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周口市西華縣人民醫院(466600)丁朋舉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2月~2017年1月我院96例進展期胃癌患者,依照治療方案不同分組,各48例,觀察組男27例,女21例,年齡41~66歲,平均(52.85±10.53)歲;對照組男28例,女20例,年齡42~67歲,平均(53.02±10.24)歲;兩組基線資料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開腹全胃切除聯合D2淋巴結清掃術治療,開腹后行胃癌D2淋巴結清掃術,并采用Roux-en-Y吻合術重建消化道。觀察組采用腹腔鏡下全胃切除聯合D2淋巴結清掃術治療,仰臥,臍孔穿刺,建立CO2人工氣腹(12mmHg),置入腹腔鏡及器械,剝離橫結腸系膜前葉、網膜及胰腺被膜后夾斷胃腸膜左血管,切斷脾胃韌帶,清掃脾門區,向上打開胃膈韌帶,自脾門區胰腺上緣逆行剝離,并清掃遠端脾動脈淋巴結;游離右側網膜至結腸肝區,暴露十二指腸球部、胰頭部,自根部夾斷胃網膜右血管,并清掃第6組淋巴結;對十二指腸后緣及下緣進行游離,確保十二指腸動脈充分暴露,并暴露胃右動脈,裸化肝動脈“拐彎處”,使小網膜區、肝門區暴露,切開小網膜囊,清掃12a組淋巴結,沿肝動脈方向剝離,清掃鞘內區域,自根部夾斷胃左靜脈、胃左動脈,清掃第8、9、11p組淋巴結,并與左側脾動脈旁清掃處會合;游離胃后壁,切開肝胃韌帶、膈肌,游離小彎側、賁門部,切斷迷走神經,游離食管下段;于劍突下腹部行切口(6~8cm),切斷十二指腸球部以下部分及食管下段,取出標本后重建消化道。
1.3 觀察指標 ①淋巴結清掃數量、胃腸功能恢復時間。②并發癥發生率。
1.4 統計學處理 通過SPSS21.0分析,以百分比、(±s)表示計數資料、計量資料,行χ2、t檢驗,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1 淋巴結清掃數量、胃腸功能恢復時間 兩組淋巴結清掃數量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觀察組胃腸功能恢復時間較對照組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附表。
2.2 并發癥 術后隨訪半年,觀察組吻合口出血1例、吻合口狹窄1例、切口感染2例;對照組吻合口水腫1例、吻合口出血3例、吻合口狹窄4例、切口感染5例、肺部感染1例。觀察組發癥發生率8.33%(4/48)較對照組29.17%(14/48)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838,P=0.009)。
腹腔鏡能放大視野至4倍以上,視覺效果良好,有利于清除病灶,減少術中出血量,有助于清掃血管鞘內淋巴結,避免
附表 兩組胃腸功能恢復時間、淋巴結清掃數量對比(±s)

附表 兩組胃腸功能恢復時間、淋巴結清掃數量對比(±s)
組別 例數 淋巴結清掃數量(枚) 胃腸功能恢復時間(h)觀察組 48 25.87±3.11 52.23±12.47對照組 48 27.04±3.15 68.29±13.49 t - 1.831 6.057 P - 0.070 0.000
腹腔器官損傷,減少腸粘連、腸梗阻、腸麻痹等并發癥[1]。此外,腹腔鏡下切口相對密閉,有利于縮短臟器暴露時間,同時能有效避免反復機械牽拉胃腸道,促進術后恢復。淋巴轉移是影響患者生存率的重要因素,因此,淋巴結清掃為胃癌根治術核心,而淋巴結清掃數量是治療效果的重要依據。本研究表明,兩組淋巴結清掃數量無明顯差異,提示D2淋巴結清掃聯合腹腔鏡下全胃切除術能達到與開腹根治術相當的治療效果。由于胃部解剖結構較多,淋巴轉移復雜,血供豐富,因此,手術操作者應熟練掌握腹腔鏡操作及淋巴結清掃技能,嚴格規范手術操作流程并遵循腫瘤根治原則的根治范圍,以提高治療效果。校智祥等[2]研究指出,D2淋巴結清掃聯合腹腔鏡下全胃切除術治療進展期胃癌,能有效促進患者術后恢復,減少并發癥,改善預后,且遠期生存率較高。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觀察組胃腸功能恢復時間較對照組短,并發癥發生率較對照組低(P<0.05),提示腹腔鏡下全胃切除聯合D2淋巴結清掃術治療進展期胃癌能有效促進胃腸功能恢復,減少并發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