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中產,其實是手里有不少閑錢的一群人?!?/p>
《2018新中產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主筆孫振曦在直播開始,就用一句簡短的話形容新中產的財務特征?!八麄儾辉敢獍验e錢攥在手里,但又苦于理財知識有限,不知道如何配置資產。”
《白皮書》上線后,孫振曦在直播間給大家分享《白皮書》的撰寫邏輯和主要內容,尤其是新中產在理財方面具有的幾大特點。這場付費直播吸引近4000人次關注互動,原本60分鐘的分享延長至100分鐘。
新中產的理財意識和理財能力如何?他們在理財中有哪些特點?有哪些實用的理財技巧可供新中產學習?我們一起來聽聽他的分析。
新中產在財務上有一定的可投資資產。根據調查結果,我們將新中產的可投資資產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20~50萬,第二個層次是50~100萬,第三個層次是100~200萬,第四個層次是200~500萬。
對于這四個層次,根據比例調查結果,每一個層次約各占四分之一。稍有不同的是,去年20~50萬這一層次的人稍微多一點,約為28%;今年50~100萬這一層次的人多一點,約為29%。
我們在調查中發現,新中產在理財的幾類資產配置上,有銀行存款、投資性房產、股票、保險、基金、黃金、信托以及比特幣等,他們不會把錢放在同一類資產上,這說明他們的理財意識很強。
但是新中產的理財能力卻不足。這主要體現在他們對理財的基本知識了解不多,沒有系統的理財知識架構。我認識很多理財師朋友,他們告訴我,一些專門找他們幫忙理財的新中產,對理財的一些基本概念都不清楚。
比如說前段時間的P2P爆雷,或是其他方面的理財騙局,其實在專業人士看來,這些平臺在一開始就很有問題,稍微有些理財常識的人根本就不會盲目地跳到這些“坑”里。
但是很多沒有理財知識的人,看到某些P2P平臺的投資回報率高達20%~30%,腦子一熱,完全不了解平臺風險性,就只憑運氣去大筆投資,最后平臺出現問題,錢也拿不回來了。
很多新中產都是這樣,理財欲望非常強,但是不懂原理,或者有些人懂一些原理,但是在執行上并沒有按照一開始的計劃走,導致出現了后續一系列問題。尤其在行情不太好的時候,這種情況更容易出現。
80%~90%的新中產在投資的時候是虧過錢的,那么他們的虧損閾值是多少?或者說,當虧損達到多少的時候會拋出?
我們在調查中發現,大概當虧損達到投資額的10%時,他們就會及時止損。比如說投資50萬,虧了5萬左右的時候,他們就開始慌了,這時候就算虧了這么多,他們也認了。統計顯示,七成以上的新中產都會選擇10%這樣一個損失率上限。
我們把前面的3個特點結合起來看可以發現,新中產的理財意識和行為存在著較大的矛盾:一方面他們希望在收益或虧損達到一定程度時就退出;另一方面他們的知識和行為,與現有的風險意識并不匹配。
基本上所有新中產,甚至說整個中國都是這樣,就是在你買房之前,可能都沒有嘗試過去借錢,但是為了買房,不得不負債。也就是說,不論是家庭還是個人,都在買房過程中學到了人生第一堂杠桿課。
很多新中產都是這樣,買房讓他們背了人生中的第一筆債。新中產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不要負債,因為他們的上一輩就是這樣。
新中產對信用卡的使用亦是如此。我們在調查中發現,大部分新中產在上大學時就申請過信用卡,但是他們基本沒有用過。等他們用的時候,也只把信用卡當作一個延期工具,不會去分期。這與我們從小就接受的教育有關,即不到迫不得已、買不起某樣東西的時候,不會去借錢。
那么,中國人買不起的東西是什么?就是房子。
在過去的十幾年里,借錢買房其實是一個很好的投資行為。因為你向銀行貸款的利率可能是5%~7%,但是房子一年下來利潤翻一倍,即收益率能達到15%左右。也就是說,借錢買房的利潤比成本高,說明借錢買房是一件劃算的事。
大家可能都明白,杠桿是一個很有用的東西,問題在于我們如何去做評估。有人說,現在房子翻倍的經驗是不是已經不適用了?那就要看你是不是能借到更“便宜”的錢。有的人貸款利率是6%~8%,你能不能借到3%~4%這樣更“低成本”的錢?
因為新中產不借錢,所以他們對自己的信用也就不是很關心,不會去了解自己的信用報告。
近一半的新中產從來沒有看過自己的信用報告。在我們調查的新中產中,有近50%的人從來沒有看過,40%左右的人只看過一次,就是買房的時候。只有15%左右的人會定期查看,并有意識地去管理自己的信用報告。
很多人會覺得了解自己的信用沒多大用處,只要沒上國家的黑名單,日常生活就不會受到影響。但實際上,一個人的信用好不好關系到這個人的切身利益。
現在這個社會,我們不只是在買房的時候才需要借錢,生活中需要借錢消費的情況越來越多。例如我們使用信用卡消費,也是需要信用的。如果信用比較好,就會有較高的貸款額度。
一個人的信用程度影響他的財務極限。信用好的人,擁有幾張較大額度的信用卡,那么當你急需用錢的時候,就能及時貸到自己想要的錢,從而擴大自己的財務極限。但是如果你的信用很差,需要錢的時候就借不到。