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電影海報用于宣傳電影,是在最短時間內展示電影,傳達其內涵的重要手段。它通過圖像、文字、布局等信息來構建意義,打動觀眾,展現了其獨特的多模態性。本文以 Kress&Van; Leeuwe的視覺語法理論框架為指導,嘗試從海報的再現意義、互動意義和構圖意義三個方面對電影《紅海行動》的宣傳海報進行多模態話語分析,探討三者是如何通過言語符號和視覺符號的共同作用來構建語篇的整體意義的。
【關鍵詞】《紅海行動》;電影海報;視覺語法;多模態話語分析
【作者簡介】方晨靜(1989.07- ),女,漢族,碩士,安陽工學院外國語學院,助教。
一、引言
Kress &Van; Leeuween曾指出,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交流不是單一模態的交流。反觀我們日常生活中所接觸到的信息,不再是單一的直白的文字,更有豐富的顏色,圖像,甚至音頻,視頻等多元化的信息。傳統的僅局限于語言范疇的分析已經無法深入全面的解析信息。在這樣的背景下,多模態語篇分析理論應運而生。Kress & Van Leeuwen(1996)以Halliday系統功能語法為理論基礎建立了多模態語篇分析的視覺語法理論,為解讀圖像意義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
電影海報將文字,圖像,顏色以及構圖布局等手段融合利用,用于直觀生動的傳達電影內涵,達到吸引受眾,引發其好奇心或情感共鳴的目的,具有鮮明的多模態性。將多模態理論應用到電影海報的分析上,可以從新的維度賞析海報,分析一張海報的成功與否,也能對將來的海報設計有所啟發。
本文以電影《紅海行動》為例,從視覺圖像的再現、互動和構圖意義三個方面進行分析,探討其是如何運用圖像、顏色、文字等各種交際模態的互動和互補來實現電影海報語篇的意義構建并達到宣傳電影的作用。
二、多模態
1.電影海報的多模態性。顧曰國認為模態是指人類通過感官( 如聽覺、視覺等) 跟外部環境( 如人、機器、物件、動物等) 之間的互動方式。用單個感官、進行互動是單模態,用兩個的叫雙模態,三個或三個以上的叫多模態。電影海報正是利用了文字,圖像,顏色,布局以及構圖來展現電影內涵,吸引受眾,激發其共情,所以電影海報具有多模態性。
2.多模態語篇分析的理論基礎。Halliday(1994)系統功能語法將語言看做社會符號,認為語言是一個由語義層,詞匯語法層,語音層構成的符號系統,提出了語言的三大純理功能:概念功能、人際功能和語篇功能。概念功能是指語言對人們在現實世界(包括內心世界)中各種經歷的表達。人際功能是指語言具有表達講話者身份、地位、態度、動機和他對事物的推斷功能。語篇功能指把語言成分組織成為語篇的功能。
Kress&Van; Leeuwen認為圖像也是社會符號,社會符號學理論同樣適用于對圖像的分析。他們把語法延伸到了視覺層面,提出了視覺語法理論,認為正如語言的語法規定了詞如何組成小句、句子和語篇,視覺語法也決定了所描繪的人物、地點和事物如何組成具有不同復雜程度的“陳述”。Kress&Van; Leeuwen參照了Halliday系統功能語法,提出了圖像分析的理論框架,即“再現意義” “互動意義”和“構圖意義”。他們把多模態語篇作為一個整體來分析,而不是把圖片當做對語言文字的示例,從而把語言研究和圖像研究結合了起來。
三、《紅海行動》電影海報的多模態分析
《紅海行動》由林超賢導演執導,票房成績,并獲得了第25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電影。影片講述了中國海軍護衛艦臨沂號臨危授命前往伊維亞執行撤僑任務,艦長委派蛟龍斗突擊隊深入戰區,護送華僑撤離,在護送途中被逼入交火區,與恐怖分子殊死搏斗的故事,蛟龍突擊隊的隊員們憑借堅定的信念,頑強的意志力,不畏艱險,不懼犧牲,最終成功解救人質,撤退僑胞。本文要分析的海報如圖1。《紅海行動》是一部畫面精良,制作精美的商業戰爭片,其海報通過色彩,圖像以及文字來突出其主體。本文將從再現意義,互動意義以及構圖意義進行分析。
1.再現意義分析。根據圖像的特點Kress&Van; Leeuwen (1996)區分了兩種再現模式:敘事再現和概念再現。在敘事再現中,參與者之間的關系是通過相互作用來體現的。使圖像中的元素形成斜線,通常是強烈的對角線,就形成矢量。在概念再現中, 由屬性、類別和特征來定義參與者之間的關系。
在電影《紅海行動》的海報中,既有敘事再現又有概念再現。先從敘事角度講,海報中參與者較多,包括了蛟龍突擊隊所有成員,艦長和女記者,反映了這是一部緊緊圍繞蛟龍突擊隊的故事。其中所有的參與者均有明確的動作構成矢量——艦長敬禮的手勢,隊長的雙手動作以及槍的方向,女記者的目光,其他蛟龍突擊隊成員的槍支方向,手部動作以及目光。他們的動作利落,目光堅定,而且所有的動作都沒有受眾,只有動作的發出者,說明這些隊員并不需要受眾的理解,關注與同情,他們的所作所為完全出于自己對祖國,對人民的愛。再從概念再現看海報,海報中通過參與者人像的大小對比來表明不同的人物關系,其中艦長,隊長,副隊長,女記者以及狙擊手較其他參與者所占圖像面積較大,且面部清晰可見,表明是紅海行動的主要參與者。再看概念再現,在海報中除去人物之外,還有軍艦,戰斗機,戰場的硝煙,這屬于概念再現,象征著戰火紛飛,象征著惡劣的處境。雖然沒有任何敵對人物的存在,依然能感受到戰爭的激烈程度,以及蛟龍突擊隊所遭遇的惡劣情形。
2.互動意義分析。互動意義,顧名思義,指的是受眾看到圖像之后產生的反映,即與圖像的互動。Kress&Van; Leeuwen (1996)提出互動包括三方面:接觸、社會距離和態度。
海報中雖然參與者眾多,但是所有參與者的目光都指向不同的方向,均未指向受眾,表明電影《紅海行動》并不旨在尋找受眾的理解,共情,相反電影是將戰爭的殘酷告訴受眾,但并不想受眾有身臨其境的感受,只是將戰爭暴露在觀眾面前,又擔心戰爭的殘酷給受眾帶來太為尖銳的體驗,同時也在提醒受眾,正是因為擁有這樣可靠的和平使者,在戰爭的第一線奮勇抵抗,他們才得以與戰爭隔離開來,獲得和平的生活。
社會距離由社交關系的親疏遠近所決定,而在圖像中,社交關系的遠近由鏡頭的遠近來體現,大致可以分為三類——特寫,中鏡頭和遠鏡頭,分別代表親近距離,社會遠距離和公共遠距離。在電影《紅海行動》海報中采用了中鏡頭和遠鏡頭,表明電影講述的不是一個人的故事,是群像戲,是一群人的故事,其中采用中鏡頭表現的參與者——艦長,隊長,副隊長,女記者以及狙擊手,較之于其他參與者表情,動作,和身姿更為清晰可見,說明他們是主要人物,對電影劇情的推動具有重要意義。
態度由視角來展現。視角分為垂直視角和水平視角。在本海報中,主要采用垂直視角,表明在這次紅海行動中,圖像中的參與者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左右了這場行動的成敗。
海報的背景顏色為土黃色和海藍色,蔚藍的海水和漫天的硝煙對比呼應,說明電影的內容包含海上部分以及陸地部分。海報中的電影名稱《紅海行動》的“紅海”二字,使用紅顏色的字體,屬于高飽和色,一方面顏色醒目可以吸引受眾的注意力,另一方面高飽和色對應強烈的情緒,紅色是血液的顏色,代表浴血奮戰,代表犧牲,經常與軍人和戰爭練習在一起,表明這次行動的殘酷,也暗示這次行動有參與者付出了生命。
3.構圖意義分析。在本海報中,先從人物角度看,女記者位于蛟龍突擊隊員的右側,表明與承擔紅海行動的蛟龍隊員相比,屬于未知信息,她在本片中的作用是未知的,也是電影的看點之一。從上往下看,艦長,隊長,女記者位于圖像的上方,而其他隊員位于圖像的下方,說明了艦長,隊長和女記者堅定的信念,對遇難的同胞甚至他國人民的愛,是促使整個紅海行動成功的最重要的一部分,而其他的位于圖片下方的參與者是這項行動的實施者,沒有左右這場行動的權利,但是卻會面臨最為殘酷的環境,象征著現實。再看海報的背景,左邊是藍色的海水,結合蛟龍艦隊的身份,是已知信息,右邊是陸地和硝煙,蛟龍突擊隊顧名思義是海上戰隊,所以通過這樣的布局可以將主要參與者與陸地戰場聯系起來,為什么艦隊隊員會卷入陸地戰爭,才會有紅海行動,也正是電影的主要內容。
從文字方面來看,文字內容位于圖像的最下方,內容洗練,寥寥數字說明了電影信息,包括影片名稱,宣傳口號,上映日期,出品人和出品單位。其中電影名稱的“紅海”二字使用紅色字體,占據了圖像的四分之一版面,醒目清晰,抓人眼球,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電影的宣傳口號“蛟龍出海,揚我國威”氣勢恢宏,符合電影的風格。同樣使用紅色的字體,醒目而令人印象深刻,也契合文字的內涵。
四、結語
本文通過運用視覺語法來分析電影《紅海行動》海報是如何通過綜合應用文字和圖像,成功的體現了影片主題,來達到既傳達了電影的主要內容,又勾起觀眾的觀影熱情的目的。說明多模態話語分析能夠對電影海報語篇進行很好的分析,也對其他電影海報的設計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Halliday M A K.An l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2nd edition)[M].London:Edward Arnold,1994.
[2]Kress,G.and T.van Leeuwen.Front Pages:the ritical Analysis of Newspaper Layout[A].In A.BELL&P.GARRETT;(Eds.).Approaches to Media Discourse[C].Oxford,Malden:Blackwell,1998.
[3]Kress G,T Van Leeuwen.Reading Images: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M].London:Routledge,1996.
[4]Van Leeuwen,T.Impartial speech:Observations on the intonation of news readers[J].Australian Journal of Cultural Studies,1984,2(1):84-98.
[5]顧曰國.多媒體、多模態學習剖析[J].外語電化教學,2007,(4):3-12.
[6]胡壯麟,朱永生,張德祿.系統功能語法概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7]李戰子.多模式話語的社會符號學分析[J].外語研究,20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