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文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文化是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是人類創造的所有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人類文明的寶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沃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非物質文化是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方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相關的實物和場所。保護、傳承、發展和創新非物質文化遺產,應代代相傳。
海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狀及成效
海南既是全國最年輕的省份,也是全國最大的經濟特區,基礎差,經濟總量小。海南雖然歷史文化悠久,非物質文化遺產全面保護、傳承較晚,但近些年來海南多舉措宣傳、挖掘、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取得了可喜成效,進一步傳播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價值,有效鼓勵傳承人創新和發展,探索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神韻與魅力。
完善且實施制度政策。2005年以來,啟動了海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海南省先后制定且實施了《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辦法》、《海南省省級非物質文遺產代表性項目評審辦法》、《海南省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傳承人保護培養暫行辦法》、《關于開展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村申報工作的通知》等規范性文件,有效地依法依規依策開展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保護和傳承工作。
開展評審和掄救工作。海南省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等法律法規規定,按照法定程序,全省開展評審認定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和傳承人。到目前為止,海南省共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28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54項、市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166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14人(其中逝世3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97人(其中逝世12人、退出2人);海南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分布于中、西、南部。全省完成6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掄救性記錄,口述速記45.3萬字,拍攝視頻216.9小時,圖片1.49萬張,錄制音頻95.6小時;攝制《黎族藤竹編技藝》、《南海航道更路徑——老船長口述史》、《黎族獨木器具制作技藝》、《沉香造香技藝》、《海南粉烹制技藝》、《椰胡制作技藝》、《苗族傳統刺繡蠟染技藝》、《古法制糖技藝》、《文昌雞養殖與烹調制作技藝》、《黎族服飾》等10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數字資料片;征集黎族五大方言男女服飾、省級以上傳承人作品及龍被等珍稀黎錦實物500多件(套)。
創建非遺示范性陣地。2015年以來,全省啟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陣地的創建命名和推廣工作。到目前為止,全省共創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2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性基地6個;傳統技藝類、傳統表演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村11個,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傳習館5個,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傳承教學基地17個。
強化非遺的宣傳培訓。全省認真落實2015年文化部和教育部啟動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和2017年3月國務院發布的《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富有成效地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培訓和圖片展覽等文化活動,讓廣大群眾進一步了解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情況,營造全社會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良好氛圍,不斷增強對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和參與意識,促進非物質文化走進現代生活。
海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本特點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發展歷史的精華,是促進人類社會文化發展的重要事物,是人類文明發展的見證,是傳承人類各族群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產生的與當時多元社會因素密不可分的。海南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民族、民俗、海洋等特色文化資源豐富,海南各族人民創造且積淀于全省各市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形成了地域性、多元性、民族性和傳承性等的文化基本特點。
地域性特點。海南是全國唯一管轄海洋面積最大、陸地面積最小的省份。全省所有島嶼四面環海,中部地勢高,環海陸地平坦。少數民族人民主要居住生活在三亞、陵水、樂東、瓊中、保亭、昌江、白沙等市縣的多山丘陵地區,海南人民自古以來在自然環境和勞動、生活中創造而形成的民族群體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區域性特點。
多元性特點。海南八音器樂是海南藝人使用八大類樂器演奏的音樂,是我國悠久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漢唐以來傳統音樂的沉淀,延續著中原、嶺南音樂的血脈,融匯了海南音樂文化的諸多元素。海南八音有二胡、椰胡、月琴、揚琴、三弦、笛、嗩吶等樂器,按演奏形式分為大吹打、鑼鼓清音、清音和戲鼓等四大類傳統樂器,于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黎族竹木器樂是海南黎族人民使用竹、木等材料制作的樂器來演奏的音樂,國內堪稱一絕,國際罕見,是原生態的黎族傳統器樂。黎族竹木器樂和樂曲是黎族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主要在祭祀、集會、圍獵、示愛、婚喪、娛樂等廣泛演奏,主要流傳于海南黎族聚居地區,于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黎族樹皮制作技藝是海南黎族人民將見血封喉樹和厚皮樹等樹皮經過特殊處理加工成無紡布的古老技藝,黎族樹皮布制作技藝主要流傳于海南中南部黎族聚居的地方,黎族人民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少使用樹皮布,目前處于瀕危狀態,于2006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民族性特點。黎族“三月三”節是海南黎族人民悼念祖先、表達愛情、集會歡慶的盛大傳統節日,自古以來在民間流行的年復一年、周而復始的周期性習俗,催生和傳播了豐富的民族音樂、舞蹈等優秀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弘揚和傳承了民族非物質文化。黎族“三月三”節主要流傳于海南島中西南部黎族聚居的地方,于2006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是黎族婦女利用棉、麻等天然纖維制作衣物和其它生活用品所使用的傳統手工技藝。具有3000年左右歷史的黎族紡染織繡技藝是海南黎族人民制作衣被用品時所使用的一種古老而精妙的紡、染、織、繡技藝,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為古老的棉紡染織繡技藝之一,主要流傳海南島中西南部黎族聚居的地方,于2006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海南苗族民歌是海南苗族獨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祭祀、勞動、愛情、交友、集會等活動中廣泛運用。流傳于海南300多年的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民歌,主要流傳于海南五指山苗族聚居地方,于2012年入選第四批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傳承性特點。傳承性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被人類以集體、群體或個體的方式一代接一代的享用、繼承或發展的特性,南海航道更路經是海南漁民經過千百年來航行于南海諸島等海域所積累的南海諸島地理、洋流、氣象、航線、島礁、捕撈等航海經驗和天文、生產知識。自古以來,海南潭門漁民世世代代以口頭相傳《更路傳》、手抄或口述記錄《更路薄》,迄今發現且使用的《更路薄》有10多種,于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海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勢在必行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記憶和文化基因,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多樣化表現形式。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創新和發展海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新海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傳播方式,營造全社會保護、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良好氛圍,讓海南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新時代人民日常生活,充分體現出海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藝術價值、歷史價值和社會價值,提升海南精神文明建設的內在動力和國際化水平,促使海南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時俱進得到世代保護、傳承、創新和發展。
強化非遺的培訓和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共有的精神財富,凝聚著民族的智慧和傳統美德,蘊含著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識。海南非物質文化積淀了各族人民創造的歷史文化藝術價值和社會文化價值,要有效地保護、傳承、創新和發展,就必須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創新和發展的各級領導、管理隊伍、代表性項目傳承人的培訓,強化文化自信,進一步增強各自的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不斷提高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管理水平和業務技能。要充分利用海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示范基地、傳習館和學校等文化陣地,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創新和發展課程,組織專家學者常態化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理論性和技術傳授、指導和研究,邀請國家級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推廣和傳習非物質文化技藝,發揮海南國民教育在文化傳承創新中的基礎性作用,有力推進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創新和發展事業全面發展。
強化非遺保護傳承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要加強文物保護和利用,加強歷史研究和傳承,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發揚光大。要增強文化自信,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礎上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加快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保護和傳承海南非物質文化是全體海南人民責無旁貸的責任和義務。當前,海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面臨著許多困難和挑戰。要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本要求、基本標準和基本任務,積極搭建保護和傳承海南非物質文化遺產重要平臺,主動尋求經濟與文化并進的集合點,有效改善海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瀕危狀況,創造性保護海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合理利用,切實維護世界文化的多樣性,有利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培育民族精神,建設先進文化,全面推動人類文明和社會可持續發展,讓海南非物質文化成為海南發展的強大精神力量!
強化非遺管理科學能力。要在強化現有隊伍非物質文化遺產管理技能的基礎上,大力引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管理專業化人才;要弘揚技藝,推陳出新,就要重視和管理好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依照相關法律法規加強海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全方面管理的體糸建設。
科技化網絡化實物化保護、傳承、創新和發展好海南非物質文化遺產,讓更多的人民群眾對海南優秀傳統文化了解、認同和熱愛,以時不我待的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堅定文化自信,用新思想武裝頭腦,用新作為開創未來,齊心協力、同心同德全力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