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手工木旋最講究的就是尺寸精確、一絲不茍。我做這個已經大半輩子了,有些東西眼睛閉著,手一摸就知道怎么做。”河北省木旋技藝第20代傳承人喬欣衛說。
河北廣宗縣楊清村,是一個聞名遐邇的“木旋村”。曾經,該村幾乎人人都會做“木旋”這門傳承了600多年的手工技藝。2007年,廣宗手工木旋技術被河北命名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今年60歲的喬欣衛是木旋技藝第20代傳承人。走進他那間不大的作坊里,只見里面擺放著機床、刀具及木料。木碗、木盆、木勺、蒜槌、蒜缸……各式各樣的木制品擺了滿滿一地,仿佛進入琳瑯滿目的民俗博物館,既有大家熟知的木筆筒、搟面杖等日常生活文化用品,也有木馬車、高蹺、陀螺等兒童玩具,一件件制作精美,惟妙惟肖,巧奪天工。
“手工木旋主要制作工具是木制旋床、旋刀、鉆、斧頭、鋸和圓刨等。”據喬欣衛介紹,旋床由床架、拉弓、壓板、踏板、座板等部分組成,旋刀則包括平刀、斜刀、尖刀、圓刀、彎刀、指甲刀等。
從選料到制作完成,要經過制坯、粗旋、雕磨、上油、彩繪、蒸熔等七道工序,整個過程幾乎全部靠手工完成,制作周期一般要3~5天。
木旋制作看似簡單,實際非常講究。以制作木碗為例,一般要選用銀白楊、泡桐、柳樹、杏樹、棗樹、桑樹等為原料,以節大、疙瘩多的樹根或樹疙瘩為佳,這些木頭有韌性、無毒、無異味、不易變形。
選好材料后,首先要把木材根據大小、形狀、材質等進行制坯,完成粗略的輪廓。然后再經過粗旋,基本形狀就出來了。雕磨是最費功夫的,也是最要勁兒的活兒,這一工序要求非常嚴格,要精工細作、用心雕磨,做到厚薄勻稱、劃線曲美、碗底平穩。

國外代表團到廣宗縣參觀調研非遺文化。

木旋制作的主要工具鏇木床。
制作一件木碗制品往往刻畫3000多刀,其間還要根據據不同階段及部位要求變換采用寬窄不同的刻刀、尖刀、銼刀等多種工具,只有這樣做出來的木碗,才光滑美觀、經久耐用。
木旋制作的主要工具是鏇木床,俗稱“鏇床子”。鏇木床采用腳蹬兩個木棍牽引皮帶作為動力,隨著木料飛速旋轉,用各種刀具進行切、削、刻等操作,由于經常加工堅硬木料,刀易鈍,故在鏇木床上都配置有磨刀石,以便隨時磨刀利器。
喬欣衛熟練地將一塊木料放到旋木床上,頓時一條條木屑雪花般飄落,陣陣柳木幽香散發出來。隨著手指的切、削、挖、琢,一只可愛的小陀螺,片刻就展現在面前,精湛手藝讓人驚嘆不已。
“雖然木旋這項工藝流程簡單,但工序精細,關鍵是熟能生巧。”喬欣衛介紹說。木旋制作可以根據客戶的要求尺寸,旋制成各式各樣、大小不一的日常生產生活用品,桌椅板凳床的圓腿、柱及砸蒜錘、搟面杖等,只要能找出對稱軸線的圓形制品,均可旋削而成。
“那時候很多人家都需要做刀把子、木塞子等各種日常用品。現在工業發達了,很多東西機器都代替了,所以干這行的人越來越少了。”喬欣衛回憶說,以前廣宗有好多家制作木旋的作坊,現在基本看不到了。
“木旋手藝要憑悟性和長期的體會及感覺才能掌握,如今能堅守這項老手工技藝的人太少了。”喬欣衛遺憾地表示。木旋技藝如同其它藝術創作一樣,每件制品的形狀都是在藝人自己感悟和創意下形成,這就是傳統工藝中的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