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力設備管理協會執行會長 劉斯頡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改革開放的偉大宣示,將中國帶入了一個社會進步、經濟騰飛的嶄新時代。伴隨著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的大發展,中國電力工業設備管理事業取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全國發電設備裝機容量、發電量和電網設備投運規模、供電量均位列世界第一,電力工業設備技術水平和建運管理水平引領世界,中國正由世界第一電力大國邁向世界第一電力強國。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電力工業發生了巨變。為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全國電力行業建造了一大批標志性、引領性的里程碑式電力設備工程,在工程建造領域創下諸多世界之最。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火電從1978年裝機容量不足4000萬千瓦發展到突破11億千瓦,從低效率、高煤耗、重污染到大容量、高參數、綠色高效,從引進、跟隨到世界領先,走過了從追趕時代到引領時代的巨變和跨越。40年,我國建成了世界最大的燃煤發電裝機容量、最全的燃煤發電裝機類型、最高的燃煤機組單機容量、最強的燃煤發電技術,實現了最快速的煤電技術進步和最廣泛的節能提效與改造升級實踐,一大批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火電設備工程相繼建成投運。60千瓦、100萬千瓦超(超)臨界機組已成為我國電力工業主力機組,我國火電機組的參數、性能和產量規模均居世界首位。
上世紀80年代,我國陸續引進了一批先進的發電設備與技術。石橫電廠一期工程是我國首個30萬千瓦燃煤機組電站設備制造與設計技術“雙引進”工程。按照引進技術與國情相結合的原則,該廠由我國西北院與美國EBASCO公司共同設計,由此站在了世界火電技術發展的最前沿;1996年,我國第一臺國產60萬千瓦機組在哈爾濱第三發電廠投入運行,使我國火電單機容量發展到60萬千瓦級,基本接近國際先進水平;2006年11月,我國首臺國產百萬千瓦超超臨界燃煤發電機組華能玉環電廠一號機組正式投入商業運行,標志著我國在燃煤發電領域已經實現了由超臨界到超超臨界技術的大跨越;2014年,世界上火電單機容量最大、參數最高的110萬千瓦超超臨界首臺空冷機組建成投運,該機組成為國內外空冷火電機組最高水平;2015年,世界首臺66萬千瓦超超臨界二次再熱機組江西華能安源電廠1號機組和世界首臺100萬超超臨界二次再熱機組國電泰州電廠3號機組,分別于2015年6月和9月正式建成投運。這兩臺二次再熱機組的發電煤耗、發電效率、環保指標均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2016年,我國首臺66萬千瓦超超臨界二次再熱發電機組華能安源電廠工程創造了3項世界新紀錄,刷新了13項國內紀錄;2017年2月,內蒙古大唐國際托克托發電公司五期工程10號國產66萬千瓦超臨界機組正式投產,至此該公司總裝機容量達到672萬千瓦,成為目前世界上在役最大火力發電廠。
40年來,中國水電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學習、跟跑、并跑到領跑,水電裝機容量和年發電量均位居世界第一。改革開放初期,全國水電總裝機容量和發電量僅為1727萬千瓦和446億千瓦時,而至2017年底這一數字已分別躍升到了3.41億千瓦和1.19萬億千瓦時,分別增長了約20倍和26倍,均已超過了全球水電開發量和發電量的1/4。
上世紀80年代,廣蓄、巖灘、漫灣、隔河巖、水口等水電站“五朵金花”相繼建成;上世紀90年代,五強溪、李家峽、天荒坪抽水蓄能電站開工建設。到2000年底,隨著萬家寨、二灘、小浪底、天生橋、大朝山等一大批水電站相繼建成投產,中國水電裝機容量達7700萬千瓦,居世界第二。
2004年,以公伯峽水電站1號機組投產為標志,全國水電裝機容量突破1億千瓦,居世界第一。2010年,以小灣水電站4號機組為標志,全國水電裝機容量突破2億千瓦。2012年,三峽水電站最后一臺機組投產,以總裝機容量2250千瓦而成為世界最大的水力發電站和清潔能源生產基地。此后,溪洛渡、向家壩、錦屏等一系列巨型水電站相繼開工建成投運,中國在世界水電領域保持了強勁的領先地位。2017年10月,目前世界上在建裝機容量最大的抽水蓄能電站項目河北豐寧抽水蓄能電站上水庫大壩完成填筑封頂,隨之轉序進入大壩混凝土面板施工。到2017年底,我國抽水蓄能電站在運規模2849萬千瓦,在建規模達3871萬千瓦,總裝機容量已居世界第一。截至2017年,全國水力發電裝機總容量為3.41億千瓦,發電量1.1945萬億千瓦時,分別占到全球水電總裝機容量、發電量的26.9%和28.5%。
40年前的改革開放之初,中國核電還只是一張白紙。伴隨著改革開放的大潮,我國核電從零出發,已走上一條以引進吸收技術起步,始終堅持自主創新、打造自主核電技術的發展之路。經過30多年不懈的努力,我國核電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大到強,從適度發展、積極發展到安全高效發展,取得了累累碩果,已經躋身世界核電大國行列。
我國核電起步于上世紀80年代。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秦山30萬千瓦壓水堆核電站于1985年開工、1991年并網發電,實現了我國大陸核電“零”的突破; 1987年開工建設的中法合作大亞灣百萬千瓦壓水堆核電站,作為我國第一座大型商用核電站,開創了利用外資建設大型能源基礎產業項目的新路子。秦山、大亞灣核電站的成功建設為我國核電的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2017年5月,由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中國廣核集團公司聯合自主研發的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全球首推示范工程——福清核電5號機組提前15天順利實現穹頂吊裝。與此同時,國家電投集團公司AP1000三代核電自主化依托項目——三門核電1號機組、海陽核電1號核電機組均通過首次裝料綜合核安全檢查,機組具備了裝料條件,拉開了AP1000三代核電機組建設序幕。
截至2018年7月底,我國大陸在運核電機組39臺,裝機容量3802萬千瓦;2017年核電發電量2474.69億千瓦時;在建核電機組18臺,裝機容量2065萬千瓦,使我國在運、在建核電項目多年保持世界第一。
40年來,中國風電從零起步,從小到大、從弱到強,走過了一條迂回曲折又波瀾壯闊的崛起之路,一大批創全國、全球之最的風電場相繼建成投運。
到上世紀90年代末,全國風電裝機僅有30多萬千瓦。而到了2008年達到1220千瓦,2010年時全國風電裝機達到4400萬千瓦,2012年全國風電裝機突破6000萬千瓦,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第一風電大國。2015年2月,中國風電迎來新的里程碑——并網風電裝機容量首次突破1億千瓦,成為繼火電、水電之后的第三大電源;2018年7月,亞洲裝機容量最大的海上風電場——國家電投濱海海上風電二期項目第100臺風機順利實現并網。該項目面積120平方公里,共有100臺4兆瓦風機,年均發電量10億千瓦時,可滿足4萬戶普通家庭全年用電需求;2017年9月,由長江三峽集團公司和福能集團公司投資興建的福清興化灣海上風電場一期工程,裝機規模77.4千瓦,全部建成后將成為世界首個國際化大功率海上風電實驗風場。
截至2017年底,全國風電累計裝機容量達164GW。目前,我國風電設備自主研發制造能力經過40年來的發展,風電機組總機設計及零部件制造技術已經成熟,1.5兆瓦、2.0兆瓦風電機組的生產能力充足,3兆瓦風電機組已形成批量生產,5至6兆瓦風電機組已投入運行。
對能源發展來說,光伏發電具有重大而長遠的戰略意義。40年來,我國光伏發電同樣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大到強的飛躍發展。在光伏發電方面,國家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支持與對技術開發的投入,使“十二五”光伏發電的增長維持在2000年以來的年均40%的速度以上。從“十二五”開始,光伏發電從邊遠獨立供電走向城鎮,走向并網。
1983年,我國第一座光伏發電站在甘肅蘭州建成發電,開啟了中國光伏發電的新紀元;全球最大的水光互補并網光伏項目龍羊峽水光互補二期53萬千瓦并網光伏電站,于2014年8月在青海共和光伏園區開工建設,填補了世界上大規模水光互補并網運行的空白。
2017年8月,國家電投集團公司黃河公司青海海南州光伏生態發電產業園區100兆瓦地面光伏電站并網,成為全球規模最大、水光互補技術最先進的百兆瓦國家級光伏發電實證基地,并進入了“千萬千瓦”里程碑式的發展階段,在世界上具有先進示范效應;2017年7月開工建設的安徽淮南裝機150兆瓦水面漂浮光伏電站,全部建成后發電量1.5億千瓦時,是全球最大的水面漂浮式光伏電站。
截至2017年底,全國光伏發電裝機達到1.3億千瓦,其中,光伏電站10059萬千瓦,分布式光伏2966萬千瓦。目前,我國新能源發電裝機占全國發電總裝機容量的30%,發電量占20%。全國風電、光伏發電裝機容量、發電量穩居世界第一。
40年來,我國電網設備投運規模和設備技術水平實現了歷史性跨越。改革開放之初的1978年,全國220千伏輸電線路僅為2.3萬千米,變電容量僅為2528萬千伏安。我國于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500千伏超高壓線路建設。從1986年開始,我國將特高壓輸電技術研究連續列入國家“七五”、“八五”和“十五”科技攻關計劃,為特高壓技術研究積累了寶貴經驗。1989年出現±500千伏,2005年出現750千伏,2009年建成投運第一條1000千伏特高壓輸電線路(晉東南—荊門),使我國電網進入特高壓時代;2010年建成投運兩條±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線路(云廣、向上),我國又迎來特高壓交直流混聯電網時代。
“特高壓±800千伏直流輸電工程”項目啟動前,我國最高電壓等級為±500千伏,許多技術還要從國外引進,一些關鍵技術掌握在別人手中。經過不懈的探索,我國特高壓輸變電裝備技術領域研制成果喜人。目前特高壓交直流設備國產化率均超過90%,打破了歐美發達國家在國際市場的壟斷地位。2014年7月,國家電網公司中標巴西美麗山水電特高壓直流送出項目,標志著我國特高壓輸電技術“走出去”取得重大突破,將帶動我國自主研制的特高壓變壓器、開關、高抗、串補等全部關鍵設備,成功應用于巴西大型水電送出工程項目。
從±500千伏提高到±800千伏,電壓等級提高1.6倍,國外也沒有做過。目前正在建設的±1100千伏新疆準東—安徽皖南特高壓直流輸電線路(3324千米),年底將建成投運,屆時將再創紀錄。
到2017年底,我國35千伏級以上輸電線路長度已達到182.6萬千米,變電設備容量已達到66.3億千伏安,分別是1978年的7.9倍和52.6倍;220千伏及以上輸電線路長達到68.8萬千米,變電設備容量攀升到37.3億千伏安,分別增長了29倍和147倍。電網建設保證了新增17億千瓦電源并網,滿足了新增6萬億千瓦時的電量需求,支撐了社會經濟快速發展,服務人口位居世界首位。
全國聯網范圍也在不斷拓展。改革開放之初,我國電網主要以相對孤立的省級電網、城市電網為主,省份之間的聯系很少,并且很多地區沒有電網覆蓋。1979年,結合我國能源資源稟賦與用電負荷中心逆向分布的國情,國家先后明確了電力工業發展要走聯網道路,要走“西電東送”道路。1989年,我國第一條±500千伏葛滬直流輸電線路將相距約2000千米的四川與上海聯系到一起,拉開了跨區聯網的序幕。2011年11月,隨著青藏±400千伏聯網工程的投運,除臺灣外,全國聯網格局基本形成,資源配置能力在世界首屈一指。有關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全國跨區輸電能力達到1.3億千瓦。其中,交直流聯網跨區輸送能力超過1.1億千瓦,點對網跨區輸送能力1334萬千瓦。2017年全國跨區輸送電量4236億千瓦時,省間輸出電量11300億千瓦時。
電力設備是電力企業核心資產,無論電力安全生產還是提質增效,都要通過一臺臺電力設備的安全高效運行來實現。夯實電力企業設備管理基礎,變革電力設備管理觀念,優化電力設備管理方式,是實現電力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支撐和原動力。
改革開放是一個全面變革過程,對于企業來說,是管理理念、管理機制、管理模式、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不斷創新和突破的過程。中國電力工業取得的重大成就,建立在電力設備管理取得重大突破的基礎之上。在不斷實踐的過程中,電力行業各企業在變革創新、優化設備運維管理方式上不斷取得了突破性成效。
上世紀80年代末至2002年,為提升電力企業現代化管理水平,全國電力行業開展了以整治設備為核心的達標創一流活動,全面提升了電力企業設備健康水平,極大的推進了電力企業設備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大幅提升。從1993年至2002年10年間,全國電力行業創建了兩個國際一流火電廠、5個國際一流供電企業、7個一流省級電力公司、89個一流火電企業、20個一流水電企業、125個一流供電企業、5個一流超高壓輸變電企業、26個一流調度機構、13個一流電力設計企業、17個一流電力科研院。
全國電力企業積極開展設備資產全壽命周期管理的探索研究和應用,以“全壽命”的理念統籌設備管理各階段的工作,初步形成了設備資產全壽命周期管理的氛圍,并建立了相應的管理標準規范。
各電力企業開展精益化運行管控,以價值、效率的思維,注重提升設備管理綜合效率?!笆濉币詠?,各火電企業適應電力市場新要求,優化創新電力設備管理方式、模式。比如為降低發電成本,普遍深化開展了配煤摻燒,潛心探索摻燒技術,優化摻配方案,拓展摻配范圍,摻燒比例由起初的20~30%,提高到了目前的50%以上,并較好地保持了機組的安全平穩運行,取得顯著的經濟效益,為扭虧增盈做出了積極貢獻。
適應社會經濟和電力工業發展新形勢、新要求,全國電力企業樹立“三全”(全過程、全壽命、全人員)、“四化”(標準化、專業化、精益化、信息化)設備管理理念,進一步提高了電力企業設備管理工作綜合績效,機組等效可用系數、機組供電煤耗、大型水電機組效率、核電機組能力因子、電網綜合電壓合格率、供電可靠率等設備運行技術經濟指標全面大幅提升,眾多運行指標接近或居世界先進水平。
2017年,全國電力行業設備運維管理工作在面對諸多不利條件的形勢下,勇于擔當,積極作為,創新管理,運用現代設備運維檢修管理新理念、新方式、新技術,集約優化設備運維檢修管理方式,設備運行經濟技術指標保持了持續提升,探索出了眾多電力設備運維檢修新模式、新手段、新亮點,為電力企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綠色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全年全國發電機組等效可用系數為94.12%,主設備非停率0.266次/臺年,主設備完好率99.82%,主設備一類率100%。我國核電始終保持了良好的運行記錄,從未發生國際核事件分級(INES)二級及以上的運行事件,與世界核電運營者協會(WANO)規定的性能指標對照,在全球400多臺運行機組中,我國運行機組80%的指標優于中值水平,70%達到先進值,與美國核電機組水平相當,且整體安全指標逐年提升。
各電力企業大膽借鑒、廣泛吸收、勇于突破,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電力設備檢修管理模式和先進經驗。比如發電企業的設備點檢定修模式、電網企業的設備狀態檢修模式、國家電網公司的設備智能運檢模式、南方電網公司的設備管理提升“結對攻堅”模式和“設備主人”模式、中國華能集團公司的設備技術監督“三化”模式、中國大唐集團公司“手冊式”隱患排查治理模式、中國華電集團公司的設備優化檢修管理模式和精密檢修模式、國家能源投資集團公司的設備檢修質量督導模式、國家電力投資集團公司的設備遠程監控模式、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的“ERDB”系統管理模式、中國廣核集團公司的關鍵敏感設備管理模式、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的區控自檢管理模式、華潤電力公司的設備健康尋優系統模式等。這些電力設備管理模式大力提升了電力設備運檢水平。比如,國家電網公司運檢部按照公司“大力推進設備運維檢修信息化、智能化、精益化管理”要求,近年來對推進電網設備智能運檢作了積極而富有成效的探索,公司運檢部成功開發的電網設備運檢智能化分析管理系統已于2017年1月正式上線。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電力行業持續致力于發輸電技術以及污染物控制技術的創新發展。目前,煤電機組發電效率、資源利用水平、污染物排放控制水平、二氧化碳排放控制水平等均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電力能效水平持續提高。1978年全國供電煤耗471克/千瓦時,電網線損率為9.64%,廠用電率6.61%。改革開放以來,受技術進步,大容量、高參數機組占比提升和煤電改造升級等多因素影響,供電標準煤耗持續下降。截至2017年底,全國6000千瓦及以上火電廠供電標準煤耗309克/千瓦時,比1978年降低162克/千瓦時,煤電機組供電煤耗水平持續保持世界先進水平;電網線損率6.48%,比1978年降低3.16個百分點,居同等供電負荷密度國家先進水平;全國6000千瓦及以上電廠廠用電率4.8%,比1978年降低1.81個百分點。2015年,申能的外三發電廠供電煤耗降至251克/千瓦時,創全球火電廠供電煤耗最低水平。
電力排放績效顯著優化。適應全球嚴苛的環保約束,全國發電企業開展了如火如荼的煤電機組超低排放改造,大幅度減少了火電污染物排放,使我國煤電機組排放指標躍居世界先進水平,形成世界最高效的清潔煤電機組。2017年,全國電力煙塵、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別約為26萬噸、120萬噸和114萬噸,分別比1990年下降336萬噸、297萬噸和114.7萬噸,在全國火電裝機大幅增長的情況下,污染物總排放量顯著下降。目前,全國單位火電發電量煙塵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別為0.06、0.26和0.25克/千瓦時,已處于世界先進水平。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火電機組碳排放強度不斷下降,2017年,全中單位火電發電量二氧化碳排放約844克/千瓦時,比2005年下降19.5%。2006~2017年的10年間,通過發展非化石能源、降低供電煤耗和線損率等措施,電力行業累計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113億噸,有效減緩了電力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增長。中國以卓著的成效為全球燃煤發電減排貢獻出了“中國方案”和“中國技術”。
無論是電力規模的擴大,還是電力設備素質的提高,背后都離不開電力裝備技術的發展。40年來,中國走出了一條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技術進步之路,使電力裝備水平不斷提升。目前我國多項自主關鍵技術還躍居國際領先水平。
在火電設備技術方面,相關設備技術研發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超超臨界機組實現自主開發,大型循環流化床發電、大型IGCC、大型褐煤鍋爐已具備自主開發能力,二氧化碳利用技術研發和二氧化碳封存示范工程順利推進;燃氣輪機設計體系基本建立,初溫和效率進一步提升,天然氣分布式發電開始投入應用;燃煤耦合生物質發電技術已在2017年開展試點工作。電力設備技術創新成果的不斷涌現,成為我國火電結構調整和技術升級的物質前提。
可再生能源發電領域,水電、光伏、風電、核電,產業化技術和關鍵設備已與世界發展同步,有些領域甚至領跑。中國水電工程技術挺進到世界一流,特別是在核心的壩工技術和水電設備研制領域,形成了規劃、設計、施工、裝備制造、運行維護等全產業鏈高水平整合能力;風電已經形成了大容量風電機組整機設計體系和較完整的風電裝備制造技術體系;規?;夥_發利用技術取得重要進展;核電已經從最初的完全靠技術引進,到如今以福清5號機組和防城港3號機組為代表的“華龍一號”三代核電技術自主研發和應用走在世界前列,四代核電技術、模塊化小型堆、海洋核動力平臺、先進核燃料與循環技術取得突破,可控核聚變技術得到持續發展。
電網技術水平已居于國際前列。掌握了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長距離、大容量、低損耗的特高壓輸電技術,我們運行著全球最大的電網,使之成為我國大范圍資源優化配置的重要手段。電網的總體裝備和運維水平處于國際前列。特高壓輸電技術處于引領地位,掌握了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和±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關鍵技術。已建成多個柔性直流輸電工程,智能變電站全面推廣,電動汽車、分布式電源的靈活接入取得重要進展,電力電子器件、儲能技術、超導輸電獲得長足進步。
前沿數字技術與電力技術的融合正在成為新的科技創新方向。當前,發電技術、電網技術與信息技術的融合不斷深化,大數據、移動通信、物聯網、云計算等前沿數字技術與電力技術的融合正在成為新的科技創新方向,以互聯網融合關鍵技術應用為代表的電力生產走向智能化。我國已開展新能源微電網、“互聯網+”智慧能源、新型儲能電站等示范項目建設,正在推動能源互聯網新技術、新模式和新業態的興起。
目前,我國特高壓輸變電關鍵設備國產化率達100%;智能電網已有60項關鍵設備研制成功;超超臨界百萬千瓦火電機組國產化率達100% ;百萬千瓦級核電機組實現了自主設計、自主制造;大型風電設備已實現完全國產化;我國二代改進型壓水堆核電站設備國產化能力達80%以上 ;國家CAP1000技術標準化、系列化的壓水堆核電機組示范項目福建寧德核電站,關鍵核電設備綜合國產化率達80%以上;核電控制系統、鋯管、蒸發器、U型管、核級閥門、應急電源等一批關鍵核電設備已實現了國產化。
隨著我國電力行業一大批世界首臺(套)重大電力設備工程依托項目的投運和相關技術標準、技術路線的確定,也為我國電力裝備制造業走向國內、國際市場搭建了平臺,帶動了電力設備制造業快速發展和產業升級,推進“中國制造2025”快步開疆擴土、深耕向前,提高了我國電力裝備制造領域在國際上的話語權和影響力。火電設備、核電設備、水電設備和特高壓設備已成為我國電力企業與電力設備制造企業攜手走向世界的“金色名片”。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電力工業發展也隨之進入了新時代。其基本特征:在組織架構形態上,由單一電力生產企業轉向綜合能源服務企業;在電源結構形態上,由化石能源主導轉向清潔能源主導過渡;在電網系統形態上,由大電網主導轉向互聯主干電網與區域配電網、分布式多能互補微網混合形式的新一代電力系統;在經濟增長形態上,由追求電力資產發展規模轉向追求電力資產發展質量;在發展方式形態上,由注重生產要素驅動轉向設備技術與管理方式集成創新驅動;在生產運維方式形態上,由人工化轉向智能化、智慧化、數字化、互聯化;在創效增值形態上,由粗放型轉向精益型;在資源利用形態上,由立足自有資源、獨享資源轉向共建資源、共享資源、整合優化資源配置。
當前,世界能源電力發展方式都在發生深刻變化,電力工業領域正處于大變革、大調整、大創新時期。我國已進入了以高比例可再生能源電力系統、高比例電力電子設備電力系統、多能互補的綜合能源電力系統、信息物理融合的智能電力系統為特征的新一代電力系統。這對于作為電力設備管理工作理念、模式、方式、手段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我們要把推動高質量發展作為做好電力設備管理工作的總邏輯、總思路、總目標、總要求,加快制定形成一套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電力設備管理指標體系、標準規范體系、專業管理體系、精益管理體系、績效評價體系、信息化支撐體系、資源共享體系,確保電力設備資產保值增值,為加快推進電力企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安全高效運行提供堅實支撐和保障。面對新時代、新命,電力行業設備管理工作應在以下方面有新舉措、新作為。
實現電力發展轉型,首先是思想上轉型。當前首位的是深學篤行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五大”發展理念、高質量發展觀、推進能源革命、供給側改革、生態文明、大數據互聯網建設等重要論述,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這些重要論述的核心要義和豐富深厚內涵,自覺地轉變一切與推動高質量發展這一總思維邏輯不相適應的傳統觀念和思維定勢,破除有悖于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弊端和管理壁壘,為推動電力企業高質量發展營造出改革開放、變革創新、轉型發展、提質增效的濃厚氛圍。
隨著能源革命給能源體制、能源生產、能源消費、能源供給、能源技術的全面推進,電力需求乏力、發電產能過剩、發電競價上網、大用戶直供、分布式發電、微電網、智能電網、電動汽車、用戶儲能、需求系統響應和能源互聯網等各種新情況、新問題、新業態不斷出現,使電力行業正經歷著一場前所未有的市場變革洗禮和復雜運營環境的重圍。在面臨諸多新挑戰面前,我們唯有打破傳統思維定勢,重塑思想觀念、管理理念、思維模式,以筑實邁入新時代電力設備管理工作思想根基。
重塑心態。心態決定生態,良好的心態是開啟正能量之門的金鑰匙。電力市場需求下行壓力加大,電力體制改革深度推進等一系列利益格局的調整,給電力企業運營管理帶來了劇烈震蕩。比如煤電這個昔日的“電老大”,隨著產能過剩、煤價企高、環保嚴苛等多重擠壓,如今已是“歡顏不在”,即使以前滿發的核電、水電,如今也難逃“棄核、棄水”的厄運,而隨著售電側放開、發用電計劃放開、大用戶直供、分布式能源用戶、增量配電等電力市場體制改革的推進,使得電網企業“一網獨大”的時光不再,電網企業經營亦將“壓力山大”。發供電企業在電力市場變化的巨大反差面前,都需要從推進能源生產和能源消費革命的大格局、大趨勢來重塑我們的心態,充分認識推行綠色低碳發展和推進發電側競爭、售電側放開等電力市場化改革的客觀趨勢和重要意義,自覺置身于電力改革大潮之中,以積極的心態看待電力產能過剩、發供電設備利用效率降低、發電側競爭和售電側放開等市場變動因素,主動適應,勇于應對。
重塑理念。要適應電力市場變化的新形勢、新要求,變革電力設備管理工作一切不合時宜的傳統觀念。當今世界能源革命的一個顯著特征是智慧密集型而非物質密集型,提高能源效率主要靠智慧型管理來實現,而過去我們在電力建設與運維工作中注重追求和依賴實物的投入。因此,在謀劃電力設備管理工作開展上,要運用設備管理信息型、智慧型理念,大力推進設備管理信息化、網絡化、智能化,使電力設備管理工作全方位、全專業、全壽命的融合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智慧資源,以提高電力企業設備管理工作效率效益。
重塑思維。一是市場化思維。隨著電力市場化改革的全面深度推進和電力市場產能過剩,要以市場化思維抓設備管理工作,建立設備管理服務于電力市場需求的運維管理模式,按照市場需求和市場變化,優化相對應的設備運維方式,有效控制設備運維成本。二是互聯網思維。現今是傳統產業全面觸網和發展智慧經濟模式時代。在互聯網融入實體經濟條件下,能源生產和能源消費模式發生了重大變化。隨著信息網絡技術迅猛發展和移動智能終端廣泛普及,互聯網以其泛在、連接、智能、普惠、分享等突出優勢,有力地推動了互聯網與傳統經濟的深度融合,并已經成為創新發展新領域、普惠服務新平臺、信息分享新渠道?,F今無論是“互聯網+智慧能源”、“能源互聯網+智慧能源”發展模式的應用,還是電力工程建設、電力生產運維等各環節與現代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無不體現了互聯網對電力產業各個領域的廣泛滲透。因此,應積極運用互聯網理念與技術統籌開展設備管理工作,實現設備狀態信息的歸集、篩選、監控和早期預警防控,以及在線設備故障運程診斷和運行方式遠程優化指導等網信化。三是分享思維。分享是一種境界,更是一種資源。分享已生發成一種新興的分享經濟模式,并已經成為國際共識。分享經濟通過高效利用海量資源,達到供需多方有效鏈接、互通有無、調劑余缺、資源互補,形成“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交互模式。相互分享設備管理信息資源,形成行業設備管理信息資源交互化的良好環境,實現電力設備管理資源效益最大化。
持續優化設備運維方式,是提升電力企業設備管理效率效益的關鍵所系。在優化設備運維方式方面我們永遠在路上,只有進行時,沒有完結時。優化設備運維方式,其目標是建立與保證電力安全、經濟、環保運行相適應的設備運維管理體系,始終把提高設備運行效率效益作為優化運維方式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在保安全、搶電量、降能耗、控成本、增效益、減排量等方面花力氣下功夫。
一是要把優化運維方式作為電力設備管理工作的長效機制持續推進,制訂設備優化運維的規劃和實施方案,有目標分步驟實施。完善優化運維的機制、制度、標準、流程,加強相關業務部門的協調溝通,形成優化設備運維的合力。要不斷總結、探索設備優化運維成果,并將優化運維經驗、成果進行提煉,固化為可復制推廣的標準、流程,全面提升電力企業設備優化運維水平,從而使電力企業設備運維管理理念更加科學、管理機制更加高效、管理方式更加優化、管理手段更加先進、管理流程更加集約。
二是要把創新作為優化運維的驅動,在組織架構、管理模式、業務流程、設備技術上尋求突破性變革創新。要推行大運行、大檢修、運維一體等設備運維組織體系的構建,深化推行點檢定修、狀態檢修、社會化檢修以及專業化檢修、工廠化檢修、外包檢修等檢修模式,進一步提高設備檢修質量與效率。
三是要堅持“預防為主”的設備管理方針,全面開展設備狀態監測和狀態分析評價。各電力企業爭取用兩年時間,對在役設備全面進行一次狀態分析評價,摸清每臺設備的健康狀況,全面加強設備狀態劣化分析和管控,以及時做好設備安全風險的防范。要適應電網設備投運規模加大和設備精益化管理的需要,建立設備狀態遠程診斷等設備狀態監測平臺,以適應和支撐大運行、大檢修體系建設,為設備運維管理提供多維度、全方位的決策支持,增強設備運維檢修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做到“不欠修”、“不過修”。
四是要推行燃煤機組整體優化工作。堅持“整體優化,綜合治理”的技術路線,對機組運行狀況進行全面診斷、分析,查清影響機組能耗和發電效率的問題,制訂“機、爐、電”有效的可行的優化調整改造方案,最大限度挖掘機組整體節能潛力。同時,要兼顧環保要求與機組效率的平衡關系,保證機組綜合效益的最大。
五是要推行輸電線路直升機、無人機和人工巡檢三位一體協同巡檢模式,以及加大現代巡檢設備技術的推廣應用,以滿足開展線路設備常規巡視、狀態巡視、災情普查、應急搶修的需要,全面提高線路設備巡檢效率和質量,減少線路人工巡檢的工作量和安全風險。
六是要開展區域智能電網集成技術應用示范,研究發輸配用互動運行模式和智能調度等關鍵技術,開展蓄冷、蓄熱等動態可調節負荷技術的負荷管理,使用能負荷特性與新能源電力特性相匹配。建立發電與輸配用電間的互動運行模式,提高發輸配用互動運行關鍵技術水平,探索智能電網運營的商業模式。
七是要進一步構建體系完善、數據完整、功能完備的電力生產管理信息系統,以實現設備運維信息全方位采集、設備狀態全天候監控、運檢作業全過程管控。要重視互聯網技術在電力設備管理過程中的融合應用,形成傳遞便捷、高效、集成的運維信息網絡。
八是要進一步規范和優化全過程技術監督工作,健全各專業、全過程技術監督體系和機制,不斷拓展技術監督手段和覆蓋范圍,形成技術監督自查與系統互查、行業督查的長效機制,不斷提升各專業技術監督管理水平。各電科院要構建技術監督支持體系,完善技術監督支持手段,提升技術監督支持能力,為轄內受托電力企業提供技術監督支撐與保障。
九是要積極探索新能源設備的運維管理。在建立生態文明的減排目標壓力下,我國新能源將迎來一輪發展高潮,新能源將從替補走向替代。同時,風電、光優發電等新能源間歇性、不連續性等電源特性,在客觀上加大了電網控制和設備運維的難度。因此,電力設備管理工作要站在這場“能源生產革命”的最前列,積極探索風電、光伏電等新能源設備運維管理經驗,加快新能源設備運維人員的培育,為新能源的強勁發展保駕護航。
管理的最高境界是“無為而治”。管理的“無為”必須建立在制度的“有上”基礎之上。要切實把制度、標準、流程化為員工的自主行為,而健全完善制度、標準是保證制度、標準有效執行的前提。一是要完善標準化法規制度,開展標準實施效果評價;二是全面清理和修訂現行國家、行業、地方標準,在涉及公共利益的健康、安全、環保等領域建立強制化國家標準;三是要制定發布市場和創新需要的團體、行業標準;四是要提高標準化國際化水平,努力使我國標準在國際上立得住、有權威。要按照國家提出的標準管理要求和推行標準化管理新趨勢,按照簡化、統一、協調、全過程和最優化的標準化建設旨義,對現有設備管理標準體系進行梳理完善,使各類標準合規合法和合乎實際要求,提高各類標準質量和覆蓋面,以做到技術標準全業務覆蓋、管理標準全流程覆蓋、工作標準全崗位覆蓋。要針對電力建設與電力生產可復制性強、同質度高等特點,統一制定一批設備運維和工程建設標準、流程,以規范員工作業行為,避免作業疏漏,保證作業質量、效率。隨著我國電力標準在國際上的認可度和影響力也日益增強,一些特高壓輸變電建運標準和大容量、高參數、超臨界機組的建運標準已經成為國際標準。對此,我們要有建立電力標準自信,不斷推進各類電力標準與國際接軌。本協會將在國家標準管理部門的支持下,加強與國際標準組織的溝通合作,把我們一些成熟的標準推向世界,讓更多的中國電力標準成為國際認同的標準,使中國電力標準走向世界。
信息就是安全,信息就是效率,信息就是財富。對于處在大數據時代又具有同質化生產特性的電力行業來說,加強行業建運信息互通互聯、交流共享,顯得十分重要和迫切。雖然我們各大電力集團都具有一定的信息體量,但與全行業信息體量相比仍存在局限性。目前,由于電力行業設備管理工作尚未形成全行業的信息交流共享機制,以致信息不對稱,一些好的電力設備管理經驗、技術成果未能在全行業得以挖掘和推廣,一些本該可以避免的同類型、家族式設備事故也因信息不對稱而時有發生。據統計,全國電力行業因設備管理信息不對稱每年造成的設備事故直接經濟損失數億元。在當下電力企業千方百計降成本、增效益的攻堅戰中,切實解決設備管理信息不對稱問題,是當前一件不用花什么錢就能產生巨大經濟效益的實事。對此,近年來基層電力企業對加強電力行業建運信息溝通交流呼聲猶強,一些電力集團也建議本協會建立電力行業設備管理信息交流機制與平臺。因此,非常有必要建立電力行業設備管理信息交流共享機制,搭建起設備管理信息交流共享平臺。
在破解電力行業信息不對稱這個問題上,要從“獨享經濟”觀念向“共享經濟”觀念轉變?!肮蚕斫洕笔切鲁B下求解“新矛盾”的一把鑰匙,也是我國經濟由高速度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體現,是優化資源有效配置的有效途徑,是支撐我國經濟增長、社會發展的新動能。
電力行業是一個同質生產程度非常高的行業,推行“共享經濟”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在進入新時代后,電力行業在推進“共享經濟”上要有新氣象,多些協同作戰,少些單打獨斗,共同把“共享經濟”這本經用好。當然,我們還應該有一套推動“共享經濟”形成的機制。比如說某企業投入人力、物力新創造了一項管理模式或一項技術成果拿出來大家共享,這種共享應該是一種有償的共享,不然這種“共享經濟”就會失去生命力。值得要特別一提的是,過去咱們生產經營效益好,什么都好說,用不用好“共享經濟”理念也無妨。而在現今降本扭虧任務這么艱巨嚴峻的形勢下,如果我們還是老觀念,還是按老套路,眼睜睜地放著能提質增效、能降本扭虧的“共享經濟”路子不走,就是不合時宜的觀念。因此,電力行業要形成共享信息的共識,齊心協力打造交流順暢、傳遞及時、數據準確的信息共享平臺。目前,中國電力設備管理協會正在加快構建全國電力行業設備管理大數據公共服務平臺,建成運行后將為電力行業設備管理工作信息交流共享提供有力支撐。
要基于推動高質量發展要求和電力設備全壽命周期管理理念,全面構建現代化電力企業設備管理體系。一是構建電力企業設備管理經濟技術指標體系,讓電力企業干有目標、比有標桿;二是構建電力企業設備管理“三大標準體系”,以標準引領,做到標準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全專業、全方位、全崗位覆蓋;三是構建電力管理設備創新體系,以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形成國家、行業、集團、基層企業“四位一體”創新體系;四是構建電力設備管理大數據應用體系,以打造“共享經濟”,推動行業設備管理信息互聯互通共享;五是構建電力設備技術狀態診斷分析評價體系,以掌控設備健康狀態,為推進設備狀態檢修決策提供技術支撐;六是構建電力設備供應商信用評價體系,以規范設備市場信用秩序,形成“守信者一路暢通,失信者寸步難行”,促進電力設備供應商、技術服務商提升產品和服務質量;七是構建電力設備管理智庫支撐體系,以集聚全行業的設備管理智慧、力量,為電力企業設備管理提供高水準的專業咨詢服務;八是構建電力設備管理攻關協作體系,推進電力設備技術協同功關;九是構建電力設備制造質量提升體系,以完善提升電力設備性能、質量,滿足電力用戶要求,推進電力設備自主化創新、國產化運用;十是構建電力設備管理國際交流合作體系,以促進“走出去”、“引進來”,緊跟國際趨勢,開擴國際視野,利用國際資源。十一是構建電力設備管理信息傳播體系,依托協會會刊《電力設備管理》雜志(國內統一刊號:CN10-1454/TM)、中國電力設備管理協會網站、中國電力設備管理協會微信公眾號等電力多媒體,向國內外傳播我國電力設備管理先進經驗、先進典型、先進人物、先進技術、先進工藝等行業信息,講好中國電力設備管理故事,傳播中國電力設備管理理念、模式、標準,彰顯中國電力設備管理成就,加強國際交流合作,提升中國電力設備管理在國際電力界的話語權、影響力和美譽度。新時代承載新使命,新使命開啟新征程。改革開放40年成就輝煌,改革開放新時代任重道遠。中國電力工業設備管理工作要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以新定位、新理念、新思維適應電力新時代、新要求,改革創新,銳力實干,不斷提升中國電力設備管理標準化、專業化、精益化、信息化水平,為電力工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綠色發展提供堅強支撐保障,全力為助推我國由世界第一電力大國邁向世界第一電力強國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