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志軍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建設綠色家園是人類的共同夢想。今年的六五環境日主題是“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倡導社會各界和公眾積極參與生態文明建設,攜手行動,共建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中國。武進作為全省生態保護引領區,在制定《生態保護引領區建設規劃》時,就明確提出要落實企業環境治理主體責任,動員全社會積極參與生態環境保護,形成政府、企業、公眾共治的環境治理體系。在這一過程中,首創于湖塘鎮并在全區推廣的“企業河長”,為動員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生態文明建設,共建共治共享綠色家園提供了生動的案例。
社會責任的新詮釋
我區首個企業河長,根植于湖塘鎮商會光彩公益的濃厚土壤。湖塘鎮商會成立于1994年,獲評“全國先進基層商會”,先后成立5個千萬光彩基金,16個百萬光彩基金,履行社會責任、回報奉獻社會已經成為商會企業家的自覺行為。在湖塘鎮商會年會上,我與企業家會員分享了這樣一個觀點:做公益固然是企業社會責任的體現,但當前企業最大的社會責任就是達標排放、綠色生產,對地方發展有益的企業才是真正的良心企業。2017年,武進全面推行河長制,湖塘鎮商會成立全區首個生態文明共建光彩基金,創立全區首個企業河長,其社會責任和公益理念也從救急救窮,轉變為治生態治環境。
環保成為企業河長的責任底線。只有自身在環境保護上過硬,監督其他企業才有說服力。從生態環境影響者、破壞者,到環境治理參與者、保護者角色的轉變,必須守住“環保”這個責任底線。24家河長單位,帶頭做好企業內部治污工作,通過節能減排、引進新技術、整合資源等方式,主動提檔,走綠色發展之路。國茂減速機集團有限公司投入近500萬元對廢水處理設施進行了提升改造;廣宇花輥機械公司,投入約600萬元對雨污分流、噴漆廢氣設施、廢危規范化處置等進行提升改造;江蘇甌堡紡織染整有限公司投入630萬元對雨污分流、污水預處理、廢堿液回收、6S現場管理等進行改造。企業河長嚴格治污,帶動其他企業增加環保投入。許多企業由政府的重點監管對象,變成與政府攜手共建的伙伴。
共治體現企業河長的責任擔當。武進的許多企業家是從小作坊起家,利用當地資源逐步發展壯大。越是成功的企業家,越是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企業河長為企業家履行社會責任開辟了通道。湖塘鎮的企業河長“出人、出錢、出力、出策”,全方位展示了這種責任擔當。“出人”,企業河長聘任上崗。24位商會會長擔任首批企業河長,并從商會會長、副會長單位逐步擴展到200多家會員單位。“出錢”,企業河長慷慨解囊。成立“生態文明共建光彩基金”,有力地支持了按照常規程序不能馬上實施,但必須、急需的一批治理項目;通過“認養+眾籌”,由企業河長自行落實管護單位,解決了長效管護的難題。“出力”,企業河長定期開展河道巡視,充分履職,同時發動員工全面參與,阻止污染違法行為。“出策”,企業河長集思廣益。商議探討治水工程,協助謀劃治污之策。同時,企業河長還強化了企業對員工環保教育的功能。湖塘商會會長徐國忠這樣認為:“擔任企業河長,廣泛發動員工參與,希望3000多員工都有保護環境的意識,從而帶動3000多個家庭,甚至這3000多個家庭能影響周邊的親戚朋友支持參與環境保護。”
社會治理的新模式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堅持全民共治,構建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企業河長以企治水,改變過去單純依靠政府治水的慣性思維,通過企業帶頭、職工參與,調動方方面面的力量,加入到治水隊伍中來。這就使我們的治水工作,多了一雙眼睛、多了一對耳朵、多了一張嘴,從而實現社會共同治理。
發揮好政府的主導作用。企業河長,不能止步于湖塘鎮的個案和“盆景”,必須可復制并加以推廣,才能真正釋放治理模式創新的紅利。為此,區委、區政府要求認真總結湖塘鎮經驗并在全區推廣。2018年,武進區河長制工作領導小組以1號文下發《關于在全區推廣企業河長的通知》,系統提出了企業河長的相關要求。區河長辦負責統籌指導和組織推進,區工商聯做好基層商會的宣傳引導工作,各鄉鎮迅速啟動并形成各具特色的工作推進機制。同時,在全區開展“散亂污”企業集中整治和“綠色生產標桿企業”創建行動,對不達標、重污染、偷排放企業堅決予以關停,對綠色低碳、節能減排、熱心公益綠色生產標桿企業,在財稅政策、環境政策、資源要素、發展空間上給予支持保障,為企業河長的推行提供反向的“底線管理”和正向的“標桿引導”。
落實好企業的主體作用。推廣企業河長不作具體比例和覆蓋要求,鼓勵但不強制企業河長直接投入資金參與河道治理和美化,真正讓企業河長成為一種責任、一種美譽。聘任條件更嚴。企業要具備較大的生產規模和較強的經濟實力,堅持走品牌發展、科技創新之路,在行業內具有良好的信譽和競爭優勢,在當地有一定的社會影響力和號召力。企業要注重推廣清潔生產和綠色技術,在節能減耗、工業污染治理上有豐富經驗,能為其他企業提供借鑒。企業要有較強的社會責任感,積極參與“生態共建光彩行動”,愿意把治水工作當作一項義不容辭的責任來抓,做好自身治理的同時能對其他企業進行引導和監督。截至2018年7月,全區受聘上崗的企業河長已超過150名,為河道整治管護注入新生力量。
完善好共治的保障體系。有了企業河長的輔助,更要強化行政河長的職能。目前,全區實現了855條河道920名河長責任體系全面覆蓋、區鎮村三級河道湖泊“一河(湖)一策”方案全面編制、河長制信息化平臺和移動端APP全面應用、水環境治理工程全面啟動的水環境大治理系統。區河長辦負責統籌協調全區行政河長、企業河長工作,組織企業河長參與區級河長巡河、河長聯席會議等活動,指導企業河長運用移動端APP巡河,廣泛吸納企業河長意見建議,優化河道整治方案。組建“企業河長治水聯盟”,以治水為紐帶,組織企業河長共商精準治水良策,共謀綠色發展之計。今年以來,全區三級河長累計開展巡河巡湖兩萬多次,區鎮兩級河長辦交辦涉河問題1361個,其中已解決1336個,正在整改25個。
社會風尚的新標桿
武進的企業河長引起了廣泛的社會關注,成為社會風尚的新標桿。“我們需要這樣的良心企業,我們也要為我們的家園出一份力。”企業河長更是得到了周邊群眾的好評。隨著這種新風向的形成,政府職能部門孤軍奮戰的治水局面開始悄然改變,更多的民間治水力量參與其中。
洛陽鎮羅家頭村村民自發集資治水,譜寫新的“治水經”。該村村民小組自主籌資30萬元,同時由村民小組集體商量,拿出集體資金50萬元投入水環境整治工程,建設護岸200米、休閑涼亭2座,配套休閑綠道。村民還自發無償拿出自留地3畝,用于周邊河道的生態綠化治理。每年在河里投放價值3000多元的魚苗,遏制了河道浮萍的生長。既節約了新莊站浜河道長效管護的打撈成本,又凈化了水體。與企業河長們一樣,羅家頭村民憑借的是一份水鄉人的自覺。這份自覺,緣于對家鄉的熱愛,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讓群眾有更多的良好生態環境獲得感,需要我們加倍努力、久久為功。武進將以企業河長為解放思想的突破口,積極探索共建共治共享新路徑,形成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都有成就感和獲得感的生動局面。
(作者系常州市副市長、中共武進區委書記)責任編輯:霍宏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