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柯廷大學新近研發出一種種子包衣技術,可以幫助退化的土地恢復生機,修復受損生態系統。
生態修復的目的是回歸健康的生態系統,最節省成本的做法就是種植當地植物種子。但在已經退化的土地上,由于土壤貧瘠或環境惡劣,種子往往難以發芽生長。
柯廷大學研究人員在新一期國際刊物《種子科學與技術》上報告說,種子包衣技術以復合材料覆蓋種子表面,提高對種子的保護,增強種子發芽和幼苗生長的能力。他們開發的新型種子包衣技術能夠為修復生態而“設計”出適應不同環境狀況的特定種子,通過促進種子生長,恢復生態環境的活力。
現有種子包衣配方多為私人種子公司作為商業機密所掌握,柯廷大學的這項研究則是免費公開制備種子包衣的具體做法規程,有望為緩解生態環境惡化提供解決方案。
種子包衣原本是一種促進農業增產豐收的技術,即按一定比例將含有殺蟲劑、肥料、生長調節劑、緩釋劑等多種成分的種衣劑均勻包裹在種子表面,形成一層光滑牢固的藥膜。隨著種子的發芽、出苗和生長,種衣劑中的有效成分逐漸被植株吸收,起到防治病蟲害、促進生長發育和提高作物產量的作用。
——新華社

寧夏回族自治區科技部門研究人員經過多年技術攻關,開展的“基因編輯技術培育肉用型灘羊新品種”和“營養調控生產高檔大理石花紋灘羊肉等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項目,日前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培育出裘肉兼用灘羊新品種。
長期以來,灘羊單羔多、體重偏小、胴體等級較低、增重慢、影響了產業市場競爭力,寇啟芳建立“寇啟芳勞模創新工作室”,組織科研團隊,并在灘羊新品種培育、高檔肉生產兩項關鍵技術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為當地灘羊產業轉型升級探索出新路徑。
利用分子聚合技術開展灘羊新品種培育研究,在我國尚屬首次,也是世界上分子聚合類型最豐富、種群規模最大的研究成果。高檔灘羊肉生產技術研究與應用,也是國內首次開展的利用營養調控關鍵技術研究。目前,該工作室已培育出灘羊新品種150余只,培育“二代羊”24只,并穩定遺傳。培育的肉用型灘羊新品種比原種灘羊體重增加了30公斤以上,而且多胎,配套應用高檔(大理石)肉生產技術,可使灘羊效益提高兩倍以上。
——農民日報
藍藻治理一直是世界性難題,揚州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叢海兵團隊近日研發出一種通過加壓沉淀控制藍藻生長的新技術,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新的途徑。
據了解,該技術通過給藍藻加壓,破壞藻細胞內的“氣泡”,使其失去懸浮生長的能力,不能再懸浮于水面接受光照而生長繁殖,而是沉入水底在無光或弱光條件下衰亡,相當于給藍藻“節育”,從而大幅降低水中藍藻生長繁殖量。
叢海兵介紹,藍藻生長衰亡腐爛周期特別快,腐爛后會散發惡臭污染水質,且“水華”藍藻中的藍藻毒素能損害人的肝臟,給以湖泊為飲用水源的人帶來潛在危險。
叢海兵表示,新型工藝通過加壓破壞細胞氣囊使藍藻沉降到水底無法光合作用而死亡,具有高效、節能、環保的特性。圍繞藍藻加壓沉淀技術,叢海兵團隊研發了兩種處理工藝,分別應用于藍藻生長控制和藍藻漿濃縮處理領域。據了解,微能耗的加壓設備也有兩套,分別是“深井加壓控藻裝置”和“雙罐并聯藍藻加壓控藻船”。目前,深井加壓控藻技術已應用于江蘇省高郵市羅氏沼蝦養殖水體藍藻生長控制。
——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