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George Lakoff 和Mark Johnson 在1980年合著的Metaphors We Live By 一書中首次提出了概念隱喻理論,標志著隱喻研究從修辭學轉向認知學。這種轉向不僅大大推動了隱喻研究的發展,也促進了隱喻的翻譯研究。本文從語言學概念隱喻的視角,對《紅樓夢》詩詞英譯本進行分析和對比。研究發現,由于譯者處于不同的社會環境,對于概念隱喻的理解不盡相同,體現了漢英認知隱喻的普遍性和差異性。
【關鍵詞】概念隱喻;《紅樓夢》;楊憲益譯本;霍克斯譯本
【Abstract】In 1980 George Lakoff and Mark Johnson put forward the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eir book Metaphors We Live By. Its publication symbolizes the shift of metaphor from rhetoric to cognitive research. This shift has not only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metaphor research, but also contributed to translation studies of metaphor. Based on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and compare translation of poems in Dream of Red Mansions. This paper finds that some conceptual metaphors exist in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and some others exist only in Chinese due to different soci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s. In doing so, this paper proves the universality and dissimilarity of Chinese metaphors and English metaphors.
【Key words】conceptual metaphor; Dream of Red Mansions; Yangs version; Hawkes version
【作者簡介】姚小輝,安徽省外經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一、概念隱喻理論
1.概念隱喻的哲學基礎。George Lakoff 和Mark Johnson 在1980年合著了《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Metaphors We Live By),1999年合著《體驗哲學-基于身體的心智及對西方思想的挑戰》(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s to Western Thoughts) 一書(簡稱《體驗哲學》),批判了在西方流行多年的經驗主義與唯理主義,建立了一個全新的哲學理論,體驗哲學(Embodied Philosophy).
2.概念隱喻的界定。“隱喻不僅是一種語言現象,更是一種人類的認知現象。它是人類將某一領域的經驗用來說明或理解另一領域的經驗的一種認知活動。”Lakkoff 和Johnson把隱喻看作是人類思維、行為和認知的一種方式,即概念隱喻。Lakoff 和Johnson指出:以語言學事實為基礎,我們發現絕大多數概念系統在本質上是隱喻性的。
二、《紅樓夢》詩詞英譯本的概念隱喻
情感是人類經驗和認知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人類的認知能夠影響情感,反之亦然。情感分為語言和非語言兩種表達形式,本文側重于研究后者。由于這些情感都是抽象的,所以在研究層面上通常通過隱喻等修辭手法來表達。語言學家對情感隱喻作了大量研究,他們的研究表明人類的抽象情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建立在人體感知基礎上的隱喻來表達。英漢兩種語言存在一些相同的概念隱喻概念,同時也反映出隱喻具有強烈的民族性和豐富的文化內涵。筆者經過分析,《紅樓夢》中的愛情表達了三種隱喻概念,分別是“愛情是月”、“愛情是水”、和“愛情是鴛鴦”。
1.愛情是月。束定芳在《認知語義學》中提到:“某些事物之間的相似性可能很大,某些事物之間的相似性可能很小,有些事物可能并不存在什么客觀的相似性。以相似性為基礎的隱喻,利用事物之間人們已感受到的相似性,而創造相似性的隱喻則將原來并不被以為其間存在著相似性的兩個事物并置在一起,構成隱喻,從而使人們獲得對其中某一事物新的觀察角度或新的認識。
《紅樓夢》的詩詞中多次出現月,體現了愛情是月這一概念隱喻。書中第一回“自顧風前影,誰堪月下儔?”楊憲益把“月下”譯為 “by the moonlight”,將原來的“月”引申為“月光”,體現出月光中對愛人思念的意境。霍克斯將“月下”譯為“underneath the moon”。在“蟾光(月光)”的翻譯上,兩人很一致,都改譯為“月”即 “the moon”和 “bright orb”。楊憲益夫婦充分理解了“愛情是月”這一概念隱喻,意義表達較為完整。霍克斯對于這一概念隱喻的理解與中國人有所不同,體現了漢英認知隱喻的差異。
2.愛情是水。書中第三十四回中,黛玉所作“眼空蓄淚淚空垂,暗灑閑拋卻為誰?”楊氏夫婦將“淚”譯為 “tears”。霍克斯兩個“淚”字譯的不同,第一個直譯為 “tears”,第二個譯為 “foolish drops”, 不僅避免了重復,也傳達了原文的審美意義。兩個譯本都是以淚水表達愛情的苦澀與傷感,體現了“愛情是水”這一概念隱喻。
3.愛情是鴛鴦。鴛鴦經常出現在我國的文學作品中,用來比喻愛情。把夫妻比作鴛鴦,最早出自唐代詩人盧照鄰的《長安古意》,詩中有“原作鴛鴦不羨仙”一句,歌頌了美好的愛情,以后一些文人競相效仿。鴛鴦經常成雙成對出現,還有人認為鴛鴦一旦稱為配偶,便會陪伴對方一生,即使一方不幸死亡,另一方也不在尋覓新的配偶,而是孤獨凄涼地度過余生,甚至用殉情的方式證明對配偶地忠貞。這正是人們理想中的忠貞不渝的愛情。因此,漢語中有“愛情是鴛鴦”這一概念隱喻,其中源域是“鴛鴦”,“目標域”是愛情。
4.《紅樓夢》詩詞英譯的方位隱喻。《紅樓夢》詩詞中多次出現了“地位高是上,地位低是下”這一概念隱喻。例如,第五回中晴雯的判詞“心比天高,身為下賤”。由于漢語中和英語中“地位高是上,地位低是下”這一概念隱喻是一致的,楊憲益和霍克斯的譯本都表達出了原文的意思。楊憲益將“比天高”和“下賤”譯為“loftier than the sky”和“of low degree”, 傾向于保留原文的思想。霍克斯將其譯為 “noble”和 “base-born”,西方讀者更容易理解。兩個譯本都體現了“地位高是上,地位低是下”這一概念隱喻,證明了中西方對于地位的方向性認知是相同的。
三、總結
本文運用概念隱喻的理論,以楊憲益夫婦和霍克斯的譯本為例,對《紅樓夢》中的詩詞英譯進行比較。《紅樓夢》中出現了諸多概念隱喻,給翻譯帶來了挑戰。研究發現,漢英概念隱喻既有共性,也有差異。楊憲益夫婦的譯文更好地保留了中國傳統文化,霍克斯的譯文則有助于西方讀者理解。
參考文獻:
[1]Hawkes,D(1973).The Story of the Stone,Vols 1-5[M].London: Penguin Group.
[2]Lakoff,G& M,Johnson(1980).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3]Lakoff,G& M,Johnson(1999).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s to Western Thought[M].New York:Basic Books.
[4]Langacker,R(1989).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Vol.1, 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5]Yang Hsien-Yi& Gladys Yang(1994).A Dream of Red Mansions Vols 1-3[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Press.
[6]曹雪芹,高鶚.紅樓夢[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7.
[7]陳家旭.英漢隱喻認知對比研究[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7.
[8]馮慶華.紅譯藝壇:《紅樓夢》翻譯藝術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9]束定芳.認知語義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
[10]彭曾安.隱喻研究的新視角[M].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6.
[11]王寅.認知語言學的哲學基礎:體驗哲學[M].外語教學與研究,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