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軌道展規模很大,參展企業不乏大型跨國公司和很有實力的企業。”2016年,閉館后在一家位于小區內的超市購置奶粉時,收銀員邊解釋限購2盒的原委,邊感慨著來自中國的熱情,“(這一段時間)來的中國人很多!”
每屆德國柏林軌道交通技術展覽會(以下簡稱:柏林軌道展)展期,差不多等同于柏林當地各大商圈的“線下雙11”,就連商場銷售人員都不無感慨地說:來晚了,就都搶沒了!
誠然,“買買買”已經成為了一種標簽,國人在海外的消費能力可見一斑。但更為重要的一點原因在于,作為軌道交通行業首屈一指的世界級盛會,柏林軌道展上的中國元素越發鮮明,到訪的中國客人也自然而然地多了起來。
與此呼應的是中國企業的參展數量。2014年、2016年和2018年的逐年遞增,既間接印證了柏林軌道展的紅火,又直觀證明了中國軌道力量的興旺。
有組數據:根據德國展覽行業協會所做的調查,受訪的25000家歐洲企業中,有80%定期或經常性地參加國內外貿易展覽會,以展示他們的產品和服務。跨國大公司比例甚至高達95%。
有組分析:通過參加展會,買賣雙方可以迅速全面了解各自市場行情。參展商可以借助機會向國內外客戶推銷新產品,推出新品牌,維護老客戶,同時接觸世界各地的新客戶。最終達到宣傳自身品牌,達成商務交易,占領行業市場的目的。
中國軌道交通企業選擇在柏林軌道展出席亮相,導向和初衷也不外乎如此。從參觀、考察、學習,到展示、溝通、分享,中國軌道人在柏林軌道展上的畫像日益多元和豐滿,中國軌道和世界軌道的對接也愈發順暢。

攝影/艾飛祥
蓬勃發展的中國軌道行業,坐擁體量最大的市場空間,卻還孜孜不倦地謀求國際市場的開拓。這也就不難理解,中國軌道企業哪怕是看上去的“小企業”,也要在柏林軌道展露露面,展示一下“肌肉”和智慧。
參展國際專業展會,是需要底氣的。
2016年中國中車在柏林軌道展上的新聞發布會讓我印象深刻。一改傳統印象里的央企風采,中國中車領導站在臺上舉重若輕地講述著他和中國中車在海外市場、在柏林軌道展上的故事,揮灑自如地描繪出中國中車服務世界軌道發展訴求的赤膽雄心。
這是一種“接洋氣”的自信。與之匹配的是中國中車在海外市場的累累碩果,與之呼應的是中國軌道力量在世界舞臺的翩翩起舞。而支撐這一切的,是中國軌道交通行業近年來的埋頭苦干,是中國軌道人自主創新能力的崛起。
然而,我們也必須看到,就參展影響力而言,中國軌道力量依然在路上。
相關數據顯示,在MWC(世界移動通信大會)、CES(國際消費類電子產品展覽會)等國際科技展會中,中國參展企業占到了一半以上,中國企業對于科技、技術的展示走向了國際。相比較起來,2018年柏林軌道展官方發布有超過3000家展商(截至8月8日數據),其中中國展商不足200家。
畢竟是身處極具厚重感的行業。
僅以城市軌道交通行業來看,世界上第一條地鐵于1863年正式開通,100多年后的1969年,中國第一條地鐵線路基本建成通車。時隔百年,方有與世界同行并肩之機緣。然而,進入新世紀尤其是近十年來,中國的城軌交通得以高速穩定發展,很快就實現了追趕超,躋身城軌交通大國之列。
恰是這種“忽如一夜春風來”,讓世界同行艷羨“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同時,也或多或少地懷揣警惕和提防的心理:快速崛起且日益強大的中國軌道力量,會給世界軌道版圖帶來怎樣的沖擊?
這是繞不開也不容繞開的坎兒。
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有云:“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用以形容中國軌道力量崛起之于世界版圖的影響,應該并無過分。
但也要看到,哪怕避世多年,在“具答之”后,也“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隨后一派其樂融融的景象。
質疑和不惑,往往來自于不了解,以及基于不了解的不理解。很多事情,講明白了,彼此都將坦然。
就此而言,柏林軌道展是一個很好的互信平臺。
在會展經濟的四大模式中,德國的“政府推動型”頗為成功。作為全球軌道交通領域規模最大、影響力最廣、最全面的專業盛會,柏林軌道展不但得到了歐洲鐵路工業聯合會、德國鐵路工業協會以及德國地下交通設備學會等專業組織機構的大力支持,而且吸引了交通企業和運營商、生產商和供應商、工程企業、工程師、地質專家、管理部門、專業協會和研究院以及媒體等專業人士齊聚現場。僅以2016年數據來看,超過14萬人的參觀者中有137000人以上為專業觀眾,其比例之高嘆為觀止。
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如此之多的專業觀眾,順理成章地也會以專業的眼光和態度,看待中國軌道力量在柏林軌道展上的表現,并由此來分析和評價中國軌道力量在近年來的突飛猛進。
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軌道交通企業在柏林軌道展上是要下一番功夫的:不僅秀出新產品、好技術,還要拿出新思維、好方案;既做產品又做品牌,既展肌肉又顯智慧。
我們不是不需要標新立異,而是更需要表露一個真實的自我。只有真誠表達,才能高效互通。
很多地方都歡迎來自中國的“買買買”,同時也在抵觸中國的“賣賣賣”。各行各業大多如此,軌道行業也不例外。
現實并不應該被如是解讀。
原鐵道部部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傅志寰曾表示:中國高鐵技術創新的根不在國外,而在中國。在引進之前,我們已經有了自己完整的體系與經驗,尤其是培養了一批人才。我們鐵路機車制造這棵大樹已經長大,且根是牢牢扎在中國的土地上。如今,我國能夠靠自己的骨頭長肉,具備自我造血的創新能力。
誠然,在原始創新方面,我們還存在系統性、基礎性不夠、不充分的問題,但中國軌道力量基于自主創新的快速崛起,已經處在世界先進行列。在此基礎上,中國軌道力量有著強烈意愿與世界同行切磋、交流,用自己的實力和智慧提供優秀可靠的軌道出行解決方案,同時實現更好的提升與發展。
這是雙惠互贏的大格局。
我們需要充分了解海外市場需求,我們需要深入分析國際市場環境,我們要重視溝通和本地化,我們要促成文化融合,而這一切的起點,興許就在于站上每一個國際舞臺,展露我們自信而不失魄力的笑容。
四海一家的“軌道人”,在柏林軌道展的舞臺上,同行共夢,同軌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