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劍夫 羅敏
清晨的瀘州,朝陽斜照在江面上,長江與沱江浩蕩逶迤,這座四川南大門港口城市開始了一天的忙碌。伴著35℃的高溫,創業創新者們的活力與干勁升溫。
中國(四川)自貿試驗區川南臨港片區(以下簡稱川南臨港片區)綜合服務大廳內,前來辦理企業事務的人絡繹不絕。空氣中感受到“自由貿易”的活力與脈動。
走進四樓管委會辦公區,工作人員忙得不可開交。自貿試驗區“落子”瀘州,建立適配“新常態”的政府機制是當務之急,而連軸轉的工作節奏也成了管理者的常態。“當下迫切要做的就是創新適應本地的新規則,培育肥沃的土壤,讓企業來了就能生根、開花、結果。”川南臨港片區口岸工作局局長朱秋潤在午休間隙接受采訪時說道。
行政做減法 市場增活力
對企業而言,商機稍縱即逝。良好的營商環境就是幫助企業節省時間、提升效率。可以說,行政效率直接影響著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如何通過優化行政審批效率提升企業經營效率是川南臨港片區一直在思考的問題。今年4月,“企業開辦小時清單制”在片區全面推行,將企業開辦時限由原來的平均5個工作日,壓縮至2.25個工作日內。列入企業開辦小時清單的33個事項中,最長的6小時辦結,最短的1小時辦結。對比全國,企業開辦完結平均耗時在20個工作日。
這一點,瀘州海蠣子跨境電子商務公司的楊婷感觸頗深:“以往辦理進口非特殊用途化妝品備案至少需要提前1年,各種資質審驗、質量安全檢驗流程走下來,往往錯失了市場,還占用了不少人力成本。現在只要資料準備齊全,1個月時間就能完成通關備案。”
在綜合服務大廳內,電子大屏上滾動顯示著企業實時辦理情況:某商貿公司辦理公司備案,用時33分鐘;某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辦理建議注銷,用時45分鐘;某酒業有限公司辦理公司變更登記,用時52分鐘……從開辦至今,川南臨港片區已有972家企業通過“小時清單制”完成登記。
這樣的制度創新在川南臨港片區比比皆是。通過實施優化營商環境三年行動,川南臨港片區建成行政審批“單一窗口”,集中辦理行政許可371項,實現“二十四證合一”、161項“一章辦結”、158項“只跑一次”、15項“一次都不用跑”,審批效率提高80%。
然而,中間環節的減少和辦事流程的壓縮,也讓具體從事行政審批的人員和部門感到“壓力山大”。為此,2018年8月,川南臨港片區發布了第一批74項改革創新事項容錯糾錯清單,涉及15個單位和部門,也算給工作人員吃下“定心丸”。
川南臨港片區紀工委副書記何錫華表示,制定出臺容錯糾錯工作指引,就是要給改革者“松綁”,讓他們在自貿“試驗田”里大膽試驗。
在這樣的機制下,讓干部少了顧慮,輕裝上陣,更加積極投身于改革試驗。
通關快捷化 彰顯吸聚力
一年多來,川南臨港片區在口岸便捷通關方面,推出“江上申報、到港直放”“原產地簽證清單管理”“電子巡航+電子報港”“口岸查驗多方協同服務”等口岸通關高效服務模式。
“我們希望盡可能地把各環節中能前置的程序往前提,做到極致,這樣就能最大幅度提高口岸通關效率。”川南臨港片區口岸工作局副局長陶奉峽說。
2017年5月31日,一批進口豐田車上海進境換裝境內船舶后,上午9點50分,工作人員提前發布申報報關單,駐瀘州辦事處海關在運抵前完成對報關單相關單證數據的處置,當日11點03分貨船到達瀘州港,辦理轉關核銷手續,11點14分海關對該批貨物進行單證及實貨放行。從抵達到放行,僅11分鐘,不得不讓人贊嘆瀘州港的速度。
四川樂捷物流公司瀘州分公司也從這一通關紅利得到了實惠。
“以前,企業報關到放行要經歷有紙化交單,以及各個窗口驗證,海關才驗證放行,時間往往需要1個小時以上,才能完成一個通關環節,實行無紙化申報、單一窗口辦公后,企業報關到放行僅需要幾分鐘。”該公司經理楊國容說,不僅通關快,在出口退稅上,出口貨物只要一經保稅物流中心就可向當地國稅退稅,大大縮短了資金占用時間。
以往,一汽大眾的進口汽車零部件,習慣于從上海入境,水運轉關至瀘州,再轉運至工廠物流,手續繁雜且耗時長。川南臨港片區在對其物流、通關模式進行深入分析后,建議企業改為從瀘州港保稅物流中心(B型)通關。通過對其暫時進出包裝物進行通關流程再造,解決了循環包材復出口手續繁雜的問題,作業環節從7個驟減至2個。
2017年至今,該企業減少申報200次,減少單證提供600份,減負增效作用明顯。
“這些通關便利化條件,增強了港口輻射和吸聚能力,吸引了眾多出口型企業。”陶奉峽介紹,目前,川滇黔近60余家異地企業選擇瀘州港進口。
作為自貿試驗區外向型經濟發展的對外開放平臺,瀘州港保稅物流中心(B型)日前亮出喜人成績單。依托改革創新,今年1-6月,該中心進出口貨值1.2億美元,同比增長94.8%,征收兩稅8958萬元,同比增長134.6%。
融資享便利 解資金難題
金融是經濟的“血液”,如何借助自貿試驗區的紅利進行金融“造血”,就成了川南臨港片區著重考慮的問題。
在自貿區,以央行為首的金融監管部門首次將“宏觀審慎監管”納入實踐。在風險可控的情況下,川南臨港片區穩步實施利率市場化改革和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也就是說,風險控制的底線在哪里,金融創新的邊界就在哪里。
2018年4月2日,抵質押登記集成服務平臺上線。將房產、汽車、知識產權、股權等分屬于不同行政機關的抵質押登記業務,整合為“一口受理、一窗辦理、集成服務”,盤活了存量資產,緩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此外,利用境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川南臨港片區目前完成郎酒集團2億美元外資并購、瀘州老窖4600萬美元跨境融資。一年多來,還引進成都農商銀行等金融和類金融機構27家,建立小微企業出口信用保險統保平臺,片區銀行業金融機構存款余額454.8億元、同比增長20.7%,貸款余額229.2億元、同比增長44.4%。
盡管如此,占據大體量的小微型企業仍希望政府給予更大的支持。葉盛經營者一家貨物進出口公司,他說,“中小微企業融資難,是目前制約其發展的最關鍵因素。希望更多的融資平臺能夠入駐自貿區,這樣的平臺一是要有政府背書,二是要便利好操作,畢竟時機過了客戶就流失了。這就需要政府提供融資擔保政策上更多傾斜。”
現今,有形的競爭就是資本的競爭,可以說金融以何種便捷形式存在于自貿試驗區顯得尤為重要。借此可窺,以“自由貿易試驗”為窗口,企業切切實實享受到了制度創新帶來的紅利,但在長成“參天大樹”前,政府的有為空間還很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