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璇璇
摘要:高校微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基于當下微環境和當前大學生的特點,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借助QQ、微信、微博等自媒體新技術,運用微語言,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高校大學生施加積極向上的思想觀念、價值信念、人生態度、道德規范和信息素養等多方面影響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1]。為進一步實現“匯聚網絡正能量,唱響育人主旋律”的高校微思政目標,高校思政工作者必須加快推進對高校微思政模式的探究,著力創設微課堂,搭建微平臺,暢通微渠道,精干微隊伍,優化微環境等,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創新驅動作用,共同構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大格局。
關鍵詞:微思政 教育模式 新思路 大格局
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 WiFi覆蓋率的提升、4G 技術的成熟,都為我們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特別是短信、飛信、QQ、微信、微博等新媒體技術的不斷介入,已經引領著我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步走進了新的時代。早在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16年第3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就顯示,智能手機的普及已經讓大學生群體占據了中國網民比例的25.1%,在中國網民職業結構中位居榜首。這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我們也迎來了網絡的春天,但我們應該如何迅速轉變傳統教育理念,拓展創意的教育路徑,引領思維如此敏捷的大學生正確運用互聯網,做微時代下的四有新人呢?
習總書記強調,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那么要想實現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提出的“匯聚網絡正能量,唱響育人主旋律”的目標,就需要所有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和全體在校大學生在高校微思政新思路的探究方面方面共同做一些有益的嘗試。
一、創設微課堂
教育者、教育媒介、受教育者是構成教育的三要素。以教育者為主導,課本為載體,構成了典型的傳統授——受教育模式,新課程改革將新媒體技術植入課堂,利用學生對視頻的接受能力強于圖片又強于純粹文字的特點,把影像、圖片與課本知識有機結合起來,充分調動了大家學習新知識的積極性。
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應該強調生活即課堂。比如當學生遇到如何提高自身的素養,如何把握大學里的學習、生活節奏,如何協調舍友之間的關系,如何規劃自己的大學生涯,如何培養班級凝聚力,如何傳遞同學們之間的愛心等等一些列常見問題時,我們可以匯集學生喜聞樂見的學習、生活趣事,組織學生圍繞不同的主題拍攝成微視頻在課堂和同學之間進行宣傳和教育,讓學生能夠以小見大,做到見微知著,防微杜漸。微視頻的拍攝過程,不僅鍛煉了愛好攝影同學的專業技能,也增強了拍攝成員之間的感情,讓大家在這樣的實踐活動中,從提出主題、設計方案、職責分配、場景拍攝、剪輯成形等一系列工作中體會團結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這種來源于普通同學的生活教育素材更容易引起同學們的共鳴,從而達到對學生思想進行潛移默化教育的目的。
另外高校還可以推出特色網絡課程,圍繞培育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思想政治理論課主題拍攝校園背景的微電影,帶進課堂,讓網上網下有機結合,利用這種高品位的網絡文化,也可以達到寓教于樂、沁人心脾的教育效果。
二、搭建微平臺
如今,各高校官方網站、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已經相繼建立并得到普及,除了宣傳學校的學風、校風建設、招生就業工作等工作方面的內容以外,也方便了學生和整個社會對學校的全方位了解。相比之下,學校各部門微信公眾號等相關平臺的關注量和閱讀量就遜色了很多,很難發揮出這部分微平臺的實際作用。其實每一個微平臺的搭建都應該首先找準自己的定位,讓這個“官微”成為弘揚時代精神,引領部門成員和受眾者成長的載體,更重要的,這也是社會了解這所高校、相應部門的重要渠道,因此平臺發出聲音的基調、磁性和質量就顯得尤為重要。從選材到利用微語言將其公開,每句話語的拿捏,每張圖片的修飾都需要精心雕琢,因為這里不可以是簡單的事件羅列,更不能夠是圖片的堆疊與展示,這是一個弘揚部門主旋律的陣地,每篇文章的每一次評論和轉發,都有可能成為一次價值觀的引領,社會輿論塑造的基礎。定期的微平臺搭建講座,優秀微平臺評選活動都會促進微平臺質量的提升,從而起到對全體師生進行微思政教育的效果。總之,微平臺的搭建需要真正體現和發揮它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另外還包括轉發與宣傳等都是需要相關人員協調一致去完成的。
三、暢通微渠道
以學生為本是我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理念,因此只有保證微渠道暢通,才能夠為學生提供全方位的服務。現在的大學校園,幾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各類自媒體賬號,這就使得學生工作者的工作時間已經不再限于坐班的8小時內,工作場所也不再囿于課堂、班會或者學生宿舍等校園的每一個角落,哪里有通訊設備和網絡,哪里就可以實現教育與新媒體技術的深度融合。學生們可以隨時隨地給老師留言,進行在線咨詢,教師也可以實時實地解答同學們學習、工作、生活中的思想疑惑和實際問題,微渠道的雙向溝通也充分保護了大家的隱私。各種QQ群、微信群的建立讓我們實現了微空間的實時互動交流,傳遞信息的同時也能夠傾聽來自學生們對學校工作等意見和建議。但是各種自媒體自身建設的不足也容易引起個人信息的泄露,所以對學生的網絡安全教育更是必不可少。警惕詐騙信息,不要輕易加陌生好友和掃描二維碼等等,教育學生文明上網的同時更需要加強對個人信息的保護。可見,保持微渠道暢通,共同遵守互聯網規范,才可以更有力的發揮利用微渠道提升高校微服務工作的目的。
四、精干微隊伍
高校黨委、團委領導干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輔導員、心理咨詢教師以及學生黨員、學生干部等都是微思政隊伍的活躍成分,其中高校領導干部及思想政治教育教師團隊的意識形態能力建設,必須堅持發揮黨委的引導和管理作用、增強這支隊伍的的文化自信、價值自信;另外提高對思想政治工作的管理能力和統籌協調能力的同時,還需要開展多種方式再教育形式,以此培養高校領導干部及全體師生與時俱進的能力和創新能力[2]。
而且這支直接對接學生的微隊伍,其每一個成員都隨時可能會面臨諸如學生在用我不會,學生在聊我不懂等問題,這與大學生好奇心強,喜歡接觸新鮮事物,學習能力旺盛等密不可分,那么在如此紛繁的微時代下,要想將一支微隊伍打造成一個高水平、高質量的智囊團,最重要的就是需要轉變每一個成員的思維方式,讓大家形成通過新媒體發現問題,利用網絡思維思考問題,使用微語言溝通問題,借助新媒體解決問題的意識和習慣。溝通才有利于進步,如果教師之間、學生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都能夠結成自媒體應用交流互助小組,定期開展對自媒體應用的交流會、項目競賽、辯論賽等都有利于促進師生的共同進步。同時這支微隊伍還應該充分調動學生對思政學習的熱情,引導學生積極進行網絡文化作品的創作,倡導校園網絡文化作品的共享,讓校園里的每個人都能積極參與到微思政教育和宣傳中來,唯有如此,才能盡快將這支團隊打造成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隊伍中的黑馬!
五、優化微環境
為將觀眾的注意力從電視熒屏導向時下的網絡平臺,以抖音,快手、西瓜,火山等為代表的短視頻APP開發商開始不斷贊助各類電視綜藝節目。當然,不否認其中有很多短視頻是具一定有公益性,可絕大多數正是以簡短、有趣、搞笑等特點成功吸引了年輕人的眼球。無論是課上課下、宿舍里、餐廳里,校園里、公交車上、馬路上……無處不見拍攝和觀看各種短視頻的低頭族,除此之外還有各種網絡游戲,本來可以當閑時消遣娛樂的事情,對于沒有職業生涯規劃,目標不夠明確,意志力又不夠堅強的學生來說,很容易經不起網絡的種種誘惑而浪費大量時間。當代大學生具有追求新穎,崇尚個性,孜孜以求等特點,但同時他們還處于成長期,思想意識和心理狀態尚未穩固,情緒起伏比較大,這就使得該年齡段的學生對人生價值的評價和選擇非常不穩定,具有較大的隨意性和可變性,非常容易受到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影響。因此作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我們在做好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幫助他們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同時,也要主動發聲,倡導利用微手段,傳遞正能量,建議相關部門對網上不健康的信息全天候防控,防止無營養、低俗、甚至有害信息進入網站侵蝕大學生的思想,守護健康向上的校園微環境。
總之,大數據信息時代承載了多種多樣的微思政模式,它具有形式多樣、開放性強,短小平快、時效性強,內容豐富、吸引力強等優勢[3]。其實,人人都可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人人都可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領者,同樣的,人人也都可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宣傳家,我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需要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親和力和感召力,通過轉換教育理念,創新教育形式,改良教育實踐,將微思政思想和模式化為實際行動,進一步探索互聯網模式下適合高校微思政發展的新思路,共同構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大格局。
參考文獻:
[1]王建軍.“微思政”:微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7,(563).
[2]劉奇.新時代高校領導干部意識形態能力提升的內在邏輯及路徑選擇[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06).
[3] 馬麗晨,張東曉.“微思政”優勢及其作用發揮路徑探析[J].北京教育(德育),2017,(Z1).
(作者單位:山東省青島市青島理工大學琴島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