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題來源:上海市崇明區人民檢察院
案件類型: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
上海某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注冊在上海市區,經營范圍不涉及金融業務。為擴大融資規模,該公司在崇明設立分公司,雖然不具有吸收存款、融資等金融業務資質,但公司管理人員通過邀請客戶參加公司酒會、散發傳單等方式宣傳公司投資項目,變相吸收公眾存款,從中獲取利益。
2015年至2016年,該公司崇明分公司理財經理朱某某等人宣稱,投資該公司理財產品“票據寶”“生態寶”等,就能獲取高達8%至16.5%的利潤,但結果往往是血本無歸。
主講檢察官宋海妹點評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條規定,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擾亂金融秩序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二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金。
單位犯前款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并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單位非法吸收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數額在100萬元以上的,應當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2017年,崇明區人民檢察院以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對被告人朱某某等人提起公訴。2017年8月,經法院審理,被告人朱某某等人被判處四到十個月拘役或有期徒刑,緩刑均為一年,并處罰金。
目前,投資方式多種多樣,投資銀行的理財產品成為不少人的首選。銀行理財雖然有風險,但畢竟是正規的途徑。現在,一些公司打著資產管理的幌子,搖身一變儼然是理財專家,承諾高額利息,向社會公眾吸收存款。但最后投資者不但蛋打了,雞也飛了。檢察官宋海妹向大家提出以下建議,規避上述風險:一是到正規的場所投資。去銀行購買理財產品是一種常見的理財方式。銀行會向社會公眾宣傳理財產品,講明風險和利潤,社會公眾可根據自身情況進行選擇;二是查詢相關公司的資質。根據《商業銀行法》的規定,未經中國人民銀行批準,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從事吸收公眾資金等商業銀行業務。投資人在其他人天花亂墜介紹時,需保持清醒頭腦,看看該公司有無資質;三是天上不會掉餡餅,也不會有免費的午餐。相關單位或個人向社會大眾吸收資金,向老百姓承諾可以到期拿到本金和高額利息,這就是向社會公眾畫的大餡餅,挖的大陷阱。你看上了別人的利息,而別人看上的可是你的本金啊!
(宋海妹,上海市崇明區人民檢察院檢察二部檢察官。曾獲上海檢察機關第十一屆優秀公訴人、2018年“最美崇明勞動者”提名獎等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