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超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他強調,要“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歷史充分證明,無論是生產關系的變革,還是社會制度的建構和創新,都是在人民群眾積極創造中實現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中國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建立和發展起來的,人民群眾始終是制度建構和創新的主體力量。
社會主義制度建構和確立的主體是人民群眾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是人民書寫的,一切成就歸功于人民。只要我們深深扎根于人民、依靠人民,就可以獲得無窮的力量,風雨無阻,奮勇前進。”唯物史觀從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前提出發,強調創造歷史的決定性力量是人民群眾,提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人民在黨的領導下一直在為制度的建構和確立進行著艱辛的探索和實踐。一方面,我們黨堅持國家的一切權力,包括黨自身執政的權力都屬于人民,為人民所賦,不但要讓人民監督政府,而且還要創造條件自覺接受人民的監督。另一方面,為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我們黨積極調動人民群眾的創造熱情,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建設國家經濟和人民民主政權的主體力量作用,通過清掃國民黨在大陸的殘余勢力、土地改革、抗美援朝、鎮壓反革命運動,蕩滌了舊中國留下來的污泥濁水,迅速醫治了戰爭創傷,恢復了國民經濟,維護了國家主權和安全,為新中國發展奠定了初步基礎。接著,我們黨按照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確立的中國革命分兩步走的戰略目標,不失時機地推進社會主義革命,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建立了包括社會主義集體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這兩種公有制形式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以及按勞分配的社會主義分配制度。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正式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作為新中國的根本政治制度,加之新中國成立之初依據《共同綱領》所創設的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已基本確立,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制度變革,保證了國家沿著實現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歷史實踐表明,人民群眾不但是制度建構和確立的主體力量,而且有智慧有能力有力量對制度和權力的運行進行有效的民主監督和評價。因此,作為執政黨,只有始終堅持唯物史觀,深刻牢記國家制度建設和發展的主體力量是人民群眾,深刻提醒自己手中的一切權力是人民所賦予的,深刻認識制度自信的力量蘊藏在人民之中,才能堅持人民立場,堅定走群眾路線之決心。只有以實現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自身的奮斗目標,順應時代潮流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自覺接受人民群眾的批評和監督,才能使黨永遠獲得人民群眾的信任和擁護。
人民群眾的創造實踐推動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創新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針對“文革”時期制度建設走過的曲折彎路,從指導思想上進行撥亂反正,破除一切思想障礙,使人民群眾以強烈的使命感、主人翁的精神和巨大的政治熱情投入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的創新和完善中。首先是沖破“兩個凡是”的思想禁錮,開展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進行制度創新奠定了思想基礎。其次是打破平均主義和“大鍋飯”的人民公社制度,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使廣大農民長期被壓抑的生產積極性極大地釋放出來。這是人民群眾創造新制度的典范。再次是適應農村經濟變革的需要,不斷推進村民自治。
當代中國的改革和制度創新從農村開始,給農民自主權,給基層自主權,把農民和基層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農村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村制度創新的成功增強了人們推進改革的信心,為全面改革奠定了物質基礎、起到了示范作用,也為進行以城市為重點的經濟體制改革積累了經驗。黨的十二大后,中國的改革和制度創新開始全面推進,從農村改革到城市改革,從經濟體制改革到政治體制、科技體制、教育體制以及其他領域各方面的體制改革,從對內搞活到對外開放,從局部開放到全方位開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在廣袤的中華大地蓬勃展開。這一歷史進程充分表明中國共產黨從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出發,始終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力量和首創精神,并從中汲取有益的智慧加以概括提升,進而為社會實踐提供理論指導。正如鄧小平所說,“改革開放中許許多多的東西,都是由群眾在實踐中提出來的”,“我的功勞是把這些新事物概括起來,加以提倡”。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國人民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強烈的責任擔當,沖破思想觀念的障礙,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果斷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部署,朝著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目標前進。事實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生成、發展和完善的歷史過程就是黨帶領人民群眾積極創造的歷史過程。只有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力量,才能使制度的創新發展具有最深厚之偉力。
以人民為中心不斷創新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
一個國家的制度創新和完善離不開以人民群眾為主體的實踐活動,必須堅持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更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建設,必須始終堅持人民立場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第一,創新和完善國家制度體系必須體現人民意志,以人民的利益為根本利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黨帶領人民群眾在長期的歷史實踐中探索形成的,代表著全社會不同階層、不同群體的整體利益、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是以人民為中心思想在國家制度上的深刻反映。因此,新時代在創新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過程中,就必須在黨的領導下,兼顧協調社會不同階層、不同群體的利益訴求,在重大制度安排和政治決策時匯集民意、廣納群言,真正做到一切來自人民、依靠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
第二,創新和完善國家制度體系必須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地位。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決定國家權力運行全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必須體現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地位,讓人民充分發揚民主,通過人民代表大會行使國家權力。一方面,要確保黨在我國政治生活中的領導地位,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三者的有機統一,這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要不斷改進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使黨能夠有效地領導人民群眾積極參與國家政治生活和創新社會治理模式,讓人民群眾能夠通過合理的路徑表達自己正當的利益訴求,依法依規享有廣泛的民主權利和自由,并對黨領導的國家事務和權力運用進行有效的民主監督,從而使人民群眾更加堅定對國家政治制度設計和發展的自信。
第三,創新和完善國家制度體系必須把理想與現實有機統一,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我們在制度創新時,既要堅持崇高的遠大理想,滿懷信心地向著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目標邁進,又要一切從實際出發,腳踏實地,盡力而為,量力而行,依據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來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和政策,進行新的制度安排和實踐。要在繼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大力提升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作者系泰州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責任編輯:蘇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