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皓
摘要:農業、農村和農民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重要的舉措。本文對鄉村振興戰略提出的背景、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意義、鄉村復興戰略的模式三個方面做出了闡述,并重點的闡述了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意義和發展模式,以期提高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效率。
關鍵詞:鄉村振興 戰略 可借鑒發展模式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在這個戰略中,強調了農業、農村和農民的重要性,三者直接關系到國計民生這個根本性的問題。我國現階段經濟發展的現狀是發展方式不斷的轉變、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增長動力不斷的轉換。在發展模式不斷的發生變化的過程中,我國的農業供給鏈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改革,農村全要素生產率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總的來說,農村振興戰略為我國農村農業的未來發展提供了新的、具有很大前景的藍圖。本文將對實施農村振興戰略的提出背景、提出意義以及發展模式做出詳細的闡述。
一、鄉村振興戰略提出的背景
當前,我國發展正處于經濟邁入新常態、經濟結構得到不斷的優化以及增長穩定的時期。除了經濟之外,我國的農民、農村以及農業也在發展方面展現出新的形式。一方面,農業發展更加現代化、階段性成果也來越多。其中,糧食生產、第一產業增值、農產品加工收入等都呈現出逐年穩步增長的形勢。居民的收入不斷的提高,貧富差距逐漸的縮小,學生村官的數量越來越多,且在帶領人民脫貧致富的道路上取得了更多更大的成就。
雖然在三農問題上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和不少的成就,但依然存在一些問題,如在農業方面,可用于農耕的土地面的不斷地減少、水資源缺乏,甚至在一些地區水資源到了嚴重缺乏的情況、農村的生態環境也遭到很大的破壞。農產品的投入產出率不斷的下降。此外,農村出現“空心化”的情況,即農村的數量越來越少,特別是自然村的數量下降的尤為顯著。這一些歸于大量的青年勞動力涌入城市打工,家中的土地閑置,農村的資源沒有足夠的勞動力進行開發,導致農村的發展越來越滯后。而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導致農村和城市的差距越來越大,在發展模式上農村呈現出與城市的不適應性,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村的現代化發展。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另外一個不可忽視的背景或前提是,農民的收入難以提高,小農形式的農業形式是得很難適應現代經濟的發展步伐和模式,在市場發生變化的時候,這種農業形式的應對能力低下、規避風險的能力也非常的低。在加上農業的產量過度的低,這一些都導致了農民的收入很難得到提高。
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意義
該戰略的實施是在我國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以及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背景下提出的。具體的意義包含以下四個方面:
(一)為農村的發展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
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充分的體現了我當將“三農”作為工作的重點,將人民的利益放在工作首位的宗旨。要想讓農村的發展展現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就要不斷的調整農業的供給。一方面,提高農業生產的數量,另一方面,提高農業生產的質量。同時要促進農業生產要素所占的比例更加合理化。此外,要延長土地承包的期限,讓農民們安心的從事農業勞動;要提高農業生產中的技術含量,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要不斷的挖掘農村的資源,將自身的資源發展成為農業生產的優勢;引進人才與留住人才,讓掌握技術的人知道農村的發展,讓青壯年勞動力留在農村為生產做出貢獻。
(二)促進城鄉居民走向共同富裕
要實現全民共同富裕,走上小康之路關鍵的是不斷的縮小城市與鄉村之間、不同的區域之間、不同的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要想在根本上解決這三個方面存在的差距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和花費很長的時間。不可否認的是我國農業相較于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還存在很大的差距。城市和農村在地理條件、醫療衛生、交通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居民之間收入的差異不僅僅存在于城市和農村之間,在城市和農村的不同階層存在的差異也非常的大。因此,要實現共同富裕,要協調城市、農村以及不同階層之間的差距,對城鄉的發展做整體性的規劃。
(三)有益于加快我國農村農業現代化
“四化”中的農業現代化是實現城鎮化和工業化的基礎,當然,城鎮化和工業化反過來帶動農業現代化。“四化”中的信息化又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帶動城鎮化、工業化和現代化。目前的情況來看,在四化中,農村現代化的發展是相對落后的,而四化同步能夠將社會的發展推向新的高度。因此,通過采取一定的措施加快農村現代化的發展速度是有必要的。具體可行的措施包括通過技術、金融等現代化的生產要素將農業的現代化與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現代化相結合,以此推動農業現代化,加快農業現代化的步伐,并且不斷的將產業進行優化升級。
(四)有利于貫徹落實新的發展理念,提高農業效率,增加農民收入保護生態環境
發展是解決國家存在問題的一條有效的途徑。但是,發展要講求綠色、協調、開放、創新以及共享的理念。這些理念是符合我國現階段的發展國情的。在創新方面,要摒棄傳統的發展帶來的弊端,不斷的引進性的技術和方法,讓技術帶動農業的發展;在發展的協調方面,要不斷的統籌城市和農村、不同區域間的問題,著力解決收入差異大以及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不斷的提高農民的財產性收入。在綠色發展方面,要避免由于發展帶來的生態環境的破壞;在共享發展方面,要讓更多的人享受到發展的結果。只有在農業農村發展的過程中遵循以上理念,才能鞏固永續的發展。
三、鄉村振興戰略的模式
(一)根據不同地區的特點,選擇合適的優勢主導產業
振興鄉村,從根本上講還是要大力的發展農業,因此解決農業問題是鄉村復興戰略的根本性的問題。在這個問題上,各地方政府應當選擇適合當地發展的優勢產業,如種植業、養殖業等。同時,也應當注意將各地的優勢產業、主導產業與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結合起來,讓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帶動農業的發展,將產業鏈得到一定的擴展,達到給人民帶來更多利益的目的。
(二)政府部門加大支持的力度
由于農業在市場經濟中屬于弱質性的產業,其發展是處于不利的地位的。因此,需要政府給予更多的支持,具體可以通過出臺惠民利民的政策得以實現。具體表現在政府可以提供更多的金融支持、貸款便捷通道、引進專業人才。通過政府在政策上的支持,可以幫助農業快速的得到發展和轉型。
(三)培育“新型”農民
農業的轉型、農村的發展離不開農民,而農民的素質直接決定了農村、農業發展的速度。因此,培養新型的農民,即具備技術和創新能力的農民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政府可以倡導農村農業進行創新,對在創新方面有一定貢獻的個人和單位給予一定的獎勵;另一方面,通過提高待遇,吸引更多的人才扎根農村,為農村的發展帶來新的生機與活力。總之,要讓農民成為一個具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民體會到從事農業的價值,讓他們對未來有盼頭,只有這樣,人才才能回到最基層,進行農村建設。
(四)增加對“三農”的資金投入
在農業農村的發展中增加資金投入,充分的體現了將農業發展放在重要位置上的發展理念。政府可以通過多種渠道吸納資金,并將資金用于最需要的地方,如加大對弱勢農產業的補貼和幫扶力度,提高對農業發展的資金保障,助力其發展。
(五)幫助小戶實現農業發展現代化
由于近年來我國的可耕種的土地面的有所減小,小戶的數量越來越多,小戶存在分布的比較廣且數量較多且現代化發展相對落后的特點。因此,提高小戶農業發展的現代性,有助于我國農村農業整體發展的現代化。
四、結語
農業、農村和農民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重要的舉措。本文對鄉村振興戰略提出的背景、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意義、鄉村復興戰略的模式三個方面進行了闡述,并重點的闡述了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意義和鄉村復興戰略的模式,以期提高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效率。
參考文獻:
[1]秦中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義與重點[J].新經濟導刊,2017,(12):80-85.
[2]陳炎兵.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兼談學習黨的十九大報告的體會[J].中國經貿導刊,2017,(34):52-55.
[3]于法穩.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幾點思考[J].國家治理,2018,(03):3-6.
[4]陳錫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01):5-12.
(作者單位:中共新密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