為環保事業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織者、推動者、實踐者。作為史上最高規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大會,六常委悉數出席、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黨政部門幾乎全覆蓋參會,傳遞出鮮明信號,即讓從事國家治理的每一個人都要成為環境問題的組織者、推動者和實踐者。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時間緊、任務重、難度大,是一場大仗、硬仗、苦仗”,對傳統的行政管理模式提出了革新的迫切需求,要求環保政策制定和執行更需要關注問題產生的背景、行政介入的時機與程度、政策實施效果的評估,將過去、現在、將來的情況綜合考慮,結合黨政機構改革,抓緊整合機關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執法職責與隊伍。當前國內環保問題的解決,固然能依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但最終落實要通過改變人的行為、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的思維習慣而完成?!耙ㄔO一支生態環保鐵軍”,既是對部分領導干部環保意識不強、環保工作不力的“提醒”,也對干部選拔任用提出更高要求。
從“四個意識”的高度擔負起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責任、政治責任。加強黨的領導,推進體制機制改革,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方法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黨的領導,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最有力的保障。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主要領導是本行政區域生態環境保護第一責任人,對本行政區域的生態環境質量負總責,要做到重要工作親自部署、重大問題親自過問、重要環節親自協調、重要案件親自督辦,壓實各級責任,層層抓落實。形成綠色思維方式,堅持底線思維,劃定不可逾越的生態紅線;堅持永續發展思維,為子孫后代留下發展空間;堅持法治思維,建立最嚴格的生態監管制度體系。形成綠色領導方式,把綠色發展指標作為干部政績考核評價體系的重要指標,甚至實行“一票否決”。各相關部門要“守土有責、守土盡責,分工協作、共同發力”。
用好考核評價這根綠色“指揮棒”。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解決環境問題,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根本和關鍵在于加強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設計,持續完善相關的制度建設。其中,保障生態文明建設在政績考核體系中占有相當權重,是這一總體設計的關鍵環節。要深刻認識到工作中不嚴不實帶來的危害,認識到不能為增長而增長、為投資而投資,必須破除簡單以生產總值增長率論英雄的發展觀、政績觀。加強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設計,完善制度建設,必須堅決掃除籠罩在一些地方政府和領導干部頭腦中的“霧霾”,真正建立起“綠色”的政績考核體系。對造成生態環境損害負有責任的領導干部,要真追責、敢追責、嚴追責,特別是要做到終身追責。決不能讓制度規定成為沒有牙齒的老虎。嚴肅查處在污染防治攻堅戰中表態多、行動少、落實差尤其是陽奉陰違、弄虛作假等形式主義、官僚主義頑癥和突出問題。
【決策看點】
●5月11日,湖南省委召開十一屆五次全會,審議通過《中共湖南省委關于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 深入實施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 大力推動湖南高質量發展的決議》,明確該省以長江經濟帶發展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目標任務、重大舉措。全會強調,要注重統籌推進,把“三大攻堅戰”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同長江經濟帶發展緊密結合起來,系統謀劃、協同攻堅。
環保云 讓污染無處逃遁
在南京,一家鋼鐵企業拿到“排污許可證”后,企業的環保相關信息也會同時傳入污染源“一企一檔”信息系統。作為江蘇環保云平臺的子系統,污染源“一企一檔”信息系統為跨層級、跨地區、跨部門的數據統籌協調,“診斷”企業潛在污染問題。江蘇被列為首批生態環境大數據試點省份,通過建設云平臺,逐步實現“一數一源,一源多用,數據共享,業務協同”,推動全省生態環境數據互聯互通和開放共享,加強生態環境大數據綜合應用和集成分析,為生態環境保護科學決策提供支撐。
資料來源:《人民日報》2018年5月25日
主動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和高質量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加快形成推動綠色發展的指標體系、政策體系、標準體系、統計體系、績效評價、政績考核,創優制度環境,要建立綠色導向、科學合理的考核評價體系,為敢干事、能干事的干部撐腰打氣,建設一支生態環境保護鐵軍,守護好生態文明的綠色長城,以高質量發展贏得未來。
黨的十八大以來,經過不斷發展,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已經形成系統科學的理論體系。本次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第一次全面總結了十八大以來中央對于生態環保工作的思想精神,將環保提升為國家發展質量的重要抓手。但本次大會的意義,絕不僅僅是再次拔高環保的重要性,其最大價值是不再將環保問題“現象化”理解,即不再將其僅僅看成一種污染現象或專業問題,而是系統化地將環保工作對象、問題、成因、思路、績效、解決途徑等放在政治、經濟、法治、生態等“網絡化”關系中理解。系統化面對環境問題將成為未來環保工作,特別是政策設計和執行工作的核心視角。
“六項原則”“五個體系”為生態文明發展畫出“路線圖”。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習近平提出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六項重要原則,還首次提出要加快構建生態文明體系的“五個體系”,即生態文化體系、生態經濟體系、目標責任體系、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生態安全體系?!拔鍌€體系”首次系統界定生態文明體系的基本框架,其中生態經濟體系提供物質基礎;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提供制度保障;生態文化建設提供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目標責任體系和生態安全體系是生態文明建設的責任和動力,是底線和紅線。“五個體系”是對貫徹“六項原則”的具體部署,也是從根本上解決生態問題的對策體系。可以說,“六項原則”“五個體系”既是指導原則,也是方法論,進一步豐富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今后一段時期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指明了方向,畫出了“路線圖”。
【決策看點】
●環境訴訟案件正進入“爆發期”。司法機關發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環境公益訴訟案件、環境刑事案件數量大增,多地涌現首例環境公益訴訟。2017年12月21日,江蘇昆山首起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環保案件開庭;同在當日,河南濮陽市首例環境公益訴訟案開庭;2017年12月29日,安徽省廣德縣人民法院公開庭審理宣城市首例環境民事公益訴訟案;2018年1月9日,馬鞍山市博望區人民法院公開審理了馬鞍山首例刑事附帶民事環保公益訴訟案……在訴訟案件突破的同時,多層次、多角度的環保司法體系正在不斷構建。
●生態環境部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立案查處環境違法案件數增長幅度為69%,處罰金額為115.8億元。
強化生態文明體系建設的創新支撐。綠色發展是構建高質量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必然要求,創新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要通過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大幅減輕生產、生活對資源環境的壓力,激勵社會資本投入綠色生產和污染防治,輔助自然生態休養生息。要構建現代化生態經濟體系,強化生態文明建設的產業支撐。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要構建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強化生態文明建設的科技支撐。要把綠色化、生態化作為提升產業競爭力的技術基點,統籌制定中長期生態文明建設規劃與中長期科技創新規劃。
強化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約束,倒逼創新驅動綠色發展。向綠色低碳社會轉型,政策、資金、技術和市場都是關鍵因素?!坝米顕栏裰贫茸顕烂芊ㄖ伪Wo生態環境,加快制度創新,強化制度執行,讓制度成為剛性的約束和不可觸碰的高壓線”,倒逼創新驅動綠色發展。加快推進資源稅改革,嚴格環境保護稅收征管,創新對綠色產品研發生產銷售的財稅金融和政府采購等支持政策。打通融合“信息孤島”,建設跨界、全域和共享的生態環境云平臺,實現飲用水水源地、大氣土壤環境、化工園區分布、移動執法、建設項目審批等信息的塊上集聚,開展預測、預警和應急,提升生態環境領域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邁向高質量發展新時代,生態文明體系建設要從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和生態環境多方面同時發力,增強“創新驅動綠色發展”的整體性、協調性和支撐性。統籌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和經濟領域改革,統籌綠色科技創新布局和生態環境風險管理,切實提升創新驅動綠色發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