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稻收割完,剩下的稻樁,人們一般認為它已經完成歷史使命了,于是在稻田中把它付之一炬,或者將它翻入地里漚肥。其實,稻樁有頑強的生命力,是可以再生的,這是水稻的一種種植模式,稱之為再生稻。
再生稻種植就是在頭季稻成熟之后,割下稻株上約2/3部位,收取稻穗;保留下面1/3植株和根系,并給以施肥和培育,讓其再長出一季稻穗。這種植模式,也稱為水稻“一種兩收”。由于水稻是在原有的根系上再次生長,相當于省去了二季稻種植地區,從收割完頭季稻到二季稻生長中期的這段時間,因此它叫再生稻,而不叫雙季稻。
再生稻實現了稻田一次耕整、育秧和栽插,收獲兩季稻谷的效果,具有省工、省種、省水、省肥、省藥、省秧田等諸多優勢。
什么地區適合種植再生稻呢?專家說,那些陽光和熱量不夠種植雙季稻,但是種植一季稻又有多余陽光和熱量的地區,均適宜種植再生稻。
農業農村部近期出臺的《全國種植業結構調整規劃(2016-2020年)》提出,在長江中下游地區、華南地區因地制宜發展再生稻,在西南地區發展再生稻。這個規劃顯示,再生稻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據有關部門統計,我國現在種植水稻的面積約為3.7億畝,其中有5000萬畝的地區適合推廣再生稻。如四川、重慶、福建、湖北、湖南都有大面積的再生稻種植。福建省尤溪縣近些年每年種植再生稻近10萬畝,頭季平均畝產600公斤,再生季平均畝產300公斤。照此計算,如果5000萬畝適合推廣再生稻的地區都種植再生稻,我國每年可增產稻谷1500萬噸。因此,發展再生稻,對保障糧食穩定增產、提高種糧效益、增加農民收入具有積極意義。
然而,傳統再生稻種植模式頭季需要人力收割,費時又費力,已不適合當今農村現實;采用機械收割,又因機械碾壓傷稻茬,影響水稻再生芽的生長,使再生季稻谷產量低。為解決這一技術難題,自2008年起,由華中農業大學牽頭,國家千人計劃特聘專家、長江學者彭少兵教授和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學技術學院的黃見良教授,聯合湖北省相關單位開展了一系列攻關研究,并在湖北省蘄春縣等地建立了示范基地。通過9年努力,現在專家們已經創建了適于水稻頭季機收的“一種兩收”豐產高效栽培技術模式。最近經現場測產,水稻“一種兩收”全程機械化大面積示范區平均周年產量達到每畝1030公斤。
據專家介紹,機收再生稻技術立足機械化生產,水稻種一次收兩次,只需要一季種子、一次耕整地,再生季水稻只要施氮肥1~2次即可,基本不用農藥。因此所需要的農藥化肥用量以及能耗,比其它再生稻生產模式顯著降低,比雙季稻節本省工。由于這一模式的比較效益突出,能保證再生稻在增產的前提下真正增收,在推廣中很受農民歡迎。
以湖北省為例,近年來,在各級農業部門重視推廣下,經過湖北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水稻“一種兩收”創新團隊和廣大農民的共同努力,全省再生稻面積從2013年的44.7萬畝增至2017年的230萬畝,一批有市場發展潛力的再生稻米品牌正在迅速形成。
與湖北省以前流行的雙季稻、中稻等種植模式相比,機收再生稻顯示出“投入產出率高、勞動效率高、經濟效益高,稻米品質好、市場前景好,省工、省種、省肥、省秧田”的“三高二好四省”的獨特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