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桂軍 葛彥 朱明海
受國家生態文明戰略和生態環境治理等政策影響,環保產業已經成為推動國民經濟增長的戰略性產業,環保工程市場日趨活躍。中鐵十七局集團(以下簡稱集團),作為世界500強排名第58位中國鐵建的核心骨干企業,貫徹生態文明建設戰略,加速產業鏈延伸,將環保產業作為實現企業社會價值的重要載體,納入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參與生態修復工程建設,贏得環保項目300多億元,成為助力綠色發展、建設“美麗中國”的主力軍。
“綠色”布局,助力建設“美麗中國”
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盧朋指出,在生態文明戰略引導下,環保治理、清潔能源等新產業市場空間廣闊,環保工程市場是建筑企業的“新藍海”,要以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引,貫徹“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定綠色發展”的生態發展理念,積極參與生態修復,在環保領域取得新突破,助力高質量發展,為企業品牌注入新時代、新內涵。
在發揮支柱業務優勢的同時,集團緊跟國家“美麗中國”政策導向,將環保產業納入五年規劃,重點布局環境治理、海綿城市等建設領域,制定專門經營策略,集團公司、區域指揮部與子(分)公司合力經營,進軍生態修復工程市場,建設生態環保治理新高地。
2018年,中國鐵建“四會”提出聚焦綠色環保產業,集團重點跟蹤環保、水治理、海綿城市等領域,做好生態修復工程的編標、配合工作,拓展生態環境治理工程市場,努力實現資本經營“多點開花”。
目前,集團承接工程范圍包括水、大氣、物理污染防治修復及固體廢物處理等各類環保工程,防洪、灌溉、供水、治澇、水環境治理等各類水利水電工程,火電、水電、核電、風電、太陽能及其他能源發電、輸配電等工程及其配套工程等方面,涵蓋環保及相關工程所有領域。
采取綜合措施,全方位參與水治理
集團以水為媒,推進水環境工程建設,重點實施河道治理、引水灌溉、生態修復等工程,形成引、蓄、灌、排相結合的水環境治理體系,為推進各地生態區建設和轉型崛起注入“水韻”色彩。綠化等工程同步推進。
作為流域治理的示范性項目,集團長春伊通河北段綜合治理工程集景觀園林、水生態、市政及水利于一體,采用EPC管理模式。伊通河是長春市的“母親河”,集團應用生態水工學方法,按照“防洪治岸、截污治污、引清保潔、生態修復、景觀綠化”的思路,在滿足河流防洪排澇功能的同時,恢復河道河岸自然生態,增強河流水體流動性,恢復河道自凈能力,適當進行生態覆綠,為打造宜居生態河道、水質凈化及生物棲息創造條件,努力將伊通河打造成集防洪排澇、休閑觀光、人水和諧、宜居宜業的帶狀濱河生態區域。在已治理區段,曾經臭名昭著的黑臭水體變得清澈見底,生態環境越來越好。
集團承建長治市黑臭水體綜合治理二標段,包括河道治理、控源截污和濱水空間提升工程,預計今年11月20日進入竣工驗收準備階段。項目以打造生態濕地公園的形式,對該流域進行河道治理及生態修復、景觀建設,建成后將使長治市的城市水環境生態質量及長治市居民的居住環境得到改善。
集團承建的九院沙河道路快速化改造及綜合治理工程,使九院沙河防洪標準提升為50年一遇;已完工的貴安新區污水處理二期截污工程一標段,重在解決當地污水收集問題,是保護飲用水源地水質安全的基礎工程;福田區排水管網正本清源工程(第八期),是深圳福田區政府投資項目“新代建制”改革首批試點工程,改善了深圳灣水質環境,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深圳水資源短缺問題;集團打造扶貧新模式,以舍我其誰、時不我待的時代責任感參與治水興青,承建的青海湟水北干渠扶貧灌溉二期工程支渠六標段,任務是供水和灌溉,兼顧生態,并為當地群眾脫貧致富及改善生態環境創造條件;承建的紅魚洞水庫及灌區工程恩巴支渠標段,將使南江縣城的防洪標準由10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盤州市羅藩河漂流度假區生態旅游觀光項目,以生態開發為宗旨,是集科研、種植、休閑旅游為一體的綠色生態園,是盤州市旅游扶貧項目的重要示范點。
集團堅守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打造標桿項目,不斷實現生態保護、旅游發展和精準扶貧的深度融合。
先行先試,將管廊建設、
海綿城市與生態修復相結合
自“十三五”規劃把地下綜合管廊列為國家戰略百大工程項目以來,集團憑借敏銳的市場嗅覺,積極進軍地下綜合管廊萬億市場。
建成了我國西部首個城市地下綜合管廊試驗段——貴安新區中心大道綜合管廊。南京江北新區綜合管廊二期工程項目將現代信息技術、新型工藝、物聯網技術融入其中,提出“海綿管廊”概念。
建成全國首個五倉綜合管廊項目——石家莊匯明路綜合管廊,管廊總長度7.18公里,涵蓋電力艙、綜合艙、熱力艙、污水艙、天然氣艙。該項目在吸收南京管廊建設經驗基礎上,結合自身特點,總結探索出一套“華北管廊模式”,為全國綜合管廊建設儲備了寶貴經驗。該項目建成后將解決80萬人口的水、電、天然氣等日常生活需求。
集團在管廊設備研發、試驗室建設、裝配式產業基地建設、勘察設計、關鍵建造技術、一體化服務中心建設、投融資管理等方面已形成綜合優勢,并積極牽頭對接雄安新區綜合管廊建設,借此輻射全國管廊市場。
科技為先,積極參與邊坡治理和垃圾、油氣污染治理
在海南陵水縣,集團承建的長水嶺西面山體修復及景觀提升工程,分4處礦坑,總面積15.04萬平方米。該項目是目前海南省內規模最大、設計最新、施工項目最多的山體修復及景觀提升工程,同時也是危險系數和施工難度最大的工程。該工程山體巖石裸露、植被破壞嚴重,水土流失嚴重,危石林立,巖層節理發育,地質隱患大。項目以現代生態學理論為指導,采取修坡整形、巖體加固,生態復綠等工程措施,采取主動防護網結合錨索、錨桿技術,立體綠化、三維生態柔性防護等技術,消除受損山體安全隱患,恢復山體自然形態,使之成為海南國際旅游島先行試驗區標志性門戶景觀。
集團參與“城市雙修”(即生態修復、城市修補),組建聯合體以EPC模式承建了三峽庫區最大的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重慶市長生橋垃圾填埋場生態修復工程,合同額2.49億元。長生橋垃圾填埋場占地約1037畝,已填生活垃圾1043萬噸,接近庫容量。隨著重慶主城區面積迅速擴大,該場的環境污染問題給周邊群眾的生產生活帶來較大影響,對其進行污染控制及治理建設迫在眉睫。集團以打造生態主題公園的形式,進行生態修復和城市功能恢復,對已有垃圾堆體進行整形、封場覆蓋,然后對滲濾液進行處理,控制地下水污染、收集和處理有毒有害填埋氣體,在環境與安全監測等工作結束后,將垃圾堆體進行綠化,最終進行園林種植和景觀設置,變“毒土”為“凈土”,變“垃圾場”為生態“綠肺”,實現城市土地循環再利用。該工程為全國的衛生填埋場生態治理提供了借鑒。
聚焦新能源開發,服務光伏風力發電
國家對環境治理的高度重視,使得新能源尤其是太陽能、風力發電迎來巨大機遇。在傳統能源緊張、環境壓力日增的今天,太陽能、風力以其自身無污染、可再生的特點,成為發展前景廣闊的可再生能源。
集團乘著國家發展新能源的東風,進軍光伏、風電等產業,在技術革新引領下,保持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并保持合理增速,促進了能源電力結構調整,為黃土地帶來新生機。
靖邊50兆瓦光伏發電項目占地面積1600余畝,安裝光伏組件21萬多塊,2016年1月16日并網發電,為靖邊產業轉型升級起到積極作用。定邊縣雄風30兆瓦光伏發電項目占地面積約1000畝,首年實際上網電量約為4279.2萬千瓦時,該項目通過國家電網質檢中心質檢,獲評“陜西省模范光伏電站”。
集團還承建了寧夏國博二期等風電項目。其中,山東德州夏津100兆瓦風電場項目,總投資8.3億元。該風電項目與相同發電量的火電項目相比,每年可節約標煤約7萬噸,節約用水約 89萬噸。
集團還把光伏項目延伸到海外市場,負責施工的援巴基斯坦國會大廈太陽能供電項目是中國商務部首個經援國外的光伏項目。該項目啟用后為國會大廈每年節省約1200萬盧比電費,使巴方在清潔、綠色能源利用方面跨出重要一步。
服務城市集中供熱,造就“藍天”工程
呂梁集中供熱項目是呂梁市“藍天”工程、民生工程,從招標、設計到挖坑、埋管,再到暖氣入戶,工期只有3個月。過去周邊34個村的2.7萬多戶村民冬天燒土鍋爐,天空常常“黑云壓頂”。集中供熱全覆蓋后,離石區PM2.5平均濃度比2016年同期下降17.9%。數九寒天,天藍了,空氣好了,家里也暖了,融融的暖意綻放在了離石人民的臉上。
集團參與制定完善的綠色環保工程施工標準和評價規范體系,推廣和使用新型綠色建筑建材,推動建筑廢棄物高效處理和再利用,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和施工工藝綠色化革新,形成自主知識產權。
集團響應黨的號召,堅持創新、綠色、協調、開放、共享發展理念,把生態修復作為主要產業之一,正在進一步構建水環境綜合治理、污泥處理與處置、固廢及資源化等全產業鏈的環境產業。集團建設綠水青山、金山銀山,助力“美麗中國”建設的做法和成績,日益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
編輯:鄭賓 39375816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