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治理是一個具有層級結構的動態過程,治理績效取決于政府、社會、個體三個成面的契合程度。農村社區由于自然條件的因素致基礎設施差異較大、發展不平衡、參與治理主體素質參差不齊,在一個特定治理架構中,體系的完備、各治理主體的能動作用發揮尤顯重要。
關鍵詞:開陽 農村社區 社會治理
貴州省開陽縣轄16個鄉鎮、2個社區,設置了112個行政村、19個居委會,其中在鄉鎮設置了9個農村社區居委會,分別為金中鎮洋水居委會、雙流鎮雙永居委會、白馬居委會、馮三鎮馬江居委會、楠木渡鎮臨江居委會、花梨鎮花梨居委會、禾豐鄉大橋居委會、龍崗鎮龍崗居委會、永溫鎮永安居委會。此就9個農村社區治理調研思考:
一、開陽農村社區治理現狀
開陽縣9個農村社區居委會在所處地域鄉鎮黨委政府領導下開展工作,主要圍繞各鄉鎮轄區內的機關、企事業單位居民、農轉非居民、大中專畢業生入戶居民為主。因服務對象、服務范圍及服務內容的差異,分為兩類:
(一)居住相對集中的社區治理狀況
此類社區服務中心主要圍繞教育發展、就業創業、社會保障、維穩禁毒、組織和文化建設的治理,有相對固定地域居民的治理兼少數散居居民的服務:永安居委會是以構皮灘水電站開陽庫區搬遷戶和金中大水工業園區搬遷戶、鎮機關、學校、各企事業單位居民為主,兼有永溫鎮散居于各村的居民,有相對固定約1.1平方公里的轄區面積,部分居民擁有土地。因此,居委會還有對轄區內土地資源的發展和環境的治理;白馬居委會系原核工業國營761礦生活區,有761社區(管委會)、白馬黃磷等單位,761社區負責管理和服務企業破產后離退休人員、遺屬遺孀和工傷殘人員。居委會離縣城和集鎮較遠,主要對761社區和白馬村散居居民的服務和對原761礦區公有建筑和區域的環境治理;洋水居委會和龍崗居委會有較為集中的居民家屬樓治理和對全鎮各村散居居民的服務。
(二)居住極為分散的農村社區服務
雙永居委會、馬江居委會、臨江居委會、花梨居委會、大橋居委會服務中心主主要要圍繞本鄉鎮集鎮及各村居民的教育發展、就業創業、社會保障、維穩禁毒、組織和文化建設的服務。其中馮三鎮馬江居委會、禾豐鄉大橋居委會兼有負責配合鄉鎮相關部門對集鎮的環境治理和思想文化宣傳等工作。
二、開陽農村社區治理困境
開陽農村社區居民主要由三部分人員組成:鄉鎮各機關企事業單位在職和離退休職工、大中專畢業生、流動人口、社保轉非人員、征拆失地轉非人員,人員結構、居住地域復雜,對社區服務的要求不一,沉析出農村社區治理的不同困境:
(一)征拆失地居民民生難
在大扶貧戰略的背景下,農村啟動了對低收入困難戶的精準扶貧,從異地搬遷、教育資助、理清發展思路、引導種養及民政救助兜底等各類項目,加之農民又擁有一定的土地資源,農村農民可得到因資源產生的紅利和在自己生產資源背景中的就業機會。扶貧幫困政策的真空映襯出農村社區居民就業困難景象,部分散居居民因家庭尚有土地資源,但作為全失土地資源的居民,由于沒有土地,自己生產或在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就業機會較少。居住在第二產業發展較弱、第三產業內需不足的如花梨居委會、馬江居委會、臨江居委會所在集鎮,就業機會不多與自身因年齡、文化水平、專業技能等條件影響,大都只能在集鎮中做一些零時勞工,很難有相對穩定的收入,目前部分居民僅靠城鎮居民低保維持。教育扶貧主要針對農村困難戶、社會保障和醫療政策農居有別,也從不同層面影響農村社區居民生活質量。
(二)農村社區社會服務難
服務對象居住復雜,有集鎮居住戶、有散居于各村的、有外出務工的,居委會辦公人員少,工作經費緊,要為散居在各村的居民服務、解難、慰問很難到位,導致居委會的服務乏力。戶籍的變動主要在公安部門,由于信息的不共享,居民不主動到社區居委會登記,居委會對轄區戶籍底數不清,情況不明。造成在計生、低保、廉(公)租房申請、禁毒、矛盾調處工作等方面社會治理的滯后。如楠木渡臨江居委會第四居民小組有多戶居民都掛靠于同一戶主。征拆搬遷補償矛盾、失地居民就業及社會保障機制的乏力、半數居民居住的分散、農村交通工具的不完善,造成社區對居民精神宣傳難、活動開展少,很難形成文化認同,沒有文化認同的難以形成較強的集體凝聚力,導致很多都得不得有效的落實,如黨建工作的開展、遠程教育的學習、科普活動的宣傳、居民工作技能的提升等。洋水社區支部黨員高齡、多病、隨子女外出居住等,支部黨員活動常常很難過半數,使得很多正常工作都難開展。
(三)社區低收入居民保障難
在征地拆遷補償費結算時,一般實施的是一次性補償結算,雖然有考慮保障費用,由于居民的知識、能力不足對費用計劃不周全,往往經過一段較充裕時日后又反貧,此時已無土地資源保障。當作為城市臨時民工的居民因年齡、身體健康優勢不存在時,其生活、健康、醫療保障就出現了新的危機。白馬居委會和洋水居委會居民中的企業離退休人員、遺屬遺孀和工傷殘等常住居民居住的原企業家屬區,多為修建年代較久,部分已經成危房。此類居民多病老齡人多、貧困人口多,雖然很多居民擁有城鎮低保,但離城區較遠(白馬居委會不在集鎮),外出就醫更難。
三、開陽農村社區治理路徑選擇
農村社區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主要在于理順三者之間的關系,加強政府原則性指導,發揮社會組織作用,增強居民自治的主動與自覺:
(一)加強政府的政策和方向引導
重視社區居委會工作,規范社區治理機制,將社區居委會納入與村同等要求與考核;加強社區居委會班子建設,靈活調整選舉時間和范圍,提升社區治理服務水平;補足政府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調整產業增加不同的就業機會、拓寬扶貧就業到全體居民方面的“缺位”;政策支持和鼓勵圍繞發展好地方特色龍頭企業和集體經濟組織及其衍生的供產銷服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提供不同類型的就業機會,從而解決不同知識水平、不同年齡層次、不同勞動技能、不同服務理念的崗位工作者;走出政府因管理中的簡單模式化影響到經濟發展的“越位”。根據戶籍改革的新居民政策,劃區域治理,打破資源影響的就業和利益分配機制;讓地方特色龍頭和集體經濟產出的利益分配機制惠民更多更寬更全,讓全體居民享受均等的公共服務和教育、醫療、養老等社會保障。
(二)發揮社會的組織和協調功能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當前,政府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政策的落實到人需要由不同的經濟和社會組織發揮具體作用,各類經濟和社會組織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積極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提供公益事業的服務。地方特色龍頭企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在自身發展的過程中為居民提供類型較多的就業崗位,從源頭上夯實居民物質生活基礎;經濟和社會組織發揮好積極的協調功能。補充調適,基礎設施的完善、生活資料的生產、公共服務的外包,教育、醫療、衛生、養老等保障機制,都要求;引導志愿組織積極服務社區經濟發展、教育文化、協調、娛樂等活動。
(三)增強居民自治的主動與自覺
居民個體在政府政策支持下、社會提供的平臺中更要主動尋求就業和創業機會,或參與生產、參與管理、參與服務,使自己有一個生存和存在基礎點,個體在整體中都能找到適宜的生存和發展空間,增強存在感、滿意度和幸福感,在完善和發展個體中促進經濟和社會組織的和諧發展;居民自覺學習,提升對社區集體的認同,主動參與社區的各項發展與服務;居民主動參與對社區居委會的科學發展、服務項目、依法辦事等進行多渠道監督。
當前農村新型社區共建共享在大數據背景下的社會治理,強調居民自治。有居民在社會治理過程中主動參與發展成為一種自覺行為,充分發揮社會組織的組織和協調作用,在政府政策引導下,才真正是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動。
(基金項目:貴陽市黨校系統2016上半年決策咨詢課題(項目編號:16號);作者簡介:彭正海,碩士,中共開陽縣委黨校高級講師,研究方向:基層民主及基層政府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