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海南三亞海棠灣區群山環抱的一片山谷,生長著千畝青翠稻田。風吹過,稻浪層層搖曳,稻穗“沙沙”作響。壯闊平野間,是人們穿行在綠叢中的小小身影。這里就是三亞水稻國家公園,位于海南省三亞市海棠灣落根田洋片區,目前已建成稻田花海、全球首個一比一恐龍科普基地、田野狂歡實景演藝、大型婚慶一站式基地、親子樂園、稻田溫泉、共享農莊村人易物線下體驗基地、大型房車體驗中心、稻田盛宴海鮮廣場、禾下乘涼藝術造型游客服務中心十大亮點景觀并開放。水稻公園挖掘中國農耕文明、稻作文化內涵,拓展新資源,新理念,新產品,新體驗,探索全新的農旅融合發展之路。
走入這千畝稻田,也對南繁“硅谷”有了更直觀而震撼的感受:300畝袁隆平雜交水稻育種基地、150畝三亞南繁院水稻基地、600畝北稻南移再生稻實驗種植基地,劃分出了優質稻專區遲熟組、高產稻專區中熟組、強優勢稻專區中熟組等不同片區,栽培著約500個優質水稻品種,鋪就了大片望不到頭的希望田野。
三亞被譽為“東方夏威夷”,宜人的氣候、蔚藍的海水、充滿夏日氣息的沙灘與椰林使得這里成為國內外旅游的熱點。2016年12月,袁隆平院士選定在公園內建設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三亞南繁綜合實驗基地,再加上三亞市南繁科學技術研究院水稻科研基地的落戶,500多個水稻品種成為公園最亮麗的一道風景。2018年1月,集農業觀光、水稻科研、稻作文化、科普教育、民俗風情為一體的水稻國家公園開門營業,迄今入園游客超過20萬人。
每年冬春季節,數以千計的國內外南繁科研工作者聚集三亞周邊,培育、優選、展示最新科研育種成果。所謂南繁,是指利用海南冬春季能夠滿足種植物周期生長繁殖的獨特氣候條件和生物資源,從9月至翌年5月進行農作物品種選育加代、適應性觀察、種子鑒定評估等。
公園內袁隆平院士親筆題名的“南繁水稻科普文化長廊”,由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三亞市南繁科學技術研究院和水稻國家公園聯合主辦。長廊全長近百米,以圖文并茂的形式,集中展示了國家支持、海南擔當、三亞貢獻等欄目,展現國家南繁事業發展,介紹南繁科學家,直觀形象地科普“南繁硅谷”。
在三亞水稻國家公園,億萬年前生活在中國本土的恐龍,經過中國古生物學會科學家們的精心設計,按1∶1比例等身復原在田野上。這些恐龍形態各異,有長達38米的巨型恐龍,也有手掌般大的小恐龍。他們或搖頭擺尾,或低頭飲食,或昂首長嘯,一只只栩栩如生。在一些恐龍周邊,總數52枚的白色橢圓形狀恐龍蛋散置于田埂之上,顯得格外搶眼。這些恐龍蛋蛋殼有多種不同的圖案,還兼具座椅的功用,儼然已成水稻國家公園一道獨特景觀。這里也成為了全球規模最大的室外景觀恐龍展示園。
恐龍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目前全球已發現恐龍種類上千種,而中國已發現了270多個種類,成為全球發現恐龍種類最多的國家,尤其是近年來帶羽恐龍的發現及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極大推動了世界恐龍研究領域的進展,成為世界恐龍大國。
目前世界上呈現的主要是恐龍蛋古生物化石,最早于1859年在法國南部普羅旺斯的白堊紀地層中發現。恐龍蛋化石的形態有圓形、卵圓形、橢圓形、長橢圓形和橄欖形等多種形狀。恐龍蛋化石的大小懸殊,小的與鴨蛋差不多,最小直徑不足10厘米,大的直徑超過50厘米。蛋殼的外表面光滑或具點線飾紋。
“水稻公園是三亞市最大的農旅融合主題旅游區。我們圍繞水稻做細、做強,‘恐龍+水稻’就是一個創意佳作。”水稻國家公園總經理代國夫介紹說,水稻公園從農業角度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從旅游角度推動鄉村振興戰略,樹立了一個獨特的農旅融合休閑品牌,讓三亞自然美景中有了難得的一縷“稻香”。
天色漸晚,水稻的身影逐漸沒入了沉沉黑夜。“農家大嫂”們“肆無忌憚”的聊著家常、開懷大笑。不一會兒,大嫂們便呼朋引伴,熱情又幽默地用大喇叭招呼觀眾趕緊就坐,并召集著“鄉里鄉親”到工作崗位就位,讓各部門準備,最后通知燈光、音響、演員各個部門準備:收光——村里的盛大Party要開始了。隨后,想要偷懶的耕地水牛和快樂的老漢,翻滾騰躍的調皮秧苗和背著五彩斗笠的拋秧女子,一組春耕插秧的田園舞會嗨起來了。田野間綻放出七彩燈光,水稻公園的實景演出《田野狂歡》上演了!380余人的演出團隊,向觀眾再現牛耕田、郎唱歌,農家女兒插秧忙的畫面,民以食為天的樸素愿景代代相傳,水稻元素隨處可見。
浮動在金色稻浪之上朵朵白云、實體化的風雨雷電、田間飛舞的螢火蟲、翻滾在舞臺和觀眾席間無數的太陽、飛翔在天空之中粉色小豬……一幅幅美麗的實景演出畫面,仿佛帶領觀眾走進了童話世界,感受千年農耕文化的博大精深,感悟田園生活的怡然與超脫。
作為三亞水稻國家公園文化亮點之一,《田野狂歡》于2017年2月首度亮相,由中國實景演出創始人、山水盛典董事長梅帥元先生擔任編劇和藝術總監。該作品由《序》和《春耕和插秧》《太陽和月亮》《水妹與春仔》《稻草人和云彩》《秋收和太陽》等5幕組成,時長約為70分鐘。


水稻公園大型實景演出《田野狂歡》。
天地無心,卻也見證著一代又一代中國水稻人種下的努力、結出的果實。如今,三亞水稻國家公園,以一個活潑、好客的形象出現在人們眼前,不僅為南繁科研機構彼此交流提供平臺,更是憑農旅融合推廣水稻文化提供舞臺。借助農業+旅游的方式,越來越多的人,將會通過水稻公園關注水稻文化,推動形成獨具特色的海南“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