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麗

瑪多,藏語的意思為黃河源頭。“黃河之源”“千湖之縣”“格薩爾賽馬稱王之地”的大名,讓游客慕名而來。曾經的唐蕃古道穿境而過,讓瑪多多了一份歷史的厚重。
瑪多縣城座落在離西寧市400 多公里的青康公路旁。這個小縣城靜靜的,很多路過的人都要在瑪多報到,聽聽瑪多的過去和現在。
下午1點多,我們到達瑪多縣。這是黃河流經的第一個縣,平均海拔在4200米以上,據說是地球上海拔最高的縣城。沒到過高原的人,在這里一般都會有高原反應。
巴顏喀拉山連綿蜿蜒,向西有一塊起伏的谷地,那就是瑪多了。這塊2.5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孕育了偉大的黃河。盆地內淙淙流淌的巴顏喀拉山雪水縱橫散漫,以嬰兒般最原始的姿態蹣跚在草原上。我曾經在夜里經過這里,車到草原時如同進入了夢境,草原上有千萬個星星,仿若也有千萬個月亮在棲息。
車漸行漸遠時,我趴在后窗上,思緒留在了那個如夢如幻的世界。
那漫散在草原上的溪流經過短暫歇息和嬉戲后,向東流進了扎陵湖,繼而又進入鄂陵湖。
兩湖煙波浩渺,湖水清澈見底,一如青藏高原所有的湖泊一樣,清冽中多了一份深邃和誘人的藍色。
鄂陵湖的東北有一個出口,溪流由此流出,蜿蜒向東,流至距瑪多不遠的黃河沿,在此惜別瑪多,從此進入青藏高原邊緣的崇山峻嶺。溪流往返曲折、奔騰洶涌,當它洶涌咆哮著到達河套平原的河口鎮時,海拔已經下降到3400米。從此,它已是中國人民爛熟于心的黃河,是孕育了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黃河,是無數墨客騷人吟詠的黃河。
我曾站在瑪多縣城西郊的黃河第一橋上沉思。此橋,長不過數十米,寬不過十米,既沒有南京長江大橋的雄偉,也沒有蘭州黃河鐵橋的厚重。但是站在這座橋上,我思憶遙迢、浮想聯翩。
黃河在這里既沒有慷慨也沒有激昂,既沒有雄渾也沒有奔騰,當人們懷著壯闊的心境而來時,這里的寧靜讓所有旅途勞頓的人們立即安靜下來。
河床寬度在十幾米左右,河水清澈見底,泛著銀光,無聲無息地流淌著。婀娜的身姿在草原上優美地扭動,恰似一條獻給草原的翠藍色的哈達。發源階段的黃河,竟是這般美麗,無論如何也無法把她和陜西境內那洶涌澎湃、奔騰雄渾的黃河聯系起來。
瑪多縣分布著大小湖泊4000多個,素有“千湖之縣”的美稱,最有名的扎陵湖和鄂陵湖,是我國海拔最高的兩個淡水湖。站在兩湖之畔看去,湖水與天一樣湛藍。綠色的草原,藍色的湖,白色的云,構成一幅巨大的水彩畫。
黃河從巴顏喀拉山北麓的五個泉眼滲出,匯集成一條寬約1米、深0.2米的潺潺溪流。這條溪流沿途接納大大小小的眾多支流,逐步匯成一條寬約10米的小河,再穿過100多公里的峽谷,就形成了黃河源頭最初的河道瑪曲。瑪曲向東流過16公里的草原又進入一個狹長的盆地。
盆地東西長30多公里,南北寬10多公里。因地勢平緩,河面驟然展寬,流速也變緩,四處流淌的河水,使這里形成大片沼澤和眾多的湖泊。在這不大的盆地里,竟星羅棋布著數以百計的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湖泊,大的有幾百平方米,小的僅幾平方米。登高遠眺,這些湖泊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閃光,宛如夜空中閃爍的星星,人們形象地稱之為“星宿海”。
也許是一路走得太急、太累了,也許是瑪多草原的風景太美了,黃河源頭高山上沉睡的冰逐漸蘇醒、匯集成河,在瑪多草原留戀忘返,不舍離去。
每當盛夏或秋初,在星宿海碧綠而閃亮的沼澤灘上,紫色的高山紫菀、黃色的垂頭菊、紅色的馬先蒿,粉紅色的點地梅等,一簇簇、一片片伸向水邊;湖泊溪流里,黑頸鶴、斑頭雁、赤麻鴨撥水嬉戲,裸鯉成群游弋,美景天成。
黃河依依不舍地離開“星宿海”,到達巴顏郎瑪山和錯爾朵則山,被大山所阻形成了黃河源頭第一個巨大的湖泊扎陵湖,酷似一只美麗的大蝴蝶鑲嵌在草原上。瑪曲進入扎陵湖后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黃河,河水在扎陵湖中經過回旋喘息之后,從湖東南的草灘上散亂地流出,中間又經過一條黃河峽谷,注入第二個湖泊鄂陵湖。
高原人把兩個湖泊稱之為“黃河源頭姊妹湖”。藍天白云之下,連綿起伏的青山和綠色草原上,黃河像一條銀鏈把兩個湖泊連接在一起。冬日的黃河河面完全冰封,進入了長達半年的冬眠。河水在冰面下緩緩地流動。黃河岸邊的“星宿海”在艷陽下像一面鏡子,閃著耀眼的銀光,一群藏原羚在湖邊安詳地吃草。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天上”就是遙遙遠遠的瑪多,就是白云深處的巴顏喀拉山,就是靜如處子的扎陵湖和鄂陵湖。這條世界偉大的河流從蒼茫的高原走來,從源頭到入海口串起了無數美麗的傳說和博大精深的黃河文化。
瑪多,一個湖泊成群、濕地連片、飛禽走獸遍地的美麗而神奇的地方,天地的大美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