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程
快遞物流被稱為經濟運行的“毛細血管”,對于商業活動的開展有著重要的支撐作用。過去十年是中國民營快遞行業發展的高峰期,也是黃金期。如今快遞行業的增長速度已經顯著放慢,民營快遞行業進入了一個整合、升級的新時期。不同的快遞企業走出了截然不同的發展道路。在這一場整合和變異中,哪一條路徑將成就快遞行業的翹楚,值得關注。
2017年中國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累計完成400.6億件,業務總量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在這個龐大的市場上,EMS(郵政特快專遞服務)、京東物流、順豐、中通、韻達、圓通、申通、百世匯通等8家快遞公司占據了整個快遞市場八成以上的市場份額。根據國家郵政局公布的統計數據,2018年上半年CR8(八個企業集中率)達到81.5,行業集中度未來還有望進一步提升。
雖然行業集中度很高,但是快遞的江湖并不平靜,一場不同路徑之間的競賽正在展開。中通、韻達、圓通、申通、百世匯通等“通達系”快遞,向阿里巴巴主導的菜鳥網絡聚攏,企圖構建一個龐大的快遞物流帝國。民營快遞的“帶頭大哥”順豐快遞,則在占據了商務件市場之后,轉而向冷鏈物流等特色物流領域延申,搶奪行業最美味的蛋糕。原本附屬于京東商城的京東物流漸漸獨立出來,并衍生出更大的野心,不斷地在拓展新的業務領域。京東創始人劉強東甚至揚言:“未來快遞就兩家,京東和順豐!”快遞江湖的路徑之爭已然展開。
“通達系”與順豐分道揚鑣
2018年5月30日,原本和順豐快遞一起合作做“最后一公里”配送的“通達系”快遞,集體入股了菜鳥網絡主導的、同是做“最后一公里”的浙江云棧。半個月后的6月15日,“通達系”快遞集體宣布,轉讓持有的全部豐巢科技股份,而豐巢科技正是順豐所主導的致力于解決“最后一公里”配送問題的落地公司。
入股浙江云棧,退出豐巢科技,標志著原本游離在阿里巴巴和順豐之間的“通達系”徹底站在了阿里巴巴一邊,成為阿里巴巴主導的菜鳥網絡的核心快遞服務提供商。
面對此次“通達系”的集體“叛變”,順豐方面稱由于“通達系”參股浙江云棧而主動要求他們退出豐巢科技。
菜鳥網絡和順豐快遞之間的矛盾在行業內早已不是秘密,二者之間明爭暗斗已經多年。2017年6月初,順豐與阿里巴巴就“自提柜數據信息回傳”問題爆發正面沖突。起因是阿里巴巴要求順豐將其主導的豐巢科技的快遞數據信息回傳至阿里巴巴的云網絡,但是遭到順豐的拒絕,并關閉了數據接口。隨后阿里巴巴方面也停止了與順豐的合作。這場事件中,雙方各執一詞,互相指責。“數據回傳”事件的爆發,正式將阿里巴巴與順豐之間的矛盾公開化。此后阿里巴巴也一直在努力擺脫順豐對于其電商業務的掣肘。時隔一年之后,這場爭端最終以“通達系”徹底站隊阿里巴巴而收場。
如今設置在全國各種小區、寫字樓的近10萬組豐巢系快遞柜,“通達系”已經不再使用。從線下的體驗來看,早在5月初,“通達系”的快遞包裹已經很少使用豐巢的快遞柜,而是走菜鳥驛站。
2018年上半年,順豐完成18.57億票快遞業務,僅占全國市場份額的8.4%;而中通、圓通、韻達、申通等四家完成的快遞業務量高達115億票,占整個市場份額的52%。失去“通達系”快遞件的業務,豐巢科技的業務將受到極大損失,這對原本就處在燒錢階段的末端快遞柜業務無疑是雪上加霜。由于業務量驟然減少,豐巢科技不少末端快遞柜已經斷電停用。尤其是以電商件占主的住宅小區,由于順豐電商件業務量少而出現快遞柜的大面積閑置。
徹底集結到阿里巴巴麾下的“通達系”快遞,一方面意味著從此將很難擺脫對于前者的依賴;另一方面,隨著阿里電商平臺上的交易額高速增長,“通達系”快遞的業務量也不斷邁上新的臺階。業務量的穩步增長,以及站在同一個大聯盟之下的背景,讓原本爭斗不斷的“通達系”進入了一個相對穩定的發展階段,同時服務質量也在不斷提升。
根據國家郵政局公布的《關于2018年6月郵政業消費者申訴情況通告》顯示,韻達快遞、百世快遞、申通快遞的有效申訴率已經低于順豐快遞。查看國家郵政局往期的報告可以發現,“通達系”快遞的服務質量在近兩年快速提升,有效申訴率持續下降,至今年二季度,已經陸續超過行業標桿順豐。
發力特色物流的順豐
一直是民營快遞“帶頭大哥”角色的順豐顯然并不甘心受人鉗制,更不可能像“通達系”一樣依附于阿里巴巴這個電商巨頭。但是電商快遞龐大的市場規模又在誘惑著順豐。
其實早在多年前,順豐就曾試圖憑借自己的快遞物流優勢,建立自己的電商平臺,然而過去多年的電商嘗試都不盡如意。2014年順豐曾推出O2O線下店“嘿客”,想要將它打造成一個基于社區的網上購物中心。然而在一年多的瘋狂布局之后,卻漸漸沒有了聲音,十幾億的投資打了水漂。在“嘿客”之前上線的電商平臺“順豐優選”,也泯沒在了眾多的生鮮電商品牌中,沒能做大做強。隨后順豐又借著跨境電商的風潮推出了“順豐海淘”,但是規模始終未能做大。
近些年來,隨著與阿里巴巴日益分化,順豐電商件的市場份額不斷下滑。加上自建電商平臺的嘗試不斷受挫,順豐在電商上的動作少了很多,轉而向高端物流、特色物流發力,搶占整個快遞市場中利潤最豐厚的部分。
近幾年,順豐在不斷提升和完成自身軟硬件設施的同時,將發力的重點放在了重貨業務、冷運業務、國際業務和同城配送業務上。這些領域恰巧是其他快遞企業薄弱的部分,尤其是冷鏈物流,考驗著快遞公司的運輸能力。
2018年8月10日,順豐控股與美國冷鏈運輸公司夏暉(HAVIGroup)在深圳成立合資公司“新夏暉”,共同致力于推動冷鏈物流的發展。美國夏暉集團是一家擁有世界領先的多溫度食品分發技術的物流公司。其業務主要是為麥當勞全球幾千余家餐廳提供優質的分發服務,是麥當勞食品供應鏈的重要成員之一。夏暉集團在北美、歐洲、亞洲設有分發中心,在大中國區擁有五家公司,分別位于北京、廣州、上海、香港和臺灣,并在成都、武漢、沈陽設有分公司。其多溫層食品物流服務覆蓋了一流的連鎖咖啡店、現購自運式賣場、酒類與高級食品,及其它的快餐連鎖系統。
順豐與夏暉聯手顯然將使得其在食品冷鏈運輸領域獲得極大助力。在國內“新零售”風潮驟起的當下,食品冷鏈的市場需求和前景很大,而國內具備這種配送能力的快遞企業相對稀缺,這無疑將是順豐的機會。
除了冷運之外,在重貨、城配、國際業務方面,順豐也在積極開拓。根據順豐集團2017年的財報顯示,重貨、冷運、同城配送和國際業務都保持了很高的增長速度,占總營業收入的比重也在不斷提升。憑借著強大、高效的物流運輸和處理能力,順豐正在搶占同行沒有能力做的高附加值市場。順豐當前的優勢依然明顯。
根據順豐披露的未經審計財務數據,2018年上半年順豐完成業務量18.57億票,占整個快遞市場的8.4%;實現業務收入421.59億元,占整個市場業務收入的15.4%。顯然順豐雖然完成的業務量不大,但是占有的收入份額不低。另外從票均收入的角度來看,2018年上半年順豐的票均收入為22.7元,相比于行業平均12.4元的票均收入水平,順豐的票均收入幾乎是同行的兩倍。
小“菜鳥”的大野心
雖然沒有得到優質快遞企業順豐的支持,但是阿里巴巴的物流網絡也在日益完善。
2013年5月28日,阿里巴巴集團、銀泰集團聯合復星集團、富春集團、順豐集團、“三通一達”(申通、圓通、中通、韻達),以及相關金融機構共同合作共同組建的“中國智能物流骨干網”(簡稱CSN)正式成立,阿里巴巴集團為其取名為“菜鳥”。
“菜鳥”是當年的網絡流行語,意思就如其字面一樣,“只能用來做菜的鳥”,形容一個人能力差。然而“菜鳥”的名字雖然取得低調,但是志向和野心卻不小,大有一統快遞江湖的意思。菜鳥成立初期設立的目標是通過五至八年的努力打造一個開放的社會化物流大平臺,在全國任意一個地區都可以做到24小時送達。
由于“通達系”快遞近七成的業務量來自天貓、淘寶平臺,所以阿里巴巴自然成為了這個聯盟的執牛耳者和話事人。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快遞企業大聯盟變得越來越像阿里巴巴的附屬體系。其目的也越來越像是服務于阿里巴巴的電商系統及其子生態系統。
利用這個平臺,阿里巴巴推出了一系列的行業規范和服務守則。例如推行了電子面單,通過信息化的手段改變了以往快遞企業手寫快遞面單的低效做法,提高了快遞企業的運行效率,也在某種程度上保護了用戶的隱私。
但是這些規范化的措施在提高行業運行效率的同時,也加強了阿里巴巴對快遞企業的約束能力。并且進一步控制了快遞企業的客戶資源。因為以往客戶直接與快遞公司對接,現在客戶下單要經過阿里巴巴的信息化系統,因此阿里巴巴也就具備了一定的流量控制和分配的權利。雖然順豐已經淡出這個快遞大聯盟,但是“通達系”已經堅定地站在菜鳥一邊。
菜鳥網絡體系中不僅有“通達系”快遞,現在也融入了越來越多的快遞企業。尤其是隨著京東商城憑借其優質的物流服務沖擊阿里巴巴的電商霸主地位,阿里巴巴更加急迫的需要提升其在物流服務上的能力,以應對競爭對手的挑戰。
近年來菜鳥網絡在資本市場上的動作頻繁,除了入股“通達系”快遞之外,還入股了做落地配的萬象物流、晟邦物流;做干線物流的卡行天下;做倉儲管理的心怡科技等。2018年更是以95億美元買下同城配送“餓了么”,以2.9億美元入股即時物流公司“點我達”。顯然阿里巴巴是想將菜鳥鍛造成一個強大的物流系統,對抗其他競爭對手。
當下的民營快遞江湖,順豐繼續在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領域開拓;京東物流依托于京東商城則不斷在拓展服務邊界,與順豐在重貨、冷運、城配等領域逐漸展開競爭;其他民營快遞則多集結到菜鳥網絡麾下,成為阿里巴巴全國24小時達物流網絡中的一環。未來誰將最終摘下快遞市場桂冠,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