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池
堪稱“燒錢季”的暑假剛結束,家長們就紛紛曬出孩子的暑期賬單,除了傳統補習班,近年來,出國游學已經占據暑期花銷大頭,堪比家長的“碎鈔機”。
游學成為暑期消費“新寵”,大量機構蜂擁而入,市場火爆異常。據新東方發布的《2018中國國際游學行業發展報告》顯示,2017年參與國際游學的人數達86萬人,2018年預計達105萬人,而且人數還將呈擴大趨勢,年市場規模或將達200億元。而一次游學費用在3萬至5萬元之間的占比最大,占56.8%;2萬至3萬元之間的占20.1%,5萬元以上的占6.3%。
游學到底學到了啥?其中又有哪些套路?
火爆的游學市場
游學作為一種傳統的學習教育方式,早在我國春秋戰國時期就已出現,孔子周游列國宣講治學精神,是游學的始源。而現代教育意義上的游學,起源于上世紀60年代的英國,往往被視作體驗教育。
這種“洋”概念的游學形式進入我國后,多年來不斷充實和豐富,并逐漸成為流行趨勢。2016年12月,國家教育部等11部委聯合發布了對行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其中,提到開展研學旅行對拉動內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自此,游學產業在我國進入爆發期。
同程旅游發布的《2018暑期親子游與研學旅行消費趨勢報告》顯示,國內及出境研學旅行相比去年同期有大幅增長。其中,暑期城市居民家庭中有研學旅行計劃的比例接近10%,相比去年同期提升了近一倍。飛到美國某個百年老牌營地,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孩子們一起游泳、劃船;飛往歐洲某個文明古城,做一番實地考察;在國內的,到千島湖修葺一新的營地里進行團隊拓展訓練,或是在西雙版納穿越原始森林……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是值得推崇的學習態度,可以實現知行結合,拓展視野。不過,對于眼下流行的游學,其中存在一些套路還需家長理清。
游學含金量有多高?
據調查,美國是最受歡迎的海外游學目的地,英國緊隨其后。其中,赴美游學主要針對年齡在8歲至18歲之間的青少年,時間一般是兩三周,價格一般在3萬元至5萬元人民幣之間。英國游學市場經過幾十年發展,已經形成成熟的監管和運作體系,游學產品豐富多元,每年吸引數以萬計的國際學生參加。
“出國游學從小學生抓起”“讓孩子走出國門,放大自己的理想”“走進世界名校,從游學開始”……這是培訓機構暑假打出的游學廣告。然而,“游而不學”“游多學少”等,正成為人們對游學市場詬病最多的地方。
有家長發現,一些游學機構將出境旅游產品貼上“游學”的標簽,改頭換面之后抬高價格。等孩子到了游學目的地之后才明白,很多項目僅僅是參觀大學、博物館、圖書館等公共設施,走馬觀花、蜻蜓點水,很難實現拓展視野、豐富知識,提升創新與實踐能力的效果。更有甚者,將游學團變成了旅游團、購物團,把“途經大型直營購物中心”等寫進行程合同。
另外,營銷花樣多,家長一不注意就“入坑”。剛剛游學歸來的小王算了一筆賬,這個暑假游學花了3.28萬元,住在美國普通人家,四人間的高低床,活動主要是到大學聽講座,并開展一些簡單的交流。“而我父母報的赴美旅游團,幾乎相同的行程安排卻只花了2萬元,住的是星級賓館,還有內容豐富的活動,絲毫不比游學團的項目少。”有業內人士坦言,家長在選擇游學項目時,往往被“高大上”的海外名校、游覽目的地吸引,在“性價比”上掉以輕心。十幾天的游學,可能一半時間在路上,又或者課程安排松散、師資水平跟不上。
記者以某培訓機構報價4萬多元歷時14天的一個游學項目為例算一筆賬:除去往返美國的機票1萬至1.5萬元,由于在美國吃、住、行是集體活動,平攤到每個人身上不到1000元,14天的行程每個人最多為1.4萬元。照此算法,每個人最多花費3萬元,游學機構可獲得至少1萬元一個學員的利潤。
如果說游學只為了開眼界,這確實性價比太低。業內人士提醒,組織游學的機構魚龍混雜,能給予孩子真正的教育意義有多少,無法定論,而且也因人而異,家長應理性做出選擇,量力而行。
游學為啥“熱”了
游學熱是如何催生的?業內人士指出,經濟、消費升級帶來多元化的教育需求是游學熱的首要原因。
首先是家長樂于在教育中投入更多。70、80后家庭作為游學熱的最大“貢獻”群體,他們的在對待教育問題上,比以往更看重教育品質。他們希望孩子通過游學的方式增長見識,從而為將來的留學做準備。
其次,有的家長盲目跟風。他們抱著“別人去了,我們也得去”的想法,并不關心游學究竟有什么收獲。還有的父母害怕孩子被邊緣化,出現自卑心理,無奈地被“綁架”繳費。前幾日,一個“全班只有我兒子沒出過國”的話題上了熱搜榜,這個暑假,來自杭州的孫女士花了3個月工資送兒子出國游學,只因為全班只有兒子一人沒出過國,這讓兒子在班上感到被排擠。從眾心理是家長不惜花費大價錢送孩子出國游學的主要原因之一。
另外,對優質教育資源的渴求、對多元教育模式的期待也導致了游學熱。我國優質教育資源稀缺,不少家長擔心孩子考不上名校,所以不得不早作打算。
游學熱潮有諸多方面的原因,但這股游學熱逐漸成為市場機構為逐利而不擇手段的行業亂象,背后暴露出的是有關部門的制度和監管缺位。
事實上,早在2014年國家教育部就發布了《中小學學生赴境外研學旅行活動指南(試行)》,強調境外研學旅行一般要以小學四年級以上學生為主體,教育教學內容和學習時長所占比例一般不少于在境外全部行程計劃的一半。這是我國規范游學行為的首個行政性文件。
然而,教育界人士表示,這項教育部的規定要在龐大的游學市場上真正起到規范作用是比較難的,因為它只能規范教育系統內部組織的游學,而對社會上其他行業組織的涉及中小學生的游學,往往缺乏行政約束力。他建議應盡快出臺相應的規章制度,嚴禁主辦、承辦單位以任何形式將參加活動的中小學生分包、轉包給未經審核的第三方機構。另外,旅游管理部門可聯合教育部門建立若干個國際、國內“營地教育”接待示范基地,引導國內外游學規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