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杰 石明 彭偉 李粒娜
四川省南江縣針對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戰略農村基層干部能力不足、后繼乏人、流失嚴重等現實問題,大膽探索創新,率先在全國范圍內開辦特色村政學院,走出了一條貧困地區定向培養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領頭雁”的新路子。
村級班子隊伍建設面臨的主要困難
南江縣地處四川東北部、秦巴山區連片扶貧核心區域,是川陜革命老區振興示范縣、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全縣共有156個建檔立卡貧困村,8.8萬貧困人口,每年要脫貧50個村,2萬人以上。但村級班子隊伍“青黃不接、能力缺乏”、農村人才“總量偏少、帶不了頭”成為制約脫貧攻堅、全面小康和鄉村振興的最大障礙。
干部能力弱化的現實。2017年村(社區)“兩委”換屆前,全縣村(社區)主要負責人中60歲以上的多達24.7%,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僅11.6%。很多干部由于缺少培訓,講不透政策、用不來電腦、不會抓產業的問題普遍存在。在農村調研時,多次有群眾反映:現在扶貧送錢送物送技術,不如先給我們送個好干部。
干部難選難留的困境。南江每年約有65.9%的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縣內就業僅5.5萬人左右,農村“空殼化”現象不斷加劇。換屆“選人難”現象依然存在。一些有志青年回鄉競選上村干部后,由于缺少必要的崗前培訓和實踐鍛煉,加之群眾不了解,工作推動難。而一些致富能人、興村“領頭雁”,因為“經濟收入低、工作壓力大、離職保障差、上升空間小”等原因,不愿意加入到村干部隊伍之中。另外,近五年,高等院校錄取南江籍大學生21773人,畢業到南江“檔案報到”的學生僅2000余人,回南江工作的實際人數不足1000人。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加之開放合作缺乏吸引力、經濟外向度低,致使35歲到50歲的“中堅力量”大量外出,一些村發展新黨員找不到培養對象,發展致富產業缺乏示范引領。
培育脫貧奔康“領頭雁”的主要做法
2016年南江縣在全省率先創辦村級后備干部人才專修班,而后升格為巴中村政學院,巴中村政學院推行“六個三”辦學模式,著力培養“村官”“能人”,為每個村至少動態培養儲備2名村級后備干部,有效解決培養誰、學什么、學了干什么等問題。
“三個方面”選學員。堅持把政治站位放在首位,從源頭上嚴格把關。學員主要從鄉鎮基層一線干部、在校職校生、農村優秀人才“三個方面”遴選產生,明確要求學員須具備35歲左右、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和具有鄉村旅游、產業發展、電子商務等方面專業素養或相關工作經歷等條件,具有大專以上文化或黨員身份的人員可優先納入培養對象。
“三個模塊”設課程。在課程設置上,突出政治性、社會性、實用性,按黨性教育、實用技術、社會治理與創新“三個模塊”設置,內容涵蓋基層黨建、脫貧攻堅、產業發展、社會治理等方面。圍繞當前脫貧攻堅、種植養殖業、生態旅游等發展重點,編印適合本地發展的實用教材,著力培養當地致富帶頭人。
“三個途徑”聘教師。采用專職教師和兼職教師并用的方法。一是抽調骨干教師和學科帶頭人20名,縣內農業、林業、國土等領域專家40名,遴選全市群眾工作經驗豐富的基層干部、道德楷模、企業管理者30名,擔任學員培訓“專職教師”。二是外聘全國重點本科院校以及省委黨校教授學者10名,擔任學員培訓“兼職教師”。組建了一支由“專職”“兼職”教師組成的“百人”師資團,教學工作中,根據學員培訓需求和反饋意見,動態調整師資力量和教學方式,讓學員學到“真金白銀”。
“三種學制”定班次。堅持“鄉村推薦遴選—縣培訓—市指導”,采取黨委選苗子、學校架梯子、村社搭臺子,全程跟蹤服務管理。針對不同學員結構和需求分類培訓學員,采取“長短結合”的方式,每年開辦短期、中期、長期“三種學制”培訓班。中、長期班每年招收100人,短期班每班招收50人;長期班每年秋季開班,中期班每年分春秋兩季開設,短期班根據需要適時開辦。長期班主要培訓高中、中職畢業生;中期班主要培訓在職大學生村干部、退伍軍人、返鄉創業能人;短期班主要培訓在職村“兩委”干部、產業發展帶頭人。
“三個一批”拓出路。按照“來源基層、回歸基層、建設基層”的思路,學員入學時與縣委組織部簽訂“服務協議”,全部納入學員戶籍所在村(社區)后備人才庫,通過換屆使用一批、自主創業一批、組織儲備一批,實現人盡其才。注重從學員中吸納發展新黨員,鼓勵參與學歷提升,儲備村級黨組織書記“接班人”。拓展成長空間,鼓勵參加鄉鎮公務員、企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等人事招錄招聘考試。出臺《南江縣鼓勵支持回鄉創業實施意見》等文件,鼓勵支持學員結合所訓所學創辦小微企業和各類經濟實體,以此激發學員創業創富活力。
“三個渠道”強保障。主要從上級專項補助、本級財政資金、學校自籌資金三個渠道保障經費。市級留存黨費和縣財政每年安排200多萬元專項培訓經費,解決學員在培訓期間的住宿費、學雜費,并給予每名長期班和中期班學員每月500元生活補助;每名長期班學員另享受國家職教專項補助5000元;學院每年拿出20萬元,幫助解決學員在校期間實際困難。
有效破解“四個難題”
通過村政學院這個大平臺,南江縣加強了全縣村級干部人才隊伍建設,較好地解決了全縣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村級干部、基層治理、產業發展、脫貧奔康等重點工作中出現的一系列難點和問題。
履職能力明顯提升。通過整合“農民夜校”、遠程教育平臺等資源,對新進村“兩委”班子的村政學院學員開展“回爐”培訓,提升學員綜合履職能力;自主創業的學員因所學專業與需求不相符,或“創業嗆水”后,可“回爐”深造或學新技術。一批后備干部在個人廉潔自律、處理村級事務、帶領群眾增收等方面得到群眾一致好評,成長為村黨支部書記,村黨組織隊伍得到整體優化提升。
隊伍結構明顯優化。由于提早實施村級后備干部人才培養計劃,南江2017年村(社區)“兩委”換屆時,換屆人選上沒有壓力,新任“兩委”主要負責人中,489人成為生產大戶或致富帶頭人、農民經紀人、專合組織負責人;1254名村(社區)“兩委”主要負責人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的有885人,比換屆前增加19%,80%以上會電腦、50%以上懂一門以上實用技術。
發展動力明顯增強。大量青年人才、務工能人返鄉創業,一些有志青年由于參加了村政學院培訓和實踐鍛煉,基本功得到明顯提升,加深了組織了解、群眾信任,積極踴躍競選村(社區)干部,形成了良性循環。截至目前,通過村政學院等平臺,開展村級后備干部人才培訓20期,開展基層黨建、種養技術、鄉村旅游等培訓80班次,培訓學員7500人次,儲備鄉土人才7000多名、村級后備干部人才400余名,發展入黨積極分子45名、新黨員19人,為村級干部人選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人才儲備。
脫貧基礎全面夯實。南江縣資源較為豐富,群眾脫貧奔康愿望尤為強烈,村政學院學員回到農村結合所訓所學投入創業創富、帶動帶頭的實踐,創辦小微企業和各類經濟實體,示范引領特色產業、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產業扶貧項目快速發展。三年來,村政學院學員共興辦產業項目583個,400余人成為致富帶頭人,57人成為市縣創業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