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坦輯
亞馬遜全球翻譯出版中國文學作品已達22部
第二十五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期間,亞馬遜宣布已完成賈平凹的長篇小說《秦腔》、路遙的中篇小說《人生》和張翎的《勞燕》三部作品的海外出版簽約工作,至此,其納入全球翻譯出版的中國文學作品已達22部。此前,陳忠實、馮唐、路內、虹影、韓寒、劉心武、秦明等多位知名作家的作品已經通過亞馬遜全球出版項目成功“走出去”。據悉,自去年與中國圖書進出口(集團)總公司達成戰略合作后,亞馬遜美國網站的中文圖書數量實現高速增長,目前亞馬遜美國網站已擁有幾十萬冊中文紙質書,Kindle中文電子書店圖書數量超過11萬冊。為解讀海外中文讀者的閱讀特點,亞馬遜發布了美國網站Kindle中文書店付費電子書榜。榜單顯示,海外中文讀者對中外經典作品青睞有加。其中《福爾摩斯探案全集》最受海外中文讀者關注,位列榜首;《人性的弱點大全集》、《瓦爾登湖》等國外名家作品也排名靠前。關于中國歷史及傳統文化的作品關注度同樣頗高,呂思勉的《大中國史》位列榜單第五;《孫子兵法·三十六計》、《活著》、《宋詞三百首全解》等圖書均沖入榜單前十;《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人間詞話》、《中國古典小說大合集》、《中國文學大師經典必讀》等國學、歷史和文學類圖書也均在榜單前列。為方便海外中文讀者能及時閱讀到國內的熱門圖書,部分國內暢銷的中文圖書也在美國亞馬遜網站同步上線,如《原則》、《刺殺騎士團長》、《高難度溝通:麻省理工高人氣溝通課》等。
《芳華》成2018年度海外館藏最廣的中文圖書
日前,第8屆“中國圖書海外館藏影響力報告”在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上發布。報告揭曉了2018中國圖書海外館藏影響力英文圖書TOP10出版社、2018中國圖書海外館藏影響力中文圖書TOP10、2018中國圖書海外館藏影響力出版百強三個榜單。報告顯示,2018年共有24757種中文圖書進入海外圖書館收藏系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芳華》成為2018年度海外館藏最廣的中文圖書。其次是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的《人民的名義》,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吃瓜時代的兒女們》排名第三。報告還顯示,近年,中國地方歷史文獻受海外圖書館系統的高度關注。從出版品種的海外館藏量看,中國當代文學圖書的世界影響力遠超歷史類圖書,成為展現中國當代社會發展面貌的一個重要窗口。本屆《中國圖書海外館藏影響力研究報告》由中國出版傳媒商報社、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新聞與傳播學院、中國文化走出去效果評估中心聯合發布。報告為中國出版界及時提供中國文化產品在海外市場的反饋信息,掌握海外機構市場的需求變化和行業發展動態。
第三屆李杜詩歌獎揭曉
由中共天水市委宣傳部、《詩刊》社、讀者出版集團主辦,天水日報社、中國詩歌網承辦的第三屆“中國天水·李杜詩歌獎”日前揭曉,其中詩人王家新獲金獎,詩歌評論家謝冕獲貢獻獎,羅馬尼亞詩人卡西安·瑪利亞·斯皮里東獲國際詩歌獎。具體評獎結果如下:王家新獲金獎;古馬詩集《古馬的詩》、高鵬程詩集《江南:時光考古學》獲銀獎;臧海英詩集《戰栗》、李瑾詩集《人間帖》、彭志強詩集《秋風破》、趙亞鋒詩集《內心如紙》獲新銳獎;丁欣詩集《紫煙青靄作浮生》榮獲秦風雅韻(古體詩)獎;86歲高齡原北京大學教授、著名詩歌評論家謝冕,因對當代中國詩歌發展作出了杰出貢獻獲貢獻獎。“中國天水·李杜詩歌節”頒發的首個國際詩歌獎,授予羅馬尼亞詩人卡西安·瑪利亞·斯皮里東。
賈平凹海外版權成果分享會舉行
從賈平凹文化藝術研究院獲悉:由人民文學出版社主辦的賈平凹海外版權成果分享會,日前在京成功舉辦。來自墨西哥、意大利、英國、黎巴嫩、哥倫比亞等國的出版人和翻譯家,向現場的近千讀者分享了翻譯和在海外出版賈平凹作品的感受。人民文學出版社社長臧永清披露的一組數據,充分證明賈平凹不僅在中國文學界上具有很高地位,更是一位進入世界文學視野的中國作家。臧永清說,賈平凹的作品已被翻譯成英、法、德、俄、日、韓、越南語等30多個語種,進入英語、西班牙語、瑞典語、意大利語、日語、阿拉伯語等多個市場。隨后,賈平凹與意大利語翻譯家李莎、英語翻譯家克里斯托夫·佩內、西班牙語編輯艾蓮娜·巴贊、西班牙語青年譯者羅豹鹿等進行了現場對談。活動現場,賈平凹還見證了人民文學出版社與黎巴嫩雪松出版社簽署《老生》阿拉伯語版的版權輸出協議。同時,人民文學出版社向賈平凹贈送了剛剛出版的俄語版《秦腔》。
王蒙自稱對網絡文學沒有生疏感
第二屆中國“網絡文學+”大會“傳統作家與網絡作家對話”活動日前在佑圣寺十月文學院舉行。由于83歲的著名作家王蒙到場,這場關于網絡文學的對談顯得格外有趣味。“我對網絡文學沒有生疏感。”作為文化部原部長、著名的當代作家,王蒙一開嗓就亮明了態度。他透露,雖然網絡文學的興起是近些年的事,但網絡文學經常涉及的題材,如武俠、玄幻等,他在年輕時就十分喜歡閱讀此類小說,包括鄭證因的《鷹爪王》、還珠樓主的《蜀山劍俠傳》、白羽的《十二金錢鏢》等。他坦言自己對當代的網絡文學了解不多,但是相信現在的網絡小說也一定很好看。網絡文學在高速發展的同時,也被貼上了“快餐文化”的標簽。王蒙對此說不太贊成,他認為,網絡文學相比較傳統文學有很大的優勢。“傳統文學有一套很復雜的審稿制度,有了錯字還罰錢,網絡文學貼上去就行,很寬泛。可是所有的作者,都是希望寫得越來越好。”王蒙還提到,網絡小說也讓作家們認識到,拘泥傳統的寫作方式是行不通的。“一上來就兩頁心理描寫、風景描寫肯定是不行的。”他認為目前好的作品還是不夠多,特別是科幻、偵探等類型,還應有更多好作品涌現。
畢飛宇稱《小說課》是作家的作品,不是教授的作品 畢飛宇日前接受采訪時說:《小說課》是作家的作品,不是教授的作品。畢飛宇說:我的身份是作家,不存在第二個身份。所謂的教授,是南京大學讓我在南京大學拿工資有了一個理由,否則我就領不到工資了。我不是教育與科研意義上的教授,我這個教授是美學性質的。我在南大給學生們開小說課,去年出了一本小冊子,書名就叫《小說課》,它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這和丁帆、王堯是分不開的。可我還是要說,《小說課》是作家的作品,不是教授的作品,思維方式不一樣,重點也不一樣。畢飛宇表示,改革開放初期,許多作家幾乎沒有受過什么真正的文學教育,完全靠生活積累,就開始寫作了。現在開始,學院出身的作家越來越多了,這是一個趨勢。當我們說文學是“可教的”時候,它表明了一件事實:一個人接受教育一定比不接受教育更好,這是一個前提。當然了,也不是你隨便拉5萬個人來“教育”一下,最后就成了5萬個作家,不是這個意思。音樂家需要教育,畫家需要教育,導演需要教育,開出租車都需要教育,文學憑什么會例外?說不通的。我們都知道余華,他不是中文系的畢業生,他的存在仿佛給文學不需要教育提供了一個極好的證據。但我很負責任地告訴你,我跟余華的交流非常多,他有極好的閱讀習慣,他有巨大的閱讀量,他有犀利的感受能力,真不是一般中文系畢業生可以比擬的,你不能說余華沒有接受良好的文學教育,接受教育的地點不同而已。
余華認為潛意識里的東西會影響作品語言
余華日前在接受采訪時說:我覺得還是發自潛意識里面的東西,就是寫的時候自然就這么出來了。有一個困難就是假如我用上海話寫小說——部分使用上海話還行——還有人看得懂,但假如我用海鹽話寫小說,基本上只能是錯別字,因為你要拼那個音的話,幾乎都是錯別字,這是一個問題;另外呢,去了北京生活以后,確實對北方語言的了解會比在家鄉多一點。其實是這樣的,我們生活的地方是中國,有很多地方,可能你的日常生活語言和你的書面語言本來就不一樣。書面語言是標準漢語,然后你平時說話可能就是那種地方腔。其實我以前在海鹽的時候,從小開始寫作文,包括其他所有寫作就是一種標準漢語的寫作。在北京生活的時間長了以后,會有一些北方的東西進入的,比如像 《許三觀賣血記》就是這樣,其實那個時候我在北京生活的時間并不長,1995年的時候也就生活了7年而已,不像現在,我已經生活30年了。其實剛住在北京才兩年就已經受影響了,只不過那時候你們沒有看出來。當時已經有電話了,我的責任編輯是肖元敏,她給我打電話說:“你這個小說在我看來應該是南方的。”我說:“對,就是海鹽。”“海鹽,可是,”她說,“你小說里面小巷都變成胡同了。”(笑)我說:“那對不起,你幫我改一下。”就這一改以后,我知道巷子就是巷子,胡同就是胡同,這個詞我又全部改過來了。其實一樣的東西,只是北方這樣叫,北京人叫胡同,南方叫小巷,但是因為她是個很好的編輯,她能意識到這個問題。
曹寇認為寫作就是過日子
70后作家曹寇是一個風格化的小說家,他的作品別具一格,構思奇特,辨識度高,語言也獨樹一幟,簡潔直接。日前,曹寇帶著他的中篇小說集《在縣城》與文學評論家朱白一起現身南國書香節,與讀者進行主題為“寫作就是過日子”的讀書交流會。“寫作就是過日子”,曹寇說,他寫作只寫日常經驗,拒絕非常經驗。他認為小說的框架可以是荒誕的,但是小說里描寫的生活細節一定是可感的,作家和讀者的維系就靠這些細節。曹寇喜歡魯迅,他認為魯迅是一個很生活化的人,“他的書信、繪畫、別人為他寫的回憶錄、包括他的情史我都喜歡。”但在他看來,一個作家喜歡另一個作家,并不意味著要使之成為自己寫作的榜樣,因為在寫作中,模仿是無效的。“每個人都有他苦不堪言的地方,可是在表面上你什么也看不出來,就算大家都勞累不堪,可是又還是喜歡風風火火、吃吃喝喝。”曹寇認為這種反差恰恰給小說家的創作提供了養料,曹寇說,“這是一個適合寫作的偉大時代。”他認為,文學的評價系統和作家自身是沒有關系的,他自己的寫作是個人化的,無心取悅讀者。
余華出版雜文集《我只知道人是什么》
《我只知道人是什么》是著名作家余華的全新雜文集。書中,余華談自我成長,述與文學的淵源,道游歷世界的見聞,抒與筆下人物的思想交集……以深刻的洞察,探究著人性的寬廣與豐富,揭示著文字背后博大的感召之力。《我只知道人是什么》是余華文學之路上的小結,也是對關心自己的讀者所作出的一種情感上的呼應。他暢意地談文學、談現實、談寫作、談藝術、談往事,感情真摯,語句幽默樸實。探討文學寫作的同時,還引發出諸多人性的思考。至于這本雜文集為什么要取這樣一個頗讓人思量的書名,一切源于余華2010年5月參加耶路撒冷國際文學節期間參觀猶太人大屠殺紀念館的經歷。二戰期間,一名波蘭農民冒著生命危險,將一個素不相識的猶太人藏在了家中的地窖里,因而救了那人一命。有人問這位波蘭農民,為什么要冒著生命危險去救一個猶太人?他說:“我不知道猶太人是什么,我只知道人是什么。”這個溫情的小故事深深地震撼了余華。在他看來,這個勇敢的行為意味著人性的力量:“文學包羅萬象,但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是人。”
葉兆言推出長篇小說《刻骨銘心》
葉兆言最新長篇小說《刻骨銘心》日前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刻骨銘心》是一部群像小說,描摹了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南京的風云變幻和裂變時代的痛與愛。《刻骨銘心》初稿2017年首發于《鐘山》雜志,后葉兆言又對書稿做了潛心潤飾修改,并增加了《在南京的阿瑟丹尼爾》等章節段落約1萬字,濃墨重彩地書寫了日軍侵華時南京城的慘烈情狀,具有濃厚的家國情懷。《刻骨銘心》堪稱葉兆言長篇小說中最厚重的一部,集三十年寫作功力于一書,糅合了其長久以來對歷史的專注研究與精湛的對人性的藝術性書寫,大歷史的皺褶與小人物的悲歡在書中均清晰可見。這部小說與同以南京為背景的長篇《很久以來》《一九三七年的愛情》合稱為“秦淮三部曲”,是三部曲中的扛鼎之作。《刻骨銘心》雖寫的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故事,然而其意卻不在寫歷史,而是寫“人”,人的生活、情感、命運,失意或歡欣。讀畢《刻骨銘心》,你會感覺到,個體在大時代背景下,終究是小人物。他們的青春、熱血,得意、失意,愛情、兄弟情,痛苦、悲傷,也終究落在紙頁上,化為清淚。
周曉楓首部童話《小翅膀》出版
周曉楓日前攜首部童話作品《小翅膀》亮相2018年第25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國際安徒生獎得主、作家曹文軒驚嘆于《小翅膀》所呈現出的純正的兒童文學語言系統,并稱其提出了“恐懼”對于童年的意義,具有特別的價值。周曉楓向以散文寫作著稱,曾榮獲多項文學大獎,而《小翅膀》則是她的第一部兒童文學作品,因此格外引人關注。《小翅膀》講述了一個專門為孩子們投送噩夢的精靈“小翅膀”,用自己的能力將噩夢拼成美夢,讓孩子們擺脫對黑夜的恐懼,轉而從中獲得理解、溫暖和勇氣,實現自我成長的精彩故事。周曉楓在談到她的創作時,感謝散文創作給予她的遼闊和自由,但她也一直在尋求突破,而童話給她帶來了意料之外的新能量。周曉楓表示,《小翅膀》希望能給孩子帶來溫暖和安慰,但她并不贊同完全沒有陰影的寫作,而是希望告訴孩子們黑夜之中也有光亮。周曉楓提到,安徒生曾說,“當我在為孩子寫一篇故事的時候,我永遠記得他們的父親母親也會在旁邊聽。因此我也得給他們的寫一點東西,讓他們想想。”她希望自己的童話不僅僅寫給孩子,也寫給每個努力幫助孩子培養勇氣的家長,以及成長中的自己。
葉辛推出新作《上海·戀》
由安徽文藝出版社與上海書城共同主辦的葉辛新作《上海·戀》首發式暨簽售會日前在上海書城舉行。中國作協副主席、本書作者葉辛與安徽文藝出版社副總編輯岑杰分享了作品創作和編輯背后的故事。2017年,安徽文藝出版社曾推出“葉辛長篇小說精品典藏”八卷本,集中展現了作者40年創作生涯里勾勒出的種種人生命運與悲歡離合。與葉辛過往作品的故事和敘述風格所不同的是,《上海·戀》講述了特殊時期上海灘的往事和一個女知青母子兩代人情感糾結的悲喜命運,著力探索了改革開放大潮里人們情感生活的隱秘變化和復雜性,展現了作者在新的創作領域中的才情和諸多可能。與會者談到,雖是都市小說,《上海·戀》折射的卻不是時下的人群往來,而指向了半個世紀前彼時的大都市。唯有生活在“此時”并體歷過“彼時”上海的葉辛,才能在當下的生存中回望那已為人所忽視的,屬于另一個時空、另一個故事里的種種情感與變化,并將它們呈現在讀者面前。
東野圭吾《白夜行》音樂劇版年底登陸上海
日本推理小說家東野圭吾的《白夜行》將以音樂劇形式亮相上海,該劇將由韓雪擔綱主演女主角唐澤雪穗。作為東野圭吾書迷心中的“無冕之王”,《白夜行》每次被改編為影視劇,都會引起不小關注。如今首度被改編為音樂劇,《白夜行》將由中國香港導演甄詠蓓執導,日本作曲家千住明作曲,百老匯舞美設計師丹尼爾·奧斯林操刀舞美設計。“東野的書不會太過執著于推理本身,而是剖析人性,這是他打動人的地方。”談到為什么要以音樂劇的形式改編《白夜行》,制作人梁一冰表示,“《白夜行》表達的是相對隱忍的情感,這種情感非常極致,用音樂劇表達這種極致的情感是最好的方式,劇中很多對抗的感覺只用臺詞表現是遠遠不夠的。”導演甄詠蓓說,如何將音樂劇和懸疑感結合是最難的地方,“原小說很復雜,有很多人物,很多枝枝蔓蔓,但劇場只有兩個小時,我們首先要從小說里尋找最有戲劇性的情節。”另外,“愛是這部戲里最重要的元素,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愛情故事,而是讓人心痛、讓人受傷的愛。”
村上春樹進瑞典新文學獎最終候選名單
瑞典文學院因丑聞宣布今年停頒諾貝爾文學獎,瑞典文化界人士等為表示抗議,新設了僅限今年頒布的文學獎。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成為4名最終候選人之一。負責新文學獎評審工作的相關人士日前公布了上述消息。據日本共同社8月30日報道,新文學獎將在除文學獎以外的諾貝爾各獎項獲獎名單揭曉后,于10月12日公布獲獎者。頒獎儀式將于諾貝爾獎頒獎儀式前一天的12月9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舉行。最終候選人是從瑞典圖書館管理員推舉的47名初始候選人中通過公眾投票選出的。獲獎者將由專家等組成的評審委員會決定。瑞典文學院5月以相關人士涉嫌性侵和性騷擾等為由,決定今年停頒諾貝爾文學獎。該機構正致力推進恢復信譽和重建工作,預計明年將會同時公布今年的獲獎者。
蕾秋·喬伊斯推出新作《奇跡唱片行》
繼去年熱銷500多萬冊的《一個人的朝圣》之后,作者蕾秋·喬伊斯又推出新作《奇跡唱片行》。2012年,蕾秋·喬伊斯為紀念父親,出版了自己的處女作《一個人的朝圣》,這本書一出版,就入圍了布克文學獎及英聯邦書獎,目前已暢銷近40個國家。《一個人的朝圣》之后,蕾秋·喬伊斯相繼出版《時間停止的那一天》“朝圣”系列之《一個人的朝圣2:奎妮的情歌》。她非常擅長寫小人物,她筆下的小人物平凡、脆弱、不夠完美,卻總有動人的力量。今年,蕾秋·喬伊斯純樂新書《奇跡唱片行》,該書延續了她之前的風格,文字和結構上都更加成熟,也有新意和突破。《奇跡唱片行》講述的故事發生在一條僻靜街道上的一家小小唱片行。小說主角、也是店鋪老板的弗蘭克,四十歲,像《一個人的朝圣》里的哈羅德一般,看起來安靜普通但頗有信念和力量,不管你有什么樣的心情,他總愿意去傾聽,也總能為你找到最合適的唱片。蕾秋·喬伊斯也提到,不管是《一個人的朝圣》還是新書《奇跡唱片行》,她所要強調的,所要傳達的,都是一種信念感,一種信仰,一種篤信“我等待,一定會有人來”的執著。
捷克作家赫拉巴爾4部著作首次引進
捷克著名作家博胡米爾·赫拉巴爾一生創作實績豐厚,身后結集成19卷合集,在捷克國內暢銷不衰。他的77種著作迄今已以27種文字在世界各地的33個國家發行,主要作品包括《過于喧囂的孤獨》《我曾侍候過英國國王》《底層的珍珠》《嚴密監視的列車》等,曾獲1994年諾貝爾文學獎提名。赫拉巴爾的很多作品還被改編為話劇和電影,如電影《嚴密監視的列車》曾于1966年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根據《售屋廣告:我已不愿居住的房子》改編的電影《失翼靈雀》獲1990年柏林影展最佳影片金熊獎。據介紹,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目前已出版赫拉巴爾的作品8部,包括《過于喧囂的孤獨》《我曾侍候過英國國王》《一縷秀發》《甜甜的憂傷》等。廣東花城出版社“藍色東歐”譯叢此次又最新引進了4部作品:《嚴密監視的列車》《雪絨花的慶典》《絕對恐懼:致杜卞卡》《溫柔的野蠻人》,這4部均為國內首次引進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