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蔚菊
經濟發展高質量是決定江蘇高質量發展全局的關鍵環節。改革開放40年來,江蘇經濟實現了快速發展。2017年,全省經濟總量為8.59萬億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024元,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2%,全社會研發投入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為2.7%,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比分別為42.7%和31%,較重要的經濟數量指標和質量指標都得到了快速提升。但是,在經歷持續高速發展之后,支撐高速發展的比較優勢正在減弱,不可能再依靠過去的發展模式與路徑,必須把經濟發展的動力、模式與路徑轉到高質量軌道上來,切實解決江蘇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大而不強”“結構不優”“發展粗放”等突出短板問題。
江蘇經濟過去的快速發展得益于解放思想,未來的高質量發展也需要思想大解放來引領。因而,必須站在新時代的歷史起點上,以思想的大解放引領經濟發展的高質量,從而為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奠定堅實基礎。
著力完善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江蘇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依托于創新型省份建設,而強化創新則必須有效破解體制性障礙、結構性矛盾和政策性問題,通過利益聯結機制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形成合力。以解放思想為新動能,著力強化政策創新,構建政府、科研機構、高新技術企業三方交互融合機制,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政策鏈相互支撐。在創新資源配置上,應該讓市場主體自主抉擇,政府只側重于做規劃、定標準、建平臺,營造公平競爭環境。同時,通過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建立創新激勵與容錯糾錯機制等方式,實現創新資源優化配置。
積極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在解放思想中踐行新發展理念,圍繞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根本要求,認真開展產業領域的對標找差。以主導產業優化升級為抓手,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動能轉換,努力培育更多的新興產業、高端產業、高附加值產業和資本科技密集型產業。加快形成優勢互補、錯位發展的主導產業發展格局,有效構建定位清晰、優勢突出、創新驅動的現代產業新體系。完善和落實相關產業政策,用好產業基金,強化要素供給,加大財稅金融支持,為主導產業發展壯大提供有力保障。同時,圍繞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需要,通過扶優扶強,培育一大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新技術企業、瞪羚企業和獨角獸企業。
加快科技創新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將科研攻關與市場開放緊密結合,瞄準市場做實前端,借助市場做強中端,聚焦市場做大后端,讓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更加順暢、有效、便捷,促使科技創新成果發揮最大效用。通過完善科技成果信息發布、科技成果權益分配等制度,突出企業在科研方向選擇、項目實施等方面的主體作用。同時,鼓勵高校和科研機構開放實驗設施,參與科技創新成果交易,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快速轉化。
在更高層次上統籌區域協調發展。在解放思想的推動下,加快形成全省開放融合、協同發展的大格局,從而重塑經濟發展優勢。揚子江城市群通過加快高端要素集聚,深度嵌入全球價值鏈,著力打造世界級的城市群戰略產業鏈、產業圈和產業群;沿海經濟帶主攻現代海洋經濟和臨港產業,加快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江淮生態經濟區充分利用生態價值和生態優勢,重點發展生態經濟,打造生態競爭力;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著力在推動“一帶一路”建設、促進我國東部黃金海岸形成、促進京津冀和長江經濟帶協同發展中發揮承東啟西、連接南北的戰略樞紐作用,并積極實現自身的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