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英語學習方面,有些學困生智商不低,學習能力不弱,但是學習方法欠佳,不會做學習筆記,缺乏學習積累,也沒有任何學習反思,導致英語學習落后。注重對這部分學生進行非智力因素培養,優化學習策略,指導他們定期寫好英語學習日記,能培養學生學習反思和自我評價能力,有利于提高學習效率。
【關鍵詞】學習日記;非智力因素;反思性學習
【作者簡介】滕新芳,江蘇省梅村高級中學。
一、英語學困生學習障礙分析
1.非智力因素發展滯后。人們通常把體現一個人智慧水平的心理因素統稱為智力因素,它主要包括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和思維力等。非智力因素指那些參與學生學習活動并產生影響的個性心理因素,包括智力以外的心理因素、環境因素、生理因素以及道德品質因素等,主要涉及動機、興趣、信念、情感、意志、氣質、性格和習慣等。英語學困生并非智力落后,多數是因為非智力因素沒有得到有效開發,大多學習習慣不好,不會反思,缺乏學習的鉆研精神,怕苦怕累。
2.缺乏科學的學習方法。學困生往往學習自主性差,又缺乏科學系統的學習方法,僅滿足于課堂上貌似聽懂的狀態,課后,他們認為完成老師當天布置的作業就可以了,完全疏忽了課前預習、課后及時反思等科學的學習方法。他們傾向于死記硬背,不注重反思性學習,學習效果不理想。
許多英語學困生因為基礎薄弱、不良的學習習慣和方法長期得不到有效糾正,導致學習上出現惡性循環。指導這些學生堅持寫學習日記,可以幫助他們逐步積累知識,增強學習反思,穩步提高成績。成績一旦進步,學生會更有動力,也會想方設法保持和繼續進步,學習的主觀意識增強,非智力因素得到開發,能有效促進英語學習。
二、指導學生在反思性學習中寫學習日記,最大限度提升學習效率
學習日記,從廣義上講,可以指學習過程中所記錄的與學習有關的任何內容。與普通日記相似,這種日記可記錄學生所學、所思、所悟、所感的全部內容。從狹義上講,學習日記主要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記錄的新知識、遇到的新問題與障礙、學習的反思與心得體會等。這種日記并不一定是某種格式化的文獻,而只是一種個人的隨筆記錄。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經常記錄一些學習的重要內容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記憶、積累知識要點,反思和調控學習過程,從而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英語日記或日志,就是讓學生以日記的形式記錄學習英語的情況,在老師的指導下,不斷地補充和完善日記的形式來獲取知識、應用知識,從而主動構建自己的知識結構。這種日記是學生收集、處理和提取信息,運用有關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英語學習過程中以書面形式記錄的內容都屬于日記的范疇。英語作為第二語言,詞匯量大,知識點細,語法繁雜,記學習日記特別有效,它能幫助學生整理知識要點、歸納知識結構、查找知識漏洞和積累學習經驗。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可以指導學生寫以下四種日記類型:
1.知識型日記:整理課堂知識重難點。
(1)選擇性整理重點和要點。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要陣地,學生在課堂上所接受的知識和信息量,對老師授課內容的理解,對課堂重點知識的把握是課外學習無法比擬的。教師在課前肯定會精心備課,大到授課內容,課堂重難點,小到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狀態都是教師備課要考慮的內容,對哪些知識該重點講解非常清楚,所以學生要認真記好課堂筆記。對于重難點的突破,教師會設計合理的方法與手段幫助學生理解,大多數學生在聽課時對這些強調的內容會有較為深刻的印象,但是學生記憶的內容隨著學習的深入會不斷增加,先前記憶的內容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和記憶內容的增多逐漸變淡。因此,每節課的重點知識應做好詳細的記錄,這是鞏固和復習的材料,也是積累知識的有效手段。
比如,老師在上課時會歸納重點詞的用法。例如,講到“給某人提供某物”時,老師會歸納三個詞的用法并作對比,supply sb. with sth. = supply sth. to sb. 或supply sth. for sb.;provide sb. with sth. = provide sth. for sb.; offer sb. sth. = offer sth. to sb.,動詞和介詞搭配不同,各有特點,學生記錄這些內容,可以省去課后很多繁瑣而枯燥的整理與復習工作,提高學習效率,真正做到事半功倍。
(2)著重突出知識難點和理解盲點。教師每一節課總會有知識和理解的難點,對于這些難點,盡管老師會詳細講解和說明,但是學生由于基礎不同,理解能力不一樣,并不是所有的學生聽過老師分析和解釋之后都能明白,而老師在課堂上講解的時間是有限的,不可能無限制地重復,這就需要學生及時地記錄這些難點,以備課后鞏固與鉆研,實在不能理解的可向同學或老師請教。
2.糾錯型日記:收錄典型錯誤,做好糾錯筆記。作業、測驗和考試中出現錯誤是很正常的現象,糾錯是中學生學習英語的一種良好習慣,糾錯是學習反思的重要內容,糾錯并不一定每天都要做,可以分期分階段進行,如一周三次,月考一次,期中和期末前后各做一次。對于典型的錯題,除了摘抄與整理,學生還要進行深入地思考與質疑,要弄清楚為什么對和錯的原因,這種質疑能力是人的思維走向成熟和深刻的開始,學生在知道正確答案的基礎上,再更深層次地分析原因,達到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的境界,能夠用定量的知識去把握好一類題目,有效避免再犯同樣的錯誤,真正達到了學習的目的,學以致用。
3.拓展型日記:摘錄課外閱讀內容,有效拓展知識。英語有豐富的課外讀物,除了與教材配套的參考書與練習之外,還有專門講解語法的語法書,如章振邦主編的《新編英語語法教程》、張道真的《張道真實用英語語法》、薄冰的《新編高中英語語法》等;各種報刊材料也是應有盡有,報紙有《中國日報》(China Daily)、《21世紀英文報》(The 21st Century)、《英語周報》(English Weekly)、《學生雙語報》(Students Times)等;英語雜志有《英語學習》、《中學英語園地》、《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中小學外語教學》等。另外,《英語廣場》、《英語沙龍》等都能有效地補充學生的課外知識。除此之外,英文名著有很強的故事情節,可讀性強,能極大地擴充學生的詞匯量和拓寬學生的學習眼界,對學生非常有益。學生喜愛的作品有《簡·愛》(Jane Eyre)、《傲慢與偏見》(Pride and Prejudice)、《霧都孤兒》(Oliver Twist)和《德伯家的苔絲》(Tess of the Dubervilles)等。學生可以利用周末和暑假等空余時間安排好計劃,閱讀這些材料,有選擇地摘抄對自己有用的內容,記錄閱讀感受與心得,寫讀后感。通過接觸大量地道純正的英語,豐富英語語言背景知識,增加語言輸入量。
筆者有一位王姓學生初中英語基礎較差,對英語學習也沒什么興趣,經常在英語課上睡覺。進入高一之后,我們推薦學生假期閱讀自己喜歡的英語名著,并把經典名著的主要內容作了簡單介紹,讓他們隨意選擇,要求在假期結束后寫一篇150字左右的讀書筆記或讀書心得,這個同學對《基督山伯爵》很感興趣,自己查字典看完了簡寫本,并寫了兩頁讀書筆記,包括他對人物的評價,他對某件事情的看法等,他平時基礎較差,詞匯量很小,為了看這本書,下功夫查了很多詞典,就因為這本書,對英語的興趣與日俱增,極大地激發了英語學習的興趣與主動性。
另外,現代豐富的網絡資源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增加閱讀量,拓展跨文化背景知識。
4.反思型日記:記錄學習過程中的所思所悟、總結方法和策略。學習是一個復雜的過程,眾所周知,學習方法與策略在整個學習過程中起很重要的作用。方法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習得,學生可以自己總結和感悟,也可以借鑒別人的成果,對適合自己的有效方法加以利用,不斷補充和完善。
英語新課程標準強調學生要不斷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形成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能力。根據英國著名心理學家巴萊特(Barlett)提出的“圖式理論”的說法,每個人過去獲得的知識和經驗儲存在頭腦中,當新的信息被輸入且找到與這些信息相匹配的圖式后,就能對新提供的信息產生理解,學生階段性地、循序漸進式記錄的學習方法能對他們已有的方法作有效的補充,幫助他們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
陶先生提出平民教育和愛的教育,教師作為長者,要關心每一個學生,而不是眼里只有幾個成績優異的學生,教師要同樣關心學困生,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指導他們寫好學習日記。英語學困生由于課堂教學時間的限制,課堂上他們思考、發現的意識和能力不一定得到充分培養,學生很多時候都是當“聽眾”和“看客”,甚至筆記不一定能記完整,而英語學習日記能“逼迫”這些“聽眾”和“看客”課后整理知識和進行學習反思,通過學習日記,這些學生可以更好地與老師交流。實踐教學證明,學習日記形式簡單,操作方便,卻很有效果,是幫助英語學困生的一種好方法。
參考文獻:
[1]邱媛玲.探究反思性學習[J].科技信息,2006(04).
[2]桑志軍.反思性學習實踐者的內涵、特征及培養[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32(23):48-50.
[3]吳秀娟,張浩,倪廠清.基于反思的深度學習:內涵與過程[J].電化教育研究,2014,35(12):23-28+33.
[4]龔亞夫.英語教育新論:多元目標英語課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