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要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突出政治功能。為探索基層黨組織組織力提升路徑,今年,樂山市委組織部對全市機關、農村、社區等七大領域2138個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力進行了專題研判。
基層黨組織組織力提升的樂山實踐。一是組織力帶來一呼百應的動員能力。開展黨組織設置和隸屬大排查、大調整,構建起層級管理、歸口清晰的黨組織架構。探索形成基層夜話、家訪談話、網絡對話的“三話”親情工作法,積極踐行網上群眾路線,開展機關“拆圍透綠”,推進“走基層”活動和市縣鄉黨委書記“三個走遍”,開通“12345”心連心服務熱線,架起黨群連心橋。建立以基層黨支部為單位的應急隊伍,形成在地震洪澇等災害中,山壓不垮、水沖不散的中流砥柱。二是組織力形成即戰即勝的工作推動力。在項目啟動時同步成立項目黨支部,確保關鍵崗位、關鍵工序、關鍵環節有黨員。廣泛開展“黨員亮身份、組織樹旗幟”行動,分行業領域成立“黨員先鋒隊”“黨員攻堅隊”。大力實施干部培養“十個一批”行動和“嘉州英才”工程,積極實施村黨支部書記“頭雁”工程和村級后備干部“蓄水池”計劃,為鄉村振興積蓄一池人才活水。三是組織力增強刀刃向內的自我修復力。扎實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等黨內主題教育,先后實施“磐石工程”“堡壘提升工程”等,嚴格落實“三會一課”等基本制度,廣大黨員在組織生活的熔爐中不斷錘煉黨性。深入實施“護根”行動,重拳整治“微腐敗”,持續整治為官不為,激勵奮發有為,市縣鄉村干部“干在實處、走在前列”的勁頭更強、動能更足。
基層黨組織組織力發揮的短板和不足。一是主責主業不夠凸顯。 “調門高、動作少”,責任清單“放之四海皆準”、述職評議“照本宣科”,督責體系相對粗放,全面從嚴治黨的責任意識呈現層層遞減的邊際效應。二是組織設置不夠科學。非公企業和社會組織黨組織覆蓋率較低,“空殼”黨支部、“小馬拉大車”情況依然存在,社區黨組織與駐地機關、企業、其他組織等沒有形成共建共享局面。三是成員隊伍不夠優化。發展黨員重程序把關、輕政治把關,對優秀人才的政治吸納力度不夠。黨組織書記不重視業務學習和知識更新,開展工作憑經驗、“吃老本”。黨務干部存在應付心態、過關思想、花哨主義,熱衷于搞“盆景黨建”“口號黨建”。四是制度框架不夠嚴密。制度出臺前的上下銜接不充分,征求基層意見流于形式,工作載體上重視“出新”,忽視“推陳”。中間環節滿足于當“二傳手”“應聲蟲”,導致“上下一般粗”。基層執行制度不到位,陷入“臨門一腳臭”“最后一米缺”僵局。五是功能發揮不夠到位。一些機關、企業、高校黨組織的政治屬性凸顯不夠,有的甚至等同于工會;一些黨組織對群眾的教育引導不夠,把政治功能局限于黨內;一些基層黨組織的功能發揮停留在基礎性事務上,引領服務中心大局的能力不夠。
大力提升基層黨組織組織力的樂山答卷。一是提高政治站位,以政治功能建設樹立組織力提升“新航標”。深刻領會“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內在含義,以“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為載體,引導黨員認真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牢固樹立抓基層黨組織組織力提升就是抓中心大局的“主責意識”,在硬件投入上大量支持,在軟件支撐上“廣納良賢”,在政策傾斜上重點實施。二是強化細節管理,以精準規范運行統一組織力提升“總步調” 。分級建立黨員發展數據庫,科學調配黨員發展結構。建立黨員積分制分類管理制度,探索建立機關企事業單位“8小時外”考核機制,抓好流動黨員、失聯黨員、“口袋”黨員教育管理處置。圍繞基本組織、基本隊伍、基本活動、基本制度、基本保障,分領域推進黨支部標準化規范化建設。三是樹立整體思維,以全域化立體化推進吹響組織力提升“沖鋒號” 。探索建立基層黨組織大數據分析平臺和農村產業發展聯席會議、城市區域化黨建聯盟等機制,建立具有較強輻射帶動作用的主題黨日活動中心。創新基層黨組織設置,將黨建工作融入改革發展全領域、全過程。四是抓好責任落實,以多維制度設計搭建組織力提升“助推器” 。突出黨組織書記這個首要角色,提升黨建目標考核比重。辦好各級黨組織書記主體培訓班,建立基層黨組織書記后備人選培育選拔機制。實行基層黨組織組織力建設工作清單制管理模式,壓緊壓實管黨治黨責任。 (供稿單位:中共樂山市委組織部) (責編:余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