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法官改變檢察院起訴罪名時,應依據相關的法律履行必要的關于變更罪名的程序后才能變更罪名。該程序包括兩個方面,要么檢察院撤回起訴,以新罪名重新起訴,以實現變更。如若檢察院對于起訴仍然持堅持態度不予撤回,法院需要根據檢察院關于起訴的犯罪情況以及罪名,按照有利于被告人的原則作出無罪的判決。
關鍵詞 罪名變更 控審分離 公訴權 辯護權
作者簡介:余靈燕,福建巖風律師事務所。
中圖分類號:D926.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10.111
一、案例情況
2015年7月份以來,謝某、謝某某以他人名義注冊成立一家名為“好愛充”的游戲點券充值網站,專門為他人代充游戲點券。期間,他人在“好愛充”網站下單,謝某、謝某某根據他人的訂單要求,在正規充值網站中代他人充值(購買)相應數量的游戲點券。截至2015年10月29日,謝某、謝某某累計接受他人充值金額2190857.26元。2015年10月29日龍巖市公安局新羅分局以涉嫌詐騙罪抓獲謝某某等人。2015年10月30日謝某某被龍巖市公安局新羅分局以涉嫌詐騙罪刑事拘留。2015年10月29日謝某某被新羅區人民檢察院以涉嫌詐騙罪批準逮捕。2016年7月8日新羅區人民檢察院以謝某某涉嫌盜竊罪向新羅區人民法院提起公訴。2016年12月22日本案開庭審理。2016年12月29日,新羅區人民法院作出(2016)閩0802刑初639號《刑事判決書》,以謝某某犯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罪判處謝某某有期徒刑四年十個月,并處罰金六萬元。謝某某不服新羅區人民法院的判決向龍巖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現案件處于二審審理階段。
二、我國法院直接變更罪名的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76條第2款中有提出,案件里的事實和證據是法院作出判斷的依據,同時還提出若關于起訴中提出的指控清晰,證據充分、屬實,人民法院認定的罪名與指控的相關罪名不一致,那么也應進行有罪判定的規定。該規定的制定是出于實體真實的考慮而制定。但筆者認定,該規定片面強調實體真實而忽略了程序公正,筆者認為該規定的適用應履行相關關于變更罪名的程序后才能適用。
三、法院直接改變檢察院起訴罪名的弊端
(一)違反了控審分離原則
我國刑事訴訟法規定,對于公訴案件,由檢察部門提起公訴,由人民法院進行審判,任何社會團體、個人以及國家機關不可干涉。這種情況體現了控審是分開的。控訴一方的義務以及權力由控審分離來保障,這也保障了檢察機關對于控訴這一職能的順利行使,使得被害人的權益能夠得到保護,犯罪被懲處;同時,控訴與裁判監督可以彼此平衡,以預防裁判權被肆意行使,真正做到在法律層面的對裁判機關的監督。在現代對于控審分離的意義實質是審判同控訴職能的分離,特別的職能同它所承擔的主體彼此互相制約的關系。如法院直接更改罪名,就提起公訴的罪名與裁判的罪名均由法院認定,違反了控審分離原則。
(二)侵犯了檢察機關的公訴權
《刑事訴訟法》第176條提出,對于需要起訴的案件,需要通過人民檢察院來做決定,其規定了公訴權的范圍,這里公訴權的定義是一種由法律法規做出的由能夠進行公訴的機關來代替國家進行對被告人的犯罪提起有關訴訟。公訴權利用對犯罪的追訴來實現一般以及特殊預防的效果,促使罪犯不再進行二次犯罪,同時警醒欲犯罪的人,保障法律的實施。另外公訴權可以制約審判權,依照“審訴同一”,來限制審判的范圍以及啟動程序步驟,以防濫用以及專橫的審判權,法院直接更改罪名侵犯了檢察機關的公訴權,可能出現審判權的濫用。
(三)侵犯了被告人的辯解權及辯護人的辯護權
《刑事訴訟法》第32條提出,被告人、犯罪嫌疑人除擁有辯護權之外,同時能夠委托1-2個人進行辯護。可以被委托進行辯護的人有律師和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的單位和人民團體推薦的人以及被告、犯罪嫌疑人的親友、監護人等。這就是法律賦予被告、犯罪嫌疑人的辯護的權利,具體的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和其辯護人進行辯護,來駁斥其被控訴的犯罪,在處刑、法律、證據、事實等方面來展開自證、反駁、申辯,使得被告人的合法權益能得到及時有效的維護,保障案件的公正處理。在裁判過程中,法院直接對罪名進行更改,就侵犯了犯罪嫌疑人、被告的申辯權。犯罪嫌疑人、被告的身份是被追訴人,可以被辯護。同時,《刑事訴訟法》把律師可以介入的時間點定為在被第一次采取強制措施之日起,使其能夠及時得到法律幫助,也對辯護律師的會見權和閱卷權作出了規定,更好地保證了辯護律師的基本權利。 而法院作為審判機關在對被告人是否構成犯罪、構成什么犯罪以及處以多長刑期具有決定權的情況下更應保證被告人的辯護權的行使,而不因直接更改罪名,因為被告人、辯護人所作的辯護是針對檢察機關的指控而作,法院直接更改罪名無疑使被告人、辯護人所作的辯護變為空談、文不對題。這從根本上侵犯了被告人、辯護人的辯護權。
(四)法院中立性的喪失
在進行訴訟時,當事人多數情況下會無法判斷什么是真正的正義,只站在自己的利益面前進行考慮,這就需要在法庭中的唯一保持中立、理智的人——法官來貫徹獨立中立獨裁的思想,從而和當事人、公訴方組成三角型的合理制衡關系。直接更改罪名會讓當事人覺得法院不是作為中立者審判案件,而是站在自身的角度審判案件,無疑導致法院中立性的喪失。就整個刑事訴訟而言,中立指的是一種態度,這種態度是處于一種處理人或裁判人的地位,針對厲害關系雙方主題,保持中立的、不偏向任何一方的態度,也要保持不存在歧視與偏見。對于刑事訴訟訟依照程序而進行的判決是權威的、被尊重的。另外,多數狀況下,程序的表現是理性,而這一表現的基礎是在整個程序里面對于一些相關問題進行處理的人是中立的,只有這樣,案件處理的程序問題才會得到公正的對待,當事人可以按照自己的親身感受作為評判結果公正的標準,同時也樹立司法的權威性。
綜上,筆者認為對于審判單位能夠對審查起訴罪名進行變更的現狀是對刑事訴訟法里面審控分離的條款的背離。在對于刑事案件的庭審之中,審判者對于一些相關證據以及起訴書,由檢察機關進行提交的,并沒有依照起訴中所指控的相關罪名來進行判決,卻以其他罪名進行了判決,這些都違背了審判的正當程序中的要求的基礎。檢察機關進行提交的關于起訴的證據以及書面材料,罪名彼此之間差異巨大,那么對于證據的需求差異也很大,然而為被告進行辯護的人或者組織在初始階段均是依照被起訴的材料來進行辯護材料的準備。但是審判部門在對起訴內容進行改變之后,卻沒有第一時間對被告人一方給予通知,使其沒有準備材料的實踐,這就導致了被告人的辯護權利被侵犯。辯護一方在針對之前的起訴所準備的材料就變得毫無用處,從而審判的過程也無其他實際意義。
四、構建法院直接改變罪名的合理化方案
我國《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六條第二款雖然規定法院有權直接更改罪名,但筆者認為實體法和程序法作為法律的整體功能是一致的。實體法的主要功能在于規定和確認權利和職權以及義務和責任;程序法的作用主要是能夠恰當及時的為職權以及權利的行使和實現來提供所需的程序、方式和規則。在中國,法理之中一般會把程序法以及實體法彼此的關系理解為哲學之中的形式和內容的關系,即內容要有與之相匹配的形式一同存在。程序法與實體法密不可分、如影隨形、相輔相成、相互依存,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刑事訴訟的開展要保障程序同實體公正并重。因為實體公正與程序公正并重具有如下功能:(1)可以體現刑法嚴格同寬松互為補充的政策;嚴厲地對有組織的、恐怖的、對社會有嚴重損害的犯罪進行打擊;仁慈的、寬大的對輕微犯罪進行處理,這些著重體現了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2)對被告人擁有的憲法權利予以保護。人權的保障是現代法律的重要體現,刑事訴訟法里面的核心是對被追訴人的相關憲法權利不被公權肆意侵占。(3)保證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盡力追求并實現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效的統一,是立法和司法的最高境界。 法律賦予法院作為裁決者行使自由裁量時,應盡力追求好的社會效果,而不可只是單純的依法辦事,而是在對民意國情掌握的基礎情況下,進行對案件的充分考量,認真權衡社會中的方方面面,以保障社會與法律效果的統一的實現。所以筆者看來,審判單位在對案件起訴的內容作出改變時,需要在庭審之中,對辯護以及證據結果進行全面的考量以及意見的聽取之后,再進行判斷定奪。對于我國現在的控審分離制度的完善,從而能夠對還原案件,審判案件,案件審判正義性的維護,以及審判改革都是非常有利的,這樣做同時還可以促進法官的重力,預防其濫用追訴權,對辯護人以及被告人的權益進行強化,因此可以在一審開庭前召集檢察機關、審判機關及辯護人對案件定性進行庭前討論,在審查后認為確定構成其他罪名的情況下,應建議檢察機關撤回起訴,重新以新罪名提起公訴,否則應按照有利于被告人的原則,對被告人作出不構成檢察機關提起公訴的罪名的判決。
注釋:
胡珊珊.淺談犯罪嫌疑人的權利保護.第七屆安徽律師論壇.第32頁.
陳學權.論刑事訴訟中實體公正與程序公正的并重.法學評論.2013(4).
參考文獻:
[1]嚴明華、陳柏新、張少林.論公訴權.政治與法律.2008(5).
[2]王菠.淺析司法的中立即及法官中立性制度的改革.牡丹江農墾法院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