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杰川
7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會議提到“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著力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下半年,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之時,我國精準脫貧工作面臨的問題和挑戰有哪些?我國精準脫貧工作的重點和難點在哪里?怎樣深入推進我國的精準脫貧工作?日前,本刊記者就這些問題采訪了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小云。
李小云說,下半年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要目的是從經濟結構這個角度來防范目前存在的風險。那么,這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際上為精準扶貧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機會,因為我們在精準扶貧的過程中涉及到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怎么通過這個產業開發來扶貧。那么,從產業開發來扶貧,我們長期以來存在的問題是產業的一個以農業為主、多元化程度不高,在農業內部也都是以種植業為主,這樣的話,很多地方出現了產品賣不出去,出現大蒜滯銷、水果滯銷等各方面的問題,這實際上就是說我們在精準扶貧的產業開發過程里沒有很好地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本思想。所以,下半年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于精準扶貧是一個很大的機遇。
他指出,這個精準扶貧,現在看,它的重點是在深度性貧困地區的脫貧攻堅。深度性貧困地區的脫貧攻堅是重點,深度性貧困的難點也恰恰在于這些地區自然環境條件都比較惡劣,本身就缺乏能夠帶動整個地區發展的主導型產業,加上這些地方的基礎設施比較落后,這就是一個很大的難點。那么,從社會公共服務的角度來講,這些地區在社會公共服務方面與全國平均水平的差距比較大。第三點,深度性貧困地區大多數是邊遠地區和少數民族群體,他們與現代產業開發的基本倫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差距比較大。所以這三個難點,實際上是精準扶貧從深度性貧困地區的脫貧攻堅來講的三個難點。
李小云強調,歸結到一點來講,深度性貧困來源于兩個因素,一是外部性的變量,就是基礎設施落后、公務服務落后;二是內生性的變量,就是這些群體本身社會文化的約束。所以,未來最重要的精準扶貧,特別是深度性貧困地區扶貧的一個核心問題是在消除外部因素的同時,重點應該放在如何培育深度性貧困群體的內生性的動力。
李小云最后說,從內生動力這個角度來講,還不能夠簡單地去講他們是等靠要、懶惰,這是一種歧視性的看法,是從我們富裕群體的角度來看的。事實上,在脫貧攻堅的過程中,他們也是非常艱苦奮斗、非常積極的。所以,核心的問題是說,在深度性貧困地區,應該把防止貧困發生作為非常重要的方面。這就是說,我們通過學前教育,補學前教育這個短板,補教育質量不高這個短板。那么,通過社會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各方面的投入,能夠阻止貧困的發生,這樣就為進入脫貧攻堅的可持續性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