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瑩

前些天,20多位老人突然聚集在北京市西城區法院執行局樓下。
“吳法官,您快去看看吧,樓下來了一群老人,是不是您的當事人啊!”執行二庭吳艷茹法官聽到同事的話,急匆匆跑到樓下,還真是她承辦案件的當事人!這種二三十個當事人突然造訪的情景在過去大半年的時間里,頻繁出現在吳法官的工作中。而這一次,讓吳艷茹法官很是感動,他們不是來追問案情,督促執行,而是送來了23面錦旗。
如果不是輕信了一個被吹得天花亂墜的理財項目,這些基本上是退休老人的“投資人”幾乎很難和聽上去“高大上”的企業債權轉讓融資直接聯系在一起。而這個投資理財項目居然是在超市里兜售的,這也為他們日后險些血本無歸的遭遇埋下伏筆。
從2015年開始,這些老人們逛超市時,都看到一家資產管理公司在超市門店里擺攤,宣傳自己的理財產品。
通過老人們提供的宣傳資料,記者了解到,這個理財產品其實是河北一家公司的融資項目,該公司將自己享有的部分債權轉讓給投資人,公司轉讓109 000元的債權,投資人僅需支出10萬元轉讓對價,公司每月再返投資人可得差額1500元,連返6個月,共計9000元。
協議中還約定,投資人可以要求公司對債權進行回購,回購金額就是投資人支付的轉讓款。最后一次支付可得差價時,一并支付轉讓對價的金額。
說白了,投資人相當于花10萬元購買部分債權,每月得1500元利益,半年收益9000元。
資產管理公司宣稱,這個債權投資項目投資期僅半年,年化收益率就達到18%,而且每月分配一次收益,安全有保障。公司全程監督資金使用及去向,專款專用,保證客戶資金安全。還有擔保公司和實體企業提供擔保。
宣傳單上甚至這樣對比:“如果您與我們合作投資100萬,每月收益15 000元,半年收益9萬元,一年收益18萬元。如果您拿200萬買房子每月租金不過5000元而已,而拿200萬投資我們的項目,每月就會收入3萬元。”
有人去過這家負責融資的資產管理公司,辦公地點在金融街,租了一層辦公樓,顯得很有實力。為了證明項目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公司甚至專門租大巴,帶著老人們去河北實地參觀考察。
看上去,這確實是一個穩賺不賠的投資項目。買債權,每月有收益,公司還會無條件回購,都白紙黑字地寫著。而且企業、廠房都親眼見過,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啊。
于是,老人們紛紛拿出老本兒,一對70多歲的老夫妻就簽了11分合同,兩個人投資346萬元。最少的也投了10萬元。

簽訂合同后,老人們也確實收到過返利,為此,有人還專門增加了投資。只是好景不長,利息便不能如期支付了。老人們接到通知說,轉讓債權的公司資金鏈斷裂,本息只能延期支付。
為了討回自己一輩子的積蓄,老人們組建微信群聯合起來,開始維權。
最早提起訴訟的是一位大學退休教師,投資了10萬元,在他的帶動下,老人們紛紛拿起法律的武器。
合同里白紙黑字寫著返利和回購的條款,公司也沒什么可抵賴的。法院審理后認為,債權轉讓協議確實約定投資人可以要求回購,并沒有指定限制條件,而且河北的這家公司也確實存在拖欠可得差額的違約行為,投資人的訴求有理有據。最終,法院判決河北公司回購債權,并支付投資人本金及未支付的可得差額。
雖然審理過程比較順利,但案子判了,公司卻沒有履行判決。艱難的對峙到了執行階段才算剛剛開始。
去年6月,老人們陸續向北京市西城區法院申請執行,案件都匯總到執行二庭吳艷茹法官團隊手中。
49件案子,涉及1300余萬,還沒算利息。比案件壓力更麻煩的是,申請執行之后,老人們三天兩頭來法院詢問進展,二三十人一起,一周平均得來一兩次。
“一輩子的積蓄,都砸在這上面了,眼看著血本無歸,老人們都特別激動。”吳法官說,老人們一開始并不了解執行工作,覺得申請執行了就得拿到錢,不然就是法院不作為。而且,他們一看吳艷茹是個女法官,還擔心她的工作能不能有力度。
年過半百的吳艷茹法官,每次接待全程站著跟幾十個老人對話。其中一位73歲的聾啞老人,每次來法院,吳艷茹都費時費力地跟她筆談。她一方面耐心做老人們的工作,釋法疏導。另一方面,讓老人們選出幾個代表當協調人和法院接洽,更好地貫徹執行意圖,也提高接待效率。
吳法官向老人們承諾,此案執行全程公開透明,希望他們監督、配合,形成合力。看到法院確實在公正執法,老人們不僅接受,而且越來越信任吳法官。

被告方涉及河北的公司、負責融資的公司以及兩家擔保公司,吳法官分別按地址給4家公司寄發執行通知,然后就石沉大海了。再根據老人們提供的電話打過去,也根本沒人接聽。她又查詢幾家公司在京的銀行賬戶、登記車輛和土地房屋線索,仍然一無所獲。失信、限高等懲治手段都上了,可幾家公司連個回音兒都沒有。案件審理時聘請的律師,此時都聯系不上了。
經過調查了解,吳艷茹法官得知,這家河北的企業曾經確實是一個很有基礎的民營企業。而且,在老人們起訴之后,企業還偶爾會給返一些利息。這種種跡象,讓吳艷茹法官始終覺得,執行還有希望。
不是還有工廠嗎,到當地去看看。去年11月9日,吳艷茹法官帶著整個團隊專程趕赴河北宣化和懷來兩地,核實企業財產情況。到當地房屋土地管理部門查詢之后,企業名下有4宗土地和廠房。更幸運的是,這4宗土地之前也被查封了,剛剛解封。
吳法官立即出具司法手續,請房屋土地部門配合又進行了查封凍結。雖說土地是工業用地,以當地的地價水平,能值多少錢、能不能拍賣出去還不好說,但查封了土地和廠房,有財產能夠執行對案件來說總是好的。
接著,一行人來到企業位于宣化的工廠,廠子早已停工,只有一個小伙子看場地,一問三不知。再去懷來的辦公地址一看,也是一派蕭條,廠房里沒有工人,只存了少量產品。
吳法官向企業留守人員發了傳票,讓其向公司負責人轉告,法院已經對企業財產進行了控制。
查封土地如同打蛇打中了七寸。沒過兩天,吳法官和老人們找了半年多都沒找到的企業負責人居然自己找上門來了。

企業負責人一個勁兒向吳法官訴苦,說近年來行業處于轉型升級期,因此實體企業經營舉步維艱。不過,公司負責人也表態,要從一筆占地補償款中拿出一部分來支付欠款,在2018年春節前交到法院。但老人們等到春節,公司卻食言了。
“錢沒到賬,大家都很失望,但我始終認為還有希望。”吳艷茹法官說,她和老人們的想法并不完全一樣,這個企業曾經也是個知名企業,但已負債累累。作為法院,一方面要解決執行案件,一方面也應該支持企業運轉下去。
在查封涉案公司名下土地后,吳法官一直沒有將土地上拍,就是給企業留下一線籌款還錢、繼續運轉的希望。當然,她更不會縱容企業拖著不解決問題。她啟動搖號程序,確定了評估機構,做好了評估拍賣的一切準備。隨后,她將推動拍賣工作的進展通知涉案公司,施加壓力。吳法官放出話來,如果再不盡快履行判決,法院將很快拍賣被查封的土地。
還錢,還是拍地?面對吳艷茹法官的最后通牒,涉案公司籌措了1500萬元,于上個月一次性打到法院賬戶。案款到賬后,法院立即下裁定,將查封的土地解封。
這1500萬意味著,老人們的本金不僅一分未少,連利息都足額支付了。老人們簡直不敢相信這個結果,有要請吳法官吃飯的,有給買水果食品的,都被吳法官拒絕了。
她只是一再叮囑老人們:“吃虧就是因為貪心啊,記住,利益誘惑越大,后面可能越有陷阱。錢終于拿回來了,不容易,一定好好裝自己兜里,再不要盲目投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