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影片《禁閉島》主要講述了聯邦警官安德魯·萊迪斯家破人亡、精神崩潰的悲慘故事。故事以懸疑始,以悲劇終,意味深長,發人深省。從安德魯的悲劇固然與其悲慘的個人經歷密切相關,然而更深層次的原因則在于其深度的人格結構失衡——自我、本我和超我長時間的劇烈沖突導致了自我的崩潰和神經癥的產生,而他強烈的自我防御機制則是其一系列幻想和行為的真正源泉。
關鍵詞:弗洛伊德 人格結構 自我防御機制
影片《禁閉島》改編自美國小說家丹尼斯·勒翰的同名小說,由馬丁·斯科西斯執導拍攝,于2010年2月上映。故事主要講述了安德魯·萊迪斯的悲劇經歷。安德魯在生活遭遇重大變故后,患上嚴重幻想癥和精神分裂癥,依靠幻想生活。其主治醫生為了治愈安德魯的疾病,安排人員扮演他幻想中的角色,期望幫他重返現實,恢復健康。然而經歷過一系列的打破幻想、重拾回憶的過程后,安德魯卻選擇接受手術,寧愿忘掉一切。
從表面上看,安德魯的種種經歷似乎是不公的命運推動其走向悲劇的人生,然而,從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結構視角出發,則可以再更深層次上探究其悲劇成因,從而為現實生活中遭受相似痛苦的人們發出警示。
一、導致安德魯精神崩潰的直接原因和導火索:悲慘的個人經歷
安德魯曾做為美國士兵參加二戰,退役后成為一名聯邦警官。戰爭的創傷在安德魯的心里難以疏解,導致他終日酗酒成性,對妻兒缺乏關懷。其妻子患有重度抑郁癥,曾試圖自殺,還焚燒了他們的房子。然而這并沒有得到應有的關心和重視,得過且過的安德羅最終親眼目睹其妻溺死了他們的孩子,于是舉槍射殺了妻子。
一夕之間痛失妻兒,其慘痛的個人經歷無疑是造成安德魯精神崩潰的最直接、最直觀的原因,然而長期的人格結構失衡才是其最終家破人亡、走向崩潰的深層原因。
二、導致安德魯悲劇人生的深層原因:無時不在的人格沖突
按照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結構學說,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構成。只有這三者協調一致、密切配合,處于相對平衡的狀態下,人格才能夠有效地在外部環境中生存并發展;反之,一旦這種平衡遭到破壞,人格的發展就會受到威脅,精神疾病也會由此產生。每個人的人格都無時不處于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間的角逐和相互制衡之下,沒有人不受到這三者之間力量角逐的影響?!督]島》的主人公安德魯也不例外,影片中其本我、自我和超我對其行為的影響和精神的控制情節比比皆是,以一種清晰了當的方式向人們展示了人格結構失衡及其所導致的悲劇結果。
(一)本我
本我是“一種混濁狀態,一鍋沸騰的激情”,它是與生俱來的,靠遺傳的本能提供能量、激起欲望。它 “完全不懂什么是價值、什么是善惡和什么是道德?!盵1]129,也無視外界的沖突和實際的危機,只是本能地追求快樂和滿足,“本我的動力表達了個體有機體生命的真實目的,那就是滿足它的先天需要”。
影片中安德魯的本我在以下幾個情節中得到了體現。首先,參加戰爭時,安德魯參與射殺投降的敵軍士兵,并故意踢開自殺受挫的敵軍指揮官的槍致使其痛苦許久才死亡,這些經歷體驗了本我追求屠殺、復仇的快樂原則。其次,退役后為了逃避心靈的痛苦,安德魯養成酗酒的惡習,一味從酒精中尋求快感,逃避痛苦。這是本我無視外界沖突和危機,一味追求快樂與滿足的體現。最后,在發現妻子親手溺死自己的孩子們以后,安德魯痛不欲生,他將妻子抱在懷中,對她說著愛她,然后扣動了扳機。雖然他曾辯解說他是為了讓妻子得到解脫,然而從弗洛伊德的觀點來看,本我在此行為中起到了巨大的動機作用。正是逃避思考,跟隨本能行動的本我讓他在痛苦中槍殺妻子,隨后又忘卻這一切,試圖在幻想中得到靈魂的寧靜。
(二)自我
自我由本我分化而來,是本我在與外界環境產生聯系的過程中根據現實原則的需要產生并發展起來的?!白晕铱刂浦M入外部世界的興奮發射”,“管理著它自己所有的形成過程,”,“即使在入睡的時候也對夢進行稽查。壓抑也是從這個自我發生的。通過壓抑,自我試圖把心理中的某些傾向不僅從意識中排斥出來,而且從其他效應和活動的形式中排斥出去”。[2]《禁閉島》中安德魯的自我是遭受最大折磨和壓抑的主體。戰爭時期安德魯目睹過集中營中的慘象,了解集中營中所進行的可怕的腦體實驗,曾參與對已經繳械投降士兵們的屠殺,也曾親自目睹一個人在痛苦中掙扎死亡。這一切都違背了他對現實的期望,他覺得自己“見過人可以對人做出什么樣的事情”,并且“已經受夠了殺戮,再也不想殺人了”。安德魯的夢境也一再地體現了他的本我以及其所遭受的壓抑。每次在夢境中妻兒勸他放棄的時候,安德魯都會痛苦得反復說著“我不能”,簡簡單單的三個字卻包含著各方力量的巨大沖突——自我在追求快樂的本我、追求完美的超我和殘酷的現實各方的較量中痛苦的掙扎,試圖追求一個平衡點,讓自己能夠不那么痛苦的繼續生存,卻連在睡夢中都難以逃脫被各方撕扯推拉的厄運。
(三)超我
超我,由自我中分化而來,又反過來以至高的道德觀念監督、審視著自我的活動,弗洛伊德指出:“超我是一切道德限制的代表,是追求完美的沖動或人類生活的較高尚行為的主體。”[3]52一個人超我的產生和其兒童時期所接受的價值觀或行為準則密切相關。兒童早期的是非觀主要建立在其父母對其行為所進行的獎賞或懲罰等態度的基礎上,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是非觀又受到社會各方面的影響,最終形成一套符合社會規范的價值觀體系,也就是超我。超我的主要功能是以社會規范為標準,對自我進行審視和控制。當自我做出符合道德準則及社會規范的行為時,超我就向自我傳達出欣喜、自豪等情感;反之,超我就會另人產生慚愧和內疚感。所以弗洛伊德說:“這個新的精神構成部分繼續發揮著迄今為止是由外部世界中的人們所起的作用:它觀察自我,命令自我,評判自我,并以懲罰來威脅自我,簡直就如同它所取代的父母?!盵4]
超我在安德魯身上發揮了巨大的影響,這也是現實越殘酷,他越難以接受的原因。目睹著集中營的成群的尸體的時候,超我就已經在自我和本我進行拷問和指責,那些尸體仿佛在對他說著:“你本可以救我們的”。對繳械投降的士兵進行射殺,違背了安德魯所接受的對待俘虜的原則。發現妻子溺死孩子以后,他記起妻子曾經跟他傾訴過自己的痛苦感受,是他的不聞不問導致了這一切,然而他本應該傾聽并重視的。在超我的概念里,世界上沒有屠殺、戰爭、可怕的腦部實驗,然而他偏偏經歷了這一切;在超我的世界里,家庭就該是相親相愛美滿和睦的,然而自己的酗酒無視卻導致了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的慘劇——理想和現實之間強烈的反差讓安德魯難以接受,本我爆發,自我崩潰,超我重塑了另一個自己。
(四)本我、自我和超我的沖突和自我防御機制
人格結構的三個組成部分是有機結合的一個整體,卻又無時不在進行著力量的角逐,試圖主導并控制一個人的精神狀態。本我一味追求快樂,自我的目標是追求現實,而超我的目的則在于追求完美,它們分別遵守快樂原則、現實原則和至善原則。很多時候這三者甚至是背道而馳、互相沖突的。人格在三者的制衡下存在并發展,只有這三者處于一種平衡、健全的狀態之下,人才能保持人格的完整,用正常的心態感知世界;反之,如果三者之間的沖突過于激烈,就會使自我因難以承受巨大的張力而崩潰,使個體患上嚴重的精神疾病。
在影片主人公安德魯的身上,無時不在發生著本我、自我和超我的沖突和較量。本我在屠殺、酗酒和幻想中追求著快樂,自我卻在理想和現實的落差里苦苦煎熬,而超我又無時無刻不將焦慮和責難投向夢境和潛意識?,F實,自我和超我總是在壓制本能的沖動,超我總是在威嚴的檢閱著自我,最終讓自我不堪重負,轟然倒塌。在這場力量角逐中,本我和自我慘敗,超我使安德魯承受不了殘酷的現實,卻給了安德魯“英雄”的身份讓其在幻想中得以解脫,在這個過程中,其強大的自我防御機制發揮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自我防御機制即個人采取否認和歪曲現實的辦法來解決焦慮和沖突、保持心理平衡所采取的心理措施,分為否認、壓抑、投射、反向、轉移、合理化、升華等,安德魯重塑的自我正是幾乎采取了所有的這些防御機制,才得以讓他在幻想中茍且存活。
安德魯不止一次否認自己曾經有孩子的事實,事實上就是期望通過否認來避免聯想到自己的痛苦經歷。雖然他否認自己有女兒,然而女兒卻在夢境中頻頻出現,這實際上是壓抑作用的典型體現。他幻想中的殺妻仇人源于投射機制,而他一次次聲稱自己反對暴力和殺戮,卻又多次用暴力傷害他人,是反向的表現。安德魯對德國移民納林博士的反感是轉移作用的最佳體現,即將自己對德國士兵的憎恨轉移到了一個與德國有關的精神病醫師身上,以減輕心理的憤恨和焦慮。殺死妻子以后,安德魯反復對夢境和幻想中的妻子表達愛意,是他為了合理化自己的罪行的表現,而他在幻想中遺忘了自己的罪行,將自己重塑為一個英雄般的形象,則是一種升華自己的行為的表現,為的是將自己的行為變得被人認可并嘉許。
這種種的自我防御機制雖然有助于減輕人的精神焦慮,保持心理狀態的平衡,卻不能徹底解決問題。換句話說,它們只能緩解或暫停焦慮,卻不能阻擋焦慮繼續以潛意識的形式折磨人的心理。而且,一旦人過度依賴自我防御機制,自我可能就會受到完全的控制。而一旦防御機制突然失效,自我就會陷入更大的焦慮和痛苦之中,甚至導致精神失常。這也就是為什么面對現實的揭露,安德魯情緒完全錯亂,痛苦至極并最終選擇遺忘現實的原因。
三、結語
安德魯的遭遇不得不說是一個悲劇,而造成這種悲劇發生的深層原因無疑在于其人格結構——本我、自我和超我——的長期斗爭和沖突所導致的人格失衡??梢哉f,安德魯的遭遇不僅僅是個人的,他的身上折射出了生活在社會大環境下所有人類的心理機制的運作情況——只有本我、自我和超我和諧運轉時,人才是正常的人,健全的人;反之,一個安德魯被遺忘了,更多的安德魯式的悲劇會發生。
參考文獻:
[1]弗洛伊德.無意識的結構[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86:129.
[2]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選[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6.
[3]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論新編[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52.
[4]車文博.弗洛伊德主義原著選輯[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1988.
(作者簡介:吳彥鳳,英語語言文學專業,碩士,現執教于河南護理職業學院,職稱助教,研究方向:主要英語國家社會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