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隨著全球化的進一步發展和我國現代化強國的逐步實現,國際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成為21世紀中國公民的必備素養。中學外語教學肩負這一使命,本文提出跨文化“知識+實踐+氛圍” 的培養模式,有效推進中學生國際理解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國際理解力;跨文化交流能力;培養模式
【作者簡介】孫純紅,浙江省杭州綠城育華學校。
一、引言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指出,要“培養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習近平總書記特別關注外語能力培養在國際交往中的作用,他講到“要參與全球治理需要一大批熟悉黨和國家方針政策、了解我國國情、具有國際視野、熟練運用外語、通曉國際規則、精通國際談判的專業人才”。“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加強中外人文交流,以我為主、兼收并蓄。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p>
我國目前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正在并將會承擔越來越多的國際責任,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將奔赴世界各地,親身參與國際交往和跨文化交流,這將成為我國國民的“新常態”。因此,尊重和理解文化差異,形成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用開放寬容的心態去對待不同文化,將應該成為國民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外語課程在塑造國民國際視野、提高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方面將責無旁貸。
“國際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是21世紀公民的必備素養”。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對于中國公民來說,跨文化交流成為“新常態”,不必說在國外旅游、學習、從事國際事務活動,即便在國內工作學習生活,也會涉及跨文化交流。
二、中學外語培養國際理解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使命與現狀
青少年時期是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發展的重要階段。中小學的各個學科都對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有重要的影響,外語學科也不例外。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以各種形式體現在語言和語言使用中。學習母語以外的語言,能夠使我們了解其他民族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中學外語教學不僅教授語言知識和技能,同時也在教授文化。語言與文化共生互依,一體兩面,互為鏡像,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無論是語言的“體”,還是語言的“用”,都是這種語言所承載的文化的體現:語言之“體”蘊含了一定的文化內涵,而語言之“用”,則需要遵循一定的文化規約。正是語言與文化之間密不可分的關系,文化成為語言教學的主要內容,文化意識培養也成為語言教學的重要目標。
雖然中學外語教學具備一定的培養學生國際理解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但是,中學外語教學受到升學壓力的影響,受到資源不足的影響以及落后觀念的影響,僅僅依靠外語學科的力量來培養學生的國際理解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是不現實的。而且,在只有理論知識學習,沒有實踐體驗的情況下,培養國際理解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也是十分困難的。
三、培養學生國際理解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校本方案
我校以培養具有國際理解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世界公民為己任,通過開設豐富的國際理解和跨文化交流教育選修課程,開展大規模的師生國際研學和校園國際文節活動,借助CIS(國際學校聯盟)國際認證工作,全面提升學校國際化辦學程度,進而實現培養合格的21世紀世界公民的培養目標,形成了跨文化“知識+實踐+氛圍”的國際理解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培養模式。
1.傳授跨文化知識。
(1)國際理解能力課程群。我校建立了較全面的國際理解力課程群,培養學生尊重他人,學會共處,學會合作,理解世界的多元性,具有國際責任感和全球意識。內容上包含民族傳統文化的認識與弘揚,異國文化的尊重與理解,國際規范的學習與運用,國際關系的理解與把握,國際交流能力的培養與訓練等方面。
國際理解力程群包含基礎課程、發展課程、專業課程三大類;開語言類、傳統文化類、西方文化類、文學藝術類、國際關系類等不同領域的選修課程三十多門,重點傳授國際理解的核心知識,有些課程已經成為省市級精品課程。
通過跨文化課程教學,將不同民族的文化進行對比,有助于學生對文化進行理解,對不同文化形成尊重、包容的正確態度。但是教學內容主要是屬于文化中的顯性內容,文化中還有很多涉及宗教信仰、價值觀念、風俗習慣、行為舉止、社會角色等隱性內容很難通過教學讓學生握領會其文化內容和文化意義,需要學生在跨文化交流實踐中理解、感悟和體驗,最終形成跨文化交流能力。
(2)建設具有國際視野的教師隊伍。國際理解與跨文化交流教學的關鍵在于教師。教師自身所具備的文化素養、視野和高度,對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和跨文化能力培養的水平和質量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外語教師要有一雙文化的“眼”,能敏銳地觀察、感知兩種語言之間的文化差異,善于發現和挖掘語言教學中的文化內容。其次,外語教師要有一顆文化的“心”,能感受、理解隱藏在文化差異背后的人類共同的命運和價值追求,只有教師具有在異中求同、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文化理解和價值取向,才能培養學生具有全球眼光的文化意識和溝通交流能力。教師需要具有一個文化的“腦”,能發現、分析、反思、評價和批判語言中廣泛存在的文化偏見、文化定式和刻板印象。
1)校本培訓。學校連續六年將SABEH作為校本培訓項目重點開發,每年改進培訓方案,細化培訓要求,逐漸形成了適合本校教師的培訓品牌。SABEH培訓由美國教育專家全英文授課,貫之以美國教育教學理念和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模式。教師一專多能,既能上語言課又能展示戲劇功底,一人能把《歌劇魅影》的所有角色都演個遍,很能激發參訓教師的主動性和參與性。有一位受訓老師感慨說“第一次親身接觸并且模擬了美國式的課堂,真正體驗了注重過程性評價的授課形式,他們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太值得我們借鑒了?!?/p>
2)境外培訓。學校出臺一整套教師境外培訓、訪學、研學等制度。在年度教師國外培訓計劃中就包含研學培訓、暑期培訓以及畢業班教師考察培訓等形式。學校要求教師團隊帶著研究課題出訪。各課程組教師在訪問過程中都進行中外課程比較研究;回國后在開發融合課程、完善評價體系、應用信息技術、培養國際化人才等方面進行專項課題研究,探索全球視野框架下的新型教學模式。從2015-2019年,通過5年時間完成全體教職工新一期國際輪訓。
2.開展跨文化交流實踐。
(1)春季研學活動。春季的研學活動已經成為學校一個重要的品牌活動,在社會上擁有了較高的知名度。所有參與春季研學活動的學生,都經過自薦、推薦、筆試、面試等多項考核,確定出訪后,還將參加跨文化交際課程,學習團隊拓展、涉外禮儀、文體表演、世界政治地理等多方面的內容。近年來,學校在海外研學目標和時間分配上都有進行了調整和優化,從以往的拓展國際視野向接觸國際課程以及形成國際理解能力轉型,盡量安排出訪學生進入本地課堂,增加課堂學習時間,體驗同齡人的學習和生活。
例如,2017年共有10個團隊,183名師生于4月23日至5月8日期間出訪香港、日本、法國、英國、德國、美國、加拿大、西班牙和斯里蘭卡等9個國家和地區,與10所海外友好學校的老師和同學進行文化交流和項目研討。
研學期間,教師和學生都有明確的課題任務,如斯里蘭卡團隊的課題項目為《龍井綠邂逅錫蘭紅——兩地茶文化研究》,德國團隊的課題是關于藻類的研究,涉及到新能源的開發與環境保護問題。
(2)國際文化節。一年一度的國際文化節是我校國際化辦學的另一個品牌。從2004-2017年學校舉辦了14屆國際文化節,共接待來訪師生達3400余名。目前我校與德國、法國、瑞典、西班牙、美國、墨西哥、新西蘭、日本、韓國、印度、斯里蘭卡、新加坡、香港等13個國家和地區的25所海外學校結成為友好學校,并保持經常性的交流與合作。
例如,2017年11月學校第十四屆國際文化節期間,共接待來自10個國家和地區來訪的22所友好學校,來訪師生達186名,并開展累計長達19天的國際文化交流活動。
國際文化節舉辦至今,已從創辦初期的初級文化活動交流平臺,演變為如今的國際文化大講堂,覆蓋了國際先進教育理念傳遞,教育教學改革經驗交流、學術創新探究等主題。學校第十四屆國際文化節舉辦期間,各類友好學校的校長匯聚在一起,以開設校長論壇,建立學校共同體目標,在理念交流和經驗傳遞的基礎上建立各校間深度合作和溝通交流的生態圈,通過發揮共同體作用,更高效地分享各校教育教學資源,共同應對未來社會發展對教育提出的挑戰和難題。
在“一帶一路”倡議的大背景之下,2016年和2017年的國際文化節斯里蘭卡摩珂摩耶女子學校師生來訪,一起開展交流活動,共享文化盛宴。兩國文化底蘊深厚,富有民族特色,兩校師生文化互鑒與合作必定也會促使兩國教育的合作與發展。
3.營造校園國際文化氛圍。環境是語言文化習得的重要因素。因此,除了舉辦每年一度大型國際文化交流活動,校園內各種類型、不同語種、不同層次的外語國際文化活動從不間斷。比如今年舉辦的德語文化周期間展示德語項目部往屆德語班教學成果;邀請了德國領事館文化部參贊Schmidt先生和DSD專業顧問Meyer女士介紹德國留學及DSD項目的新發展新情況;三個年級的德語班學生開展了德語電影配音展示等。
又如今年舉辦的西班牙語周。西語周與德語周相比,氛圍更加熱情奔放,正如西班牙人的性格一樣!西語部老師青睞西班牙廚師在校園現場制作的西班牙美食——海鮮飯,并和學生一起跳起動感的西班牙舞蹈;西班牙駐華大使館教育參贊Mr.Santamaria應邀給學生介紹了西班牙留學的申請流程及特色專業,并為現場的家長及時解答疑惑;西語外教Nuria組織同學們一起觀看西班牙語電影《找不著北》。
學校外語學科社團也是一支影響力不可小覷的力量,配音社、戲劇社、文學社、模擬聯合國等社團都是非?;钴S的組織,有的社團已經升級為市級學生社團,在營造學校外語文化氛圍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四、結語
在新時代新背景下,外語學科應該服務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的需要。外語學科課程的育人總目標為“培養具有中國情懷、國際視野和跨文化溝通能力的人?!保返旅鳎?016.5)非常簡明地指明了外語學科課程教學改革的總目標和方向。我校在培養具有國際理解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素養的新一代中國公民方面做了多年的探索,努力建設成為一所有的國際化辦學特色的示范學校。
參考文獻:
[1]程曉堂,趙思奇.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實質內涵[J].課程·教材·教法,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