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靖壹
摘要:中國史學發展源遠流長,其中蘊含了豐富的思想,這些思想對人們了解中國歷史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持。我國是世界上擁有深刻歷史意識的民族,史學意識的發展覺醒較早,對于史學的起源問題,研究學者的觀點不同。文章結合眾多學者對古代史學起源的說法,總結出歷史意識的覺醒是中國古代史學起源的重要標志,并結合實際分析中國古代史學從起源到發展的變化。
關鍵詞:中國古代史學 起源 形成
歷史是長期發展衍變形成,史學著作是在歷史發展過程中被學者創作出來的,史學本身和歷史發展不同,較為注重關注歷史寫作這一發展維度,從歷史寫作角度對中國史學的發展做出了總結概括,比如從甲骨文、金文、《尚書》、《春秋》等各個歷史階段,有關史學的研究沒有被中斷,在不同歷史時期,史學發展和理論衍變不同。在前期,中國古代史學理論研究注重對“真”的追求,在發展后期開始更加注重對“通”的追求。文章結合眾多學者對史學起源的研究認識,總結出中國古代史學發展的起源,探究出史學理論的形成過程。
一、歷史學者對中國古代史學起源的認識
中國古代史學起源問題從漢代出現到發展至今得到了相關學者的關注和研究,不同時期的學者對史學發展提出了不同的間接和認識。根據資料記載,學者對史學起源發展的最早研究在漢代,研究史學的奠定人物是班彪、班固父子。班彪和班固父子經過分析將史學的起源追溯到文字產生和史官出現時期,在后來不斷有學者應用事實證據證明這一猜想。
現代學者對古代史學的起源問題進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研究學者有倉修良、楊翼驤、金毓黻等。其中,倉修良認為史學的產生是文字和歷法。在文字出現之后,人們能夠將事件發生的原因、經過和結果及時記載下來,形成文字記載材料,為史書 的編寫提供了重要支持。同時,史學產生發展的又一個關鍵是歷法的產生,歷法的產生為史學時間的記錄提供了重要推算支持,在此基礎上確定了年月日。楊翼驤認為史學起源于文字的出現。在文字的支持下,歷史記載才能夠進一步升級編纂成史書。金毓黻則是認為史學的起源是史官的出現。另外,李穎科則是從史學思想體系打造和歷史編纂角度思考史學的產生,認為歷史編纂學的出現和發展是中國史學的重要起源。
從上文敘述的幾個觀點發現,各自都從不同角度上分析了史學起源的標志,但是考慮的都是某一種因素對史學發展產生的影響,沒有就史學發展所包含的基本要素做出理論上的高度概括,因而無法在理論上完全確定這其中的某一觀點就是史學起源。文字和歷法雖然是歷史記錄的不可或缺的因素,但是文字和歷法都是在發展到一定高度上產生的,人類對歷史的認知在文字和歷法出現之前。認為史官是史學發展起源這一觀點存在本末倒置的嫌疑,前后因果倒置。史官的設置是史學發展的重要階段,但是不能將其確定為史學發展的重要起源。
二、中國古代史學的起源
史學的起源在本質上是民眾思想意識的一種覺醒,是在一段時期內人們對史學發展重要性的認識。因而,歷史意識才是史學起源的重要標志。歷史意識主要是指人們對現有生活和 過去生活關聯的認識,在總結歷史的基礎上從中汲取發展的經驗教訓。在原始時代,人們就認識到現有生活和歷史發展的重要關聯。中國史學的發展起源也要從中國遠古時代說起,即從人們歷史意識崛起說起。中華民族是一個歷史意識覺醒較早的民族,在產生歷史意識之后,中國史學得到了發展,出現了各種類型的史學著作。
三、史學起源相關理論問題
(一)史學發展前期基本主題
在《史通》出現之前,有關史籍的記錄發展已經達到了幾千年之上,從上古傳聞到西周的晉乘、楚機、魯春秋都是史書的發展范疇,其中比較有代表的是《尚書》、《春秋》。《尚書》、《春秋》是中國史學發展的源頭,為中國后世史學的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持,在此之后出現了《左傳》、《國語》。在漢代,班固的《漢書》則是開創了紀傳體史書的先河,將之前《史記》發展存在不足之處進一步完善。在魏晉南北朝發展時期,史學發展達到了繁盛的時期,在史學的記錄上進一步強調了真實的重要性。在史書著作的不斷增加下,有關作者歷史觀、史料可靠性、寫作技巧等問題得到了相關學者的關注。
(二)史學發展后期的基本主題
在后期,史學的寫作在理論上體現了對“通”的反思,為史學的寫作提供了材料和經驗的支持,史學這一寫作題材也逐漸成為中國封建社會中官修正史的法定體裁。紀傳體這一題材在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不適應社會發展的問題,紀傳體在某種程度上制約了史學的發展 。為了改變這一發展弊端,越來越多的史學家從“通”為基本出發點,創作出了《通典》、《資治通鑒》、《通志》、《文獻通考》等著作。
四、中國古代史學的形成
(一)原始社會
原始社會是我國史學發展的重要時期,這個時期是沒有文字的,有關史學主要是通過大量神話傳說來進行記錄的,從中體現了人們對大自然、對自身以及人和自然關系的認識。這個時期神話類型主要包含自然神話、氏族家族的神話、人類征服自然的神話。其中,氏族家族的神話是史學起源的最早階段。母系氏族時期盛行的圖騰神話體現了人對自我過去的一種主觀認識,是史學發展的一個重要基礎和啟蒙。
(二)商周時期
商州時期是我國史學發展的萌芽階段,這個時期人類發展進入文明階段,在社會范圍內出現了文字記錄資料,比如甲骨文、金文及《尚書》的部分篇章,都是對當時歷史的具體記錄。在商周時期,人們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變得更加系統、完整,但是對神的認識還比較模糊,邏輯思維能力較差。另外,在西周時期,人們對史學有了基本的認識,并開始記錄歷史,出現了《周禮》,從中透露了周人對亡國教訓的總結和思考。
(三)春秋戰國時期
第一,這個時期人們加強了對歷史的研究, 將對往事的記錄作為行事基本準則和依據。春秋時期,天下各諸侯紛爭不斷,國家怎樣治理成為相關人員需要思考的問題。與此同時,各個階層的學者提出了自己的主張,在社會上出現了百家爭鳴的發展形態。第二,在這個時期,人們對史學功能的認識加深,特別是史學重要教育功能的認識。《春秋》與《左傳》以禮為核心,對人們的思想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第三,歷史記載的質量和數量也得到了提升。在春秋戰國時期,對社會歷史發展的記載數量是十分龐大的。在春秋戰國時期,伴隨王室的衰弱,各個諸侯發展不再遵循原有的制度,開始設置屬于自己的史官來記錄國家歷史,打破了王朝壟斷記載的發展局面。第四,有了初步的歷史研究方法。在這個時期,人們認識到想要準確的記錄過去需要得到專業史料的支持,過去資料的真偽還需要得到進一步的辨析,在資料數量龐雜下需要根據實際來篩選這些資料。
五、結語
綜上所述,中國史學發展大體上經歷了前后兩個發展階段,在史學的的不斷發展下出現了和史學發展相關的理論論著,打造了相對完善的史學理論體系。為了能夠加強人們對歷史發展的科學認識,文章就中國古代學的起源和形成發展問題進行了探究,希望能夠為人們進一步了解史學提供更多支持。
參考文獻:
[1]楊玉瑩.吳懷祺與中國史學思想史學科的建設[D].安徽大學,2017.
[2]曲柄睿.溫故知新與繼承發展——寫在白壽彝先生《中國史學史》(第一冊)出版三十周年之際[J].史學史研究,2016,(04):66-74.
[3]鄒兆辰.“白壽彝學派”學人的理論追求[J].湖北社會科學,2016,(10):94-102.
[4]吳俊穎.杜維運與謝保成三卷本《中國史學史》比較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16.
[5]安琪.沈剛伯史學研究[D].淮北師范大學,2016.
[6]楊婧.杜維運、謝保成兩部三卷本《中國史學史》初步研究[D].安徽大學,2014.
(作者單位:東營市勝利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